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事。大好事。大快人心事!
虽然这具体的篇目数字还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数目增加了,选文范围也扩大了,这是肯定的了。既然如此,那还是值得来讨论一下的。
有人说,这是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的确,从数字上来说,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可是,三年的时间,背个几十篇古文,每篇文章长长短短,平均也不过几百字,这算是多大的负担呢?
有人又说了,你不能光看语文啊,各科都有学习内容,语文一下子加了这么多,跟别的学科放在一起,这负担真的不小呢?那我只能说看你怎么学了,背诵也要看你怎么背了。求学十几年,最深刻的领悟就是:学习效果跟学习时间有关联,但并不是正相关啊!
古文,我上学的时候也背过,也头疼过啊,可是,真的有用啊。因为语文这个东西,背诵还真的是省不掉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古代,长期以来,都是信息匮乏的时代,记忆力是一个关键竞争力,你能背下来多少篇文章,几乎就等同于你肚子里有多少墨水。而在信息社会,信息处于爆炸的态势,看上去记忆力的重要性不是那么强了,想知道啥直接百度不就好了么?可是,就算要去百度,你也得知道需要百度啥吧?
纯信息性的知识,的确不需要记忆那么多了,但是,如果说这部分是装进硬盘的,需要的时候电脑检索一下就可以的话,那么,仍然有许多结构性的、基本的知识,是需要装进内存的,是需要人脑来处理的。而且,正因为记忆信息性知识的必要性减弱了,正好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记忆,或者说优化记忆那些结构性的知识。
适量古文的背诵,正是如此。
对于语文来说,会背,从来不是“会背”那么简单。古人讲“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又讲“好读书不求甚解”,这都是在说诵读的重要作用。诵读百遍,而后熟极而流,进而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这不过是水到渠成,并非什么难事。而一旦你能够熟练背诵一些基本篇目,慢慢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微妙作用了。
语文,讲究的是一个“语感”,这个“语感”说起来好像很玄妙,但其实就在这一篇一篇的文章当中。
那为什么是古文呢?不能是现代文吗?
现代文也有背诵的要求啊,但要求的数量和强度肯定不能跟古文相比。咱不说文化传承的问题——正因为我们现在还读得懂几千年前的古文,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才敢说数千年没有断绝;咱们只说语言文字——古文的背后,蕴含着更多汉语言的“所以然”,如果能够背诵,进而能够理解那些基本的篇目,并且若有所得,才能在日后的语言运用中,得心应手。
内存里掌握了更多的基本材料,拼装起自己的语言文字,也就是遣词造句的时候,才能够更加从容不迫。落笔千言,都是肚子里那点墨水,拼命多装点还唯恐不及,72篇哪里够啊!只靠课文哪里够啊!还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