民谣的定义是什么?

北京高考分数线2022-07-25 11:04:12admin2

~~~民谣,顾名思义,是民间音乐,很接地气的,或民间自己作曲自唱的简单歌,也称民歌。朴实无华,好学好唱,是非专业人士的最爱。很多明星也属民歌流派,这个流派包括很宽,范围可占总音乐的百分之六十多,每每可见。

~~~我非常爱听民歌,我学的基本是民歌,大多数人也是民谣的爱好者。所以,发展民族的,阔大民歌的拓展,发挥民族精神,加油!支持民谣,支持民歌。

我对民谣的理解是:

它的曲风朴素,旋律优美且朗朗上口,高低起伏不大,极易于普通大众所接受并传唱。从乐、曲的风格来看,多以忧伤、怀念情感为主。尤以爱情感伤为多。

演唱(奏)民瑶的乐器多为木吉他

因为木吉他的声音与插电吉他的声音比起来更加质朴、恬淡,不张扬。

什么叫仄,什么叫平?

问题:什么叫仄,什么叫平?

我爱读古诗,想学写古诗,但不懂格律,谁能告诉我什么叫仄,什么叫平?前言学习旧体诗平仄是最基本的知识,确实有不少朋友不清楚什么是平仄。另外知道平仄的你,知不知道什么是平侧?侧又是什么呢?平仄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

一、 平和仄的定义顾名思义,平,就是平坦、不倾斜的意思;

《說文》解释:平, 平舒也。北宋时期的《广韵》解释:平,正也。《增韵》:平,坦也。

仄,是平的反义词,不平侧倾的意思,倾斜就是仄。古人把字分平仄两种,格律诗就是有规律地按照“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来追求声律的变化。不过平仄可不是和文字一起诞生的,他是在文字形成以后很久才出现的。

二、 竟陵八友与四声的诞生据说古人研究声韵源自于佛经翻译,在魏晋时期就有了研究声律之书。不过真正有影响成系统的音韵理论出自于南北朝齐梁时期。

在南齐永明年间,有一群文人集合于齐竟陵王萧子良左右, 其中有八位影响较大的人物,史称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记载:

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焉,号曰'八友'。

高祖是后来篡位的梁武帝萧衍,其他的七个人是他当年的诗友后来的大臣。沈约、谢眺等人研究声韵:

“以氣類相推,文用宮商,平上去入為四聲,世呼為永明體。”

他们把所有的字分为平、上(读作晌)、去、入四声,依据四声创作的诗歌被称为永明体,这是唐朝格律诗的雏形。

其实当时的文人也不是人人清楚什么是四声,据说梁武帝萧衍虽然也是竟陵八友之一,但是不太清楚什么是四声,有一次问一个和尚,什么是四声,和尚说“天保寺刹。”

重公尝谒高祖, 问曰: “弟子闻在外有四声,何者为是?”重公应声答曰: “天保寺刹。”出, 逢刘孝绰, 说以为能。绰曰: “何如道天 子万福?”

天保寺刹和天子万福四个字都恰好是平、上、去、入四声,关于梁武帝的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但是有一种说法,梁武帝其实知道什么是四声,只不过不喜欢而已。《南史·沈约传》说:

然帝竟不遵用约也。至于梁武帝喜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四声竟如互联网时代的病毒式传播,连分江而治的北朝也受到影响。北魏文学家常景(?~550)说:南齐的沈约是当世文匠,他的四声理论影响巨大,诗人们多以此为准则。并且称赞到:

“辞溢流徵,气靡轻商,四声发彩,八体含章”。 三、平仄与四声齐梁时期有了四声,四声又被分成了两类, 平和仄。不过并不是平均的二分法。

1、平

四声中,平,就是平。类似于今天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如妈、麻。

2、仄

上、去、入三声都“不平” ,我们称为仄。

上声:马,即今天的三声;去声,骂,类似于今天的四声;入声,福,法,阔等字今天分别进入了其他三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了,但是南方的方言里还有。

四、仄与側《說文》中解释仄:厠本字,通作側。唐朝人把仄称之为“ 侧“,读音是一样的,侧读作仄,ze。元和 (806-820年)后诗人王睿 《炙毂子诗格》中有记录:

互律体。 诗云:“八月九月芦花飞。”上四字全用侧声。

上四字全用侧声,指的是”八月九月“,这四个字都是仄声。八【入声八黠】、月【入声六月】、九【上声二十五有】。

讦调体 李郢诗:“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此“种”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

唐人的”讦调体“就是拗体的意思,其中“种”应该是平声结果用了侧(仄),所以是拗体(五连仄),下句用“无”对句双救拗是标准的方法。

五、诗词中的平仄近体诗讲究格律,词也要依调填词,都必须符合平仄要求。诗词谱中的平仄用汉字表示的话有三种:平、仄、中;中就是可平可仄的意思。用符号表示就是:○”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

1、词中的平仄

最早的词倚声填词,后来曲谱遗失,就按照词谱填词了。例如下面的词谱是明朝以后的人根据前人的作品制定的。

李白《菩萨蛮》词谱: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换韵,两仄韵、两平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 ◎●●○△ ◎○⊙●△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 ⊙●●○○   ⊙○⊙●△

词谱里的△表示此处要押平声韵,如果是▲,表示押仄声韵。

2、诗中的平仄 杜甫七言律诗《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结语平仄是诗词学习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不知平仄基本就不懂古诗词。无论是讲究格律的近体诗还是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平仄都是无法避开的门槛,很多朋友作古体诗的时候押不对韵就是因为没有平仄的概念。

@老街味道

从这个问题来看,题主对于古诗是个完全的初学者。

那么这个解答,也就相当简易而平直,那些高手完全可以绕过此文不看,不要嫌讲得啰嗦,因为入门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

题主爱读古诗。为什么爱读呢?因为古诗朗朗上口,音律精妙,抑扬顿挫,绕梁三日。古诗在音律与意境上的和谐完全超越现代诗的以内容为先,抛弃格律的作法。一首好的诗词,如何做到诵读通顺?不能产生语病,不能念起来结结巴巴。这其中有没有规律可循?

当然是有的。古人几千年来发现、整理、创造了一整套作诗的格律关系。首先是汉字音韵学,从曹魏时的曹植发明的“梵呗”,开始对脱离音乐存在的汉字发音进行研究,到沈约的“四声八病”,将汉字音韵学用于诗歌创作,再到许敬宗把四声简化为“平仄”,宋之问等人创造出固定平仄格式的近体格律诗。中国古代诗歌完成了一次从粗糙到精细,从自发到规范的千年发展,近体格律诗定型于盛唐。

平仄是什么?平仄是古代诗人在汉字四声发音上面整理、简化出来用于近体格律诗创作指导的汉字音韵工具。

我们如果不学习创作近体格律诗,甚至都不需要专门学习平仄。

在进行现代诗、古体诗(古风)的创作时,我们只需要注意汉字本身的四声音调配合整个句子的流畅、清晰,不需要考虑平仄。

但我们要学习更高级,更精妙音律内容结合的近体诗(绝句、律诗、排律),那么平仄就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现代汉语普通话确实和古音发音已经有了一些不同。所以平仄到了今天,在学诗的人的眼里难免有些混乱,再加上格律诗对平仄限定很严,所以有很多人对平仄格律如临大敌,甚至有一部分人干脆放弃,打起“不以词害意”的虎皮,痛骂平仄害人,是镣铐,限制了思绪自由,并自得其乐。这是个人选择,不代表大众趋势。

希望学习平仄,了解古诗词音韵之美的人还是大多数。

我们从普通话出发具体看看平仄是指什么。肯定又会有高手说:“怎么能用普通话发音来断平仄?”那你用古发音把古文全读出来,咱们再说?对初学者来说,从普通话入平仄是最简单快捷的事情,虽然会有错误,但是问题不大。后期平仄知识熟悉之后,再去考虑平水韵、古发音之类的问题比较合适。

汉语拼音中,音调为四声,一,二,三,四声,举例:“颠来倒去”。对应的平仄呢,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所以“颠、来”二字是平声。三声和四声都是仄声,即“倒、去”二字。这样,所有的汉字根据这四声调都可以划入平音和仄音。这是普通话。

如“风起于青萍之末”,平仄就是“平仄平平平平仄”,当然,这只是一句古文,并不是诗。“这只是一句古文”,平仄是“仄仄仄仄仄仄平”。你看,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可以按照这个规则划出平仄来。

而古汉语的平仄划分和普通话是有区别的, 古时候的四声为“平,上,入,去”。而在平仄规律中,平还是平,上、入、去统统划入仄声。“颠来倒去”这个成语中,“颠、来”的音调,和现在是一样的是平声,对应普通话的一二声。“上”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声,“倒”的音调。“去”就是第四声,“去”字的音调。那么“入”声字去哪儿了呢?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消失了,发音“一,二,三,四”声都有。这个也就是平仄的难点所在了,在鉴赏古诗的时候,如果发现该发仄音的时候却是现代的平音字,就要去查一下这个字古时候的发音,是不是属于入声字。

比如上面提到的“这只是一句古文”,有朋友会有疑问,为什么“一”字发第二声,却是仄音?因为“一”在古时候就是个仄音字。而我们根据四声韵来进行划分的话,“这只是一句古文”的四声其实应该是“去入去入去上平”,相对来说,“仄仄仄仄仄仄平”是不是更简单、更容易让人找出发音之间的对应和抑扬顿挫呢?

当然,上面都是针对汉字单个发音的平仄来谈,主要是解决汉字的平、仄问题,并不是解决格律诗的平仄关系问题。关于平仄关系,相当于诗歌知识的进阶,我前面另外有文章解答。这里不赘述。

我们还是找首诗做例子讲一下,给大家建立一些平仄和四声在诗歌中运用的概念,大家看过后,就知道为什么平仄能够代替四声了。找首最简单的五绝吧,字越少看得越清。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假如没有平仄,我们用沈约的四声标注,得到发音起伏的关系是

上去平平入,平平入入平。

去平平去入,入上去平平。

看不看得清?找不着的内在音韵规律和关系?

咱们把“上、入、去”划入仄音,再看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是不是瞬间清晰,明朗了?一二句平仄相对,二三句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

这是一首完美合格律的仄起仄收的近体格律诗。音律优美再加上诗意真切,构思奇特,这首五绝就在诗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这就是古诗的平、仄,以及平仄在近体格律诗中的运用。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