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看似偶然发生的事件其实是精心安排好的?

大学分数线2022-08-07 07:33:47admin2

1949年正值建国之际爆发的衡宝战役,四野陈伯钧第45军辖下的丁盛第135师阴差阳错的抄了白崇禧的退路,像卡在喉咙里的一根坚硬的鱼翅,令多谋善断的“小诸葛”无计可施,想吞又吞不下去,想吐又吐不出来,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如此。而四野总司令林彪也没想到孤军深入的丁盛师能以一师之力死死拖住了白崇禧主力,135师如磐石般牢牢坚守住了阵地,为歼灭桂七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衡宝战役丁盛135师孤军深入纯属“偶然”事件,也可以说是战前军委为歼灭白崇禧有生力量精心安排的。

为了歼灭白崇禧集团,1949年9月四野令林彪做出了精心部署,即四野兵分东、西、中三路大军采取大迂回包抄的作战方式,同时发起衡宝战役和广东战役:一是由陈赓统一指挥二野第四兵团和四野邓华第15兵团及两广纵队组成东路军,挺进广东歼灭余汉谋集团、切断白崇禧海上逃离路线再迂回广西;二是由程子华指挥的四野第13兵团为西路军,以一个军兵力牵制川湘鄂的宋希濂集团,两个军配合中路围剿白崇禧主力;三是由肖劲光统一指挥四野第12兵团和二野杨勇第五兵团为中路军,担任衡宝正面主攻,而丁盛的135师隶属12兵团陈伯钧第45军。

国民党陈明仁第一兵团起义后长沙和平解放,白崇禧见大势不妙也精心做出了调整战略部署,将主力五个兵团20余万大军退守至以衡阳、宝庆为中心的湘南地区,计划与广东的余汉谋集团及川相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集团军组成联合防线,阻止四野大军南进,并由白崇禧亲自指挥一手打造的桂七军,如果战况不利时可为自己留条后路、保存实力,即退至广西、海南等地继续与四野周旋,非不得已可逃亡越南或者缅甸等地,白崇禧可谓机关算尽。

由于敌情不明,难以确定白崇禧主力的位置,为了让白崇禧露出马脚,林彪指示四野三路大军通过试探性进攻以寻找白崇禧主力方向,并兵行险招有意露出孤军深入之势,希望以最小的代价引白崇禧上钩,这也符合林彪作战的特点。于10月2日肖劲光的中路军开往至青树坪一带时白崇禧才发觉四野主力已经南下,因此加强了衡宝防线,而此时的林彪也判断出了白崇禧集中主力有意在衡宝一线反击的意图,为此,林彪立即下令了三路大军停止前进、在衡宝以北原地待命。

而陈伯钧45军第135师仍在急行军,肖劲光给予丁盛的任务就是向衡宝公里以南穿插,切断白崇禧退往广西的后路,此时戏剧性的事发生了,纯属“偶然”性,由于135师电台突然失灵没有收到林彪停止前进的命令,丁盛135师已经进入到了衡宝公路以南的白崇禧防御纵深灵官殿地区,像一把尖刀一样插入到了白崇禧集团的心脏,控制了渣江至界岭一线,与敌人形成了对峙局面。因此,白崇禧决定集中桂七军和第48军一口吃掉孤军深入的135师。

但白崇禧做梦也没想到“误打误撞”身陷重围的135师竟然如此难啃,多次击退了桂七军和第48军四个师的猛攻。135师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瑞金团”,即工农红军中央政府警卫团,曾在四渡赤水中立下汗马功劳,抗战改编成陆军120师第718团,解放战争时期135师曾在锦州和天津中再次立下战功。而林彪也担心135师会撑不住电令肖劲光中路军昼夜兼程支援,同时电令东西两路大军火速逼近曲江、靖县,直逼白崇禧老巢桂林。

由于白崇禧在围歼135师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桂七军和第48军错过了最佳撤军时间,当四野大军突破湘粤联合防线时已经对这两个军形成合围之势,除了一个团成功突围外,四个精锐师四万余人被歼,白崇禧灰溜溜的撤回了撤回了广西,精锐所剩无几,一手打造的桂七军也输光了。

1948年11月15日晚,有两支军队,一支自西向东前进,一支自东向西前进,很快双方相遇了。双方指挥官同时发现了对方,几乎下达了同样的命令:不要管他,这是敌军的小部队,不要纠缠,快速通过。但很快,双方指挥官发现自己错了,两军都是没完没了的过,哪是什么小部队,分明是大部队。于是,双方在一片混乱中开枪交火,厮杀在一起,一场看似偶然的战争,就这么爆发了。

这个看似偶然的事件发生在淮海战役中,双方指挥官分别是国军第74军军长邱维达和苏北兵团司令韦国清,我军10万对敌3万,未能歼灭之。注意,这里的第74军正是孟良崮被歼灭的整编第74师的重建部队,但别小看了这个军,粟裕就是因为小看了重建的第74军,险些吃亏。

咱们先把时间调拨回去几天,好好说说这次偶然爆发战役的来龙去脉。

1948年11月初,黄百韬第7兵团被粟裕的华野主力包围在碾庄,危在旦夕。国民党徐州剿总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奉命为黄百韬解围。我军则派出了华野7纵、10纵和11纵,在宋时轮和刘培善的率领下,在徐东战场阻击邱李兵团。其中,尤以宋时轮自己担任纵队司令的10纵最为英勇,打阻击战也一直是10纵的特长,素有“排炮不动,必是10纵”之说。国共两军在徐东战场杀得难解难分,谁也奈何不了谁,都感觉到压力山大。

于是,双方的指挥官都开始出谋划策,想通过奇谋来改变战局。国军派出重建的第74军,在军长邱维达指挥下,从徐州向东南潜行,意图长途迂回至双沟一带,然后向北转进,侧击碾庄以西的华野部队,如果有可能,还准备伺机偷袭我华野总部所在地大许家,企图一举改变战局。粟裕则派出苏北兵团的4个纵队(华野2纵、12纵,中野11纵和鲁西南纵队),自徐州东南的房村一带出发,经由潘塘镇向北锲入,拟切断邱李兵团的退路,将其歼灭。即使未能如愿,也可以佯攻徐州,牵制邱李兵团回援,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两支军队就在潘塘镇不期而遇了。看似偶然的一场混战,其实却是双方指挥官精心策划的斗智斗勇。我军有4个纵队10万大军,具有兵力上的巨大优势。而国军只有3万多人,兵力上处于下风。不过,第74军军长邱维达善战,而且占据有利地形,以防守的姿态面对我军。粟裕在判断敌情上出了一点偏差,认为74军是重建的部队,战斗力弱,作战意志差,以10万大军的优势兵力,拿下应该没有问题。指挥苏北兵团的韦国清和吉洛(后来的副总理姬鹏飞的化名)也有点轻敌了,对74军的顽强严重估计不足。

打到16日晚,苏北兵团以绝对优势兵力向第74军据守的二陈集、张集地区发动猛烈进攻。到午夜,第74军第51师和第58师的结合部受到苏北兵团的数次冲击,但该军凭借火力优势和敢于进行反冲击的精神,其二陈集阵地始终没有被攻破。二陈集、张集在苏北兵团右侧,如果拿不下来,我军侧翼很危险。因此到了下半夜,我军组织了7次大规模攻击,第74军阵地多处被我军突破。关键时刻,军长邱维达把预备队第173团和坦克营全部压上,夺回阵地。我军伤亡很大,双方再次回到僵持局面。

这时候,国民党的援军第70军96师已经快赶到了,尽管来得不多,却是精锐中的精锐,师长邓军林更是邱清泉最喜欢的将领之一,能征惯战。第74军参谋长江崇林知道96师快到了,连忙致电邓军林,告知第74军在苏北兵团的优势兵力攻击下,快撑不住了。邓军林当机立断,指挥第96师在我军侧背发起攻击。没打多久,邓军林和邱维达同时发现,苏北兵团主动撤退了。

原来,根据情报,粟裕已经掌握了敌军援军到达的消息。目前的态势,自己出的这支奇兵其实已经被国军发现,根本起不到奇兵的作用,加上敌军援军第96师已经到了,而且第32师也在增援路上,如果再打下去,就是僵持局面,或许会对整体战局不利。所以,粟裕果断下令苏北兵团4个纵队有序全线后撤,不与敌军纠缠。至此,潘塘大战以我军撤退告终。

从整个潘塘大战来看,战术上,其实我军是吃了亏。苏北兵团10万大军没能趁乱吃掉第74军是个败笔,总结原因,大致有4点:

一、粟裕对敌情估计不足,对74军的战斗力估计不足,认为重建部队没有什么战斗力;

二、前线指挥的韦国清和吉洛也轻敌了,没有在第一时间穿插包抄敌人,致使第74军邱维达有足够的时间后撤,构筑工事,没能达到奇袭突击的效果;

三、苏北兵团本是二线部队,作战能力和战斗意志比起华野那些头牌主力,还是差得比较远;

四、国民党援军来得很快,虽然兵力不多,但来的都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邓军林和邱维达在指挥上又很出色,一攻一守,配合默契。

鉴于以上几点,粟裕本着不打僵持战的目的,下令苏北兵团撤退。

但从战略上看,这次作战其实打了一个平手。潘塘的偶遇,让国民党军打破了我军穿插敌后迂回作战的目的,而同样,我军也意外打破了国军包抄我军后路,伺机偷袭华野总部大许家的计划。换句话说,双方都没能达成彼此的战略目的,算是一个平手吧。

参考资料:

1.《粟裕传》编写组:《粟裕传》

2.胡兆才等:《第三野战军征战纪实》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