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产生其他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其他物质无变化
3、物理性质:不发生化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化学变化所表现的物质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物质: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物质组成,每种物质均保持其原有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二、化学式及化合价:
(1)化学式的含义:
①宏观意义:
A。 表示物质;
b. 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
A。 代表物质的分子;
b. 表示物质的分子组成;
③数量的含义:
A。 表示物质分子中原子数的比例;
b. 表示组成物质各元素的质量比。
(2) 简单化学式的读写
① 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
A。 元素金属。 如:钾钾铜铜铜银银等;
b. 固体非金属。如:碳C硫S磷P等。
C。 稀有气体。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
②由许多原子组成的单质:如果分子是由数个同类原子组成,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上数字。
例如: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组成,则氧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元素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溴)
多原子分子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后写,后写先读
①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作“某种化学”,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作“某种酸”,如:KMnO4(高锰酸钾)、(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确定元素的化合价,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 根据元素化学价的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的符号,标出化合价;
b. 看元素的化合价有没有一个大概的数,做成最简单的比值;
C。 Cross- 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化合价为最简比的化合价。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记住元素名称和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列规则:
①每层最多可排列2n2个电子(n代表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填内层再填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度和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 PH值为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 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 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度越弱,越接近中性。
九、金属活动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左边的金属流动性较大,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金属。
(2)氢左边的金属可以置换出酸中的氢; 氢右侧的金属不能。
3、物质的通用名称及其对应的化学式、化学名称:
⑴金刚石、石墨:C
⑵ 汞、水银:Hg
(3)生石灰、氧化钙:CaO
(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
(5)盐酸、盐酸:HCl
(6) 亚硫酸:H2SO3
(7) 氢硫酸:H2S
(8)消石灰、熟石灰:Ca(OH)2
(9)烧碱、烧碱、烧碱:NaOH
(10)纯碱:碳酸钠结晶,纯碱结晶:10H2O
(11)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也叫小苏打)
(12)胆明矾、蓝明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13)铜绿、孔雀石:Cu2(OH)2CO3(分解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
(14)甲醇:CH3OH有毒,盲目死人
(十五)酒精、乙醇:
(16) 醋酸,醋酸(16.6℃时的冰醋酸)(-乙酸根离子)具有酸的性质
(17)氨气:NH3(碱性气体)
(18)氨水,一水氨:NH3 H2O(一种普通碱,具有碱的一般性,是不含金属离子的碱)
(19)亚硝酸钠:NaNO2(工业盐,有毒)
4.常见物质的颜色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Cl、无水CuSO4; 铁和镁呈银白色(水银为银白色液体)
2、黑色固体:石墨、碳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Cu2(OH)2CO3呈绿色
4、溶液颜色:含Cu2+的溶液呈蓝色; 含Fe2+溶液呈淡绿色; 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他溶液一般不是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呈紫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碱):①盐:白色↓: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溶于稀HNO3)等②碱:蓝色↓:Cu (OH) 2 红褐色↓:Fe(OH)3 白色↓。
6、(1)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均为无色)
(2) 无色无味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注意: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 酒精是一种带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与熟石灰混合形成天蓝色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5、物质的溶解度
1、盐的溶解度
含有钾、钠、硝酸盐和铵盐的物质均溶于水
Cl的化合物中,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余均溶于水;
在含SO42-的化合物中,只有BaSO4不溶于水,其余均溶于水。
只有K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不溶于水
2、碱的溶解度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 在不溶性碱中,Fe(OH)3为红棕色沉淀,Cu(OH)2为蓝色沉淀,其他不溶性碱为白色。 (包括Fe(OH)2) 注:沉淀物中的AgCl和BaSO4不溶于稀硝酸,其它沉淀物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等。
3、大部分酸和酸性氧化物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可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六、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氧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非金属元素。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甲烷。 6.钾是金属活度序列表中最活泼的金属。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 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 熔点最低的金属是汞。
12、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 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 铁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金属。 15、中国最早使用天然气;
16 中国最大的煤炭基地在:山西省; 17中国最先使用湿法冶金(发现于西汉[刘安《淮南万笔书》“曾庆之铁化铜”],应用于宋代);
18 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森; 19 法国的拉瓦锡首先得出空气由 N2 和 O2 组成的结论。
七、解题技巧及说明:
推理解题技巧:看它的颜色,观察它的状态,观察它的变化,试一试,试一试就知道了。
1、常见物质的颜色:大多数气体是无色的波尔多液化学式,大多数固体化合物是白色的波尔多液化学式,大多数溶液是无色的。
2、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CuSO4•5H2O、Cu(OH)2、CuCO3、含Cu2+的溶液,
液固O2(淡蓝色)
红色:Cu(鲜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深红色)
黄色:硫(元素S),含Fe3+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FeSO4•7H2O,含Fe2+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能使湿的PH试纸变蓝)、SO2
臭鸡蛋味:H2S
3、一些常见变化的判断:
①不溶于稀硝酸或稀酸的白色沉淀物有:BaSO4、AgCl(只有这两种物质)
②蓝色沉淀:Cu(OH)2、CuCO3
③红棕色沉淀物:Fe(OH)3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红棕色Fe(OH)3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放出气体(CO2):不溶性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不放出气体:不溶于碱
4、酸与相应酸性氧化物的联系:
① 酸性氧化物和酸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CO2 + 2NaOH == + H2O (H2CO3 + 2NaOH == + 2H2O)
SO2 + 2KOH == K2SO3 + H2O
H2SO3 + 2KOH == K2SO3 + 2H2O
SO3 + 2NaOH == + H2O
H2SO4 + 2NaOH == + 2H2O
②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CO2 + H20 == H2CO3 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N2O5 + H2O == 2HNO3
(说明这些酸性氧化气体能使湿的PH试纸变红)
5、碱基与相应碱性氧化物的连接:
①碱性氧化物和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CuO + 2HCl == CuCl2 + H2O
Cu(OH)2 + 2HCl == CuCl2 + 2H2O
CaO + 2HCl == CaCl2 + H2O
Ca(OH)2 + 2HCl == CaCl2 + 2H2O
②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生成的碱必须溶于水,否则不能发生反应)
K2O + H2O == 2KOH Na2O + H2O == 2NaOH
BaO + H2O == Ba(OH)2 CaO + H2O == Ca(OH)2
③不溶性碱加热会分解出相应的氧化物和水:
Mg(OH)2 == MgO + H2O Cu(OH)2 == CuO + H2O
2Fe(OH)3 == Fe2O3 + 3H2O 2Al(OH)3 == Al2O3 + 3H2O
解决实验题:看清题目要求什么,要做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实验所用气体要求比较纯净,去除常见杂质的具体方法:
① 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可检测杂质
物质中是否有水蒸气,若有则颜色由白变蓝)、生石灰等。
②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测杂质中是否有CO2)、NaOH溶液、
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 除HCl气体外,可用:AgNO3溶液(可检测杂质中是否有HCl)、石灰水、
NaOH溶液、KOH溶液
去除气体杂质的原理:利用某种物质吸收或与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与有效成分反应,或产生新的杂质。
(2)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① 防爆:在点燃可燃气体(如H2、CO、CH4)或用CO、H2还原CuO、Fe2O3之前,应检查气体的纯度。
②防暴沸: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切勿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③抗中毒:在进行有毒气体(如:CO、SO2、NO2)的性质实验时,在
在通风橱中进行; 并注意废气的处理:CO点燃烧;
SO2 和 NO2 用碱液吸收。
④ 防倒吸:加热制备,排水收集气体。 注意关灯顺序。
(三)常见事故的处理:
① 当台面上有酸液流出时,用水冲洗干净; 如果碱液流到桌面上,请用稀醋酸冲洗。
②沾在皮肤或衣服上:
一、 先用水冲洗酸液,再用3-5%的水冲洗;
二. 用碱性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
三、 进行步骤Ⅰ前,应先用抹布擦掉浓硫酸。
(4)实验室产生的三大气体中常见需去除的杂质:
1、制氧需去除的杂质:水蒸气(H2O)
2、用盐酸和锌粒制H2去除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盐酸雾)(用稀硫酸去除此杂质)
3、生产CO2需去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
除水蒸气试剂: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主要成分为NaOH和CaO)、生石灰、无水CuSO4(可检验杂质中是否有水蒸气,若有则显色从白色变为蓝色)等。
去除HCl气体的试剂:AgNO3溶液(并可检测杂质中是否含有HCl)、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或固体)、KOH溶液(或固体)
【生石灰和碱石灰也能与HCl气体反应】
(5)验证混合气体中含有某种气体的常用实验方法
1、CO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CO2,先去除)
将混合气体通入热氧化铜中,再将混合气体通过热氧化铜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现象:黑色CuO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用H2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先去除)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灼热CuO的混合气体通入无水CuSO4。 现象:黑色CuO变红,无水CuSO4变蓝。
3、CO2验证法: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6)自行设计的实验
1. 尝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化合物。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点燃蜡烛,将干燥干净的烧杯放在火焰上。 烧杯内壁有小水珠,证明蜡烛中含有氢气。
② 将烧杯蘸上澄清石灰水放在蜡烛火焰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2、尝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CO2不助燃且密度高于空气。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图
将两根蜡烛放在梯架上,将架子放入烧杯中(如图所示),点燃蜡烛,然后将 CO2 沿烧杯壁倒出。 阶梯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最后熄灭。证明CO2具有不助燃且比空气密度大的性质
(七)问题解决:
计算题类型有:①关于质量分数(元素和溶质)的计算
②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③混合①和②两种计算
(1)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100%
(2)化合物(纯物质)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一种元素的质量分数=╳100%
(3) 混合物中化合物质量分数的计算
化合物的质量分数=╳100%
(4) 混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一种元素的质量分数=╳100%
或: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5) 解决问题的能力
1、复习题:看清题目要求,已知什么,求什么,有化学方程式先写化学方程式。 找出相关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 设置未知数量
②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③ 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和未知量
④ 列出比例公式并求解
⑤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