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物工作会议7月22日在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必有其源”。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不仅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塑造出独一无二的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也为后世的中华儿女留下了浩瀚的文化遗产,悠远的文明遗存,不可替代的文物资源。
资料显示:我国现在有56项世界遗产、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分布地域的广阔性,文物资源的多样性,每一件文物都闪烁着中华民族独具个性和特色的智慧光芒,成为我们触摸过往、感知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的载体,成为“见人见物见精神”而塑形铸魂、走向未来的重要价值和力量。
文物承载着华夏的灿烂文明、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维系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相继印发,伴着《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文件的陆续出台,关于文物保护的制度机制不断完善,文物如何正确的保护和利用也逐步在全社会形成最大化的共识。
文物不只是课本中的图片、博物馆中的静物,也是鲜活的文化“生命体”。无论是建成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库,加强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还是正定古城、莫高窟等一大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相继竣工;无论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宝藏”踏上归途,重回祖国怀抱;还是《如果国宝会说话》《唐宫夜宴》等传统文化节目频频“破圈”……一桩桩、一件件光耀古今的文物大事、要事串联起了文物的保护利用、文明交流互鉴的“富春山居图”,成为展现中国智慧、彰显中国价值、诠释中国力量的“妙手”。
时代在变与不变中向前发展。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还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用时代时代气息为文物赋予新生命,推动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使古老文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新的风采、绽放出她的美丽和魅力!
历史文化需要敬畏,因此各地政府部门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时常保持一颗敬畏心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挺起文物保护和传承发展的“大历史观”和“大文化观”,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给文物留下“闪转腾挪”的空间,加快文物保护利用和文旅事业的联姻,让文物拉动文旅事业的发展。同时,让各地星罗棋布的博物馆的文物“火”起来、“转”起来,这就需要博物馆自己打破壁垒和空间限制,积极开展互通合作,让更多的文物走近大众、走向更广阔的地域。大力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转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为人们呈现考古挖掘现场,增强公众参与的“沉浸感”,以人们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等形式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沉睡”在博物馆里的一件件文物跃然于“大屏”“小屏”。另外,用心用情呵护文创事业的发展,规范数字藏品市场,不断满足公众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期待更多文物产绽放时代芳华,点亮社会公众的生活,激发中华儿女强大的文化自信,照亮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金羊网 文/樊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