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会用“云想衣裳花想容”来形容杨玉环?

大学分数线2021-07-26 21:03:37admin2

题主历史很好,这诗是形容杨玉环而不是形容杨贵妃的,因为那时她还是太真娘子,而夸赞杨玉环主要是为了讨好唐玄宗。不过,这诗也可能是李白以自己心中某个美人为原型而作的。至于为什么这样说,我将从全诗鉴赏和创作背景来好好带大家分析一下。

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一共作了三首七言乐府《清平调》,尤以其一最为出名,其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流传度最广,几乎成为了形容美女的固定诗行,此篇以雍容华贵的牡丹花衬托杨玉环,同时又将她比作仙女,极力赞美其倾城倾国的美貌。全诗大意有两个翻译版本,分别如下:

(1)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2)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白云也想拥有你的衣裳、牡丹花也想拥有你的容颜。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 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我们可以看到,两个译本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想的释义上,一说是联想,想象之意,又解为希望,惦记之意,做此解时为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杨玉环的美艳动人。而这个想字的妙用,也为历代文人称赞,如:《唐诗绝句类选》:蒋仲舒曰:想、想,妙,难以形容也。次句下得陡然,令人不知。《李杜二家诗钞评林》:想字妙,得恍惚之致。《唐诗笺注》:此首咏太真,着二想字妙。次句人接不出,却映花说,是想之魂。春风拂槛想其绰约,露华浓想其芳艳,脱胎烘染,化工笔也。

创作背景要想知道李白为什么用云想衣裳花想容来形容杨玉环,就必须从诗的创作背景来谈。

唐玄宗天宝元年时,颁求贤诏,向天下网罗贤才,而受家世背景影响不能参加科举入仕的李白,把握住了这次宝贵的机会,成功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供职于翰林。别看李白以潇洒风流著称,可文人都有学而优则仕的心理,想把自己的文采转化为政治资本,实现辅佐帝王、安定天下的政治理想,所以李白当然也不例外。

据李睿撰写的《松窗录》记载,天宝三年(744年)初,唐玄宗与杨玉环在兴庆宫的沉香亭前赏牡丹,一时兴致来了,想听歌赏舞。但李龟年(当红乐师)会的曲子玄宗都听腻了,于是他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然后命李龟年持金花笺宣赐李白进新乐词《清平调词》三章献上。

李白这时候正喝得酩酊大醉,李龟年急的一杯冷水泼得李白半醉半醒,这时李白大笔一挥,三章《清平调》即刻作好。李龟年又快马加鞭将它呈到唐玄宗面前,玄宗即命梨园弟子丝竹伴奏,李龟年当场而歌,太真妃持玻璃七宝盏,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歌意甚厚,杨玉环高兴地喝着葡萄酒,还亲自领唱。唐玄宗也吹着笛子给杨玉环伴奏,且自此后更加赏识李白了,有文为证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松窗录》)。只不过,这个赏识也不太看得出来,因为马上李白就辞职了,而唐玄宗却不加挽留的就赐金放还了。

通过这一段背景知识的补充,我们能得到两个信息:(1)唐玄宗很宠爱杨玉环,在未册封的情况下,就称其为妃,这很显然是不合礼制的(当然,这个爱妃来的本来就难以启齿)。(2)李白作诗时,还没见过杨玉环,但写出的诗却得到了杨玉环本人在内的一致好评。这两点综合起来可以说明一点,而这一点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李白如此大费文墨赞美杨玉环,那就是:李白在讨好唐玄宗,他想通过巴结皇帝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那有人不禁要问,李白不是已经供职翰林了吗?他还想做多大官呢?其实,那时李白只是个翰林待诏,当时翰林职位分两类:一类是翰林学士,负责起草诏书等事宜,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另一类是由杂流组成的翰林待诏,比如:会画画的叫画待诏,会算命的叫方术待诏会下棋的叫棋待诏,而李白就是诗待诏说白了就是天子弄臣,陪皇帝玩儿的。

可是,李白是抱着济苍生、安黎元的政治理想才进入翰林院的,于是,他为了实现自己胸中的抱负,甘愿作语语浓艳,字字葩流的诗来夸赞皇帝的宠妃,哪怕对她从未谋面,李白依然凭借自己高湛的诗歌技艺,仍然作出了想象中美人的风姿。所以我说,这笼统又华丽的诗句可以是形容杨玉环,也可以是形容李白心中任何一个美人,反正任谁套用都不会错。更夸张的是,李白在第二首诗中,甚至乱拍皇帝马屁,把杨玉环这样一个尚未有任何品阶的娘子与前朝皇后作比,哄得两人都开心不已。

只可惜,李白的诗作得越好,唐玄宗越不会重用他。因为唐玄宗对李白的欣赏的是基于他的文学才华,当他是文学侍从而已,而非把他当成一个大臣,更不要说拿他当政治家来对待了。结果就是,李白奉旨作诗赢得一片掌声,唯独对自己的仕途没有任何帮助,他始终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天宝三年(744年)3月,李白愤然上疏,请求还山。玄宗并未挽留,而是顺水推舟,赐金放还,李白渴望已久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

再回想当时,那个虽然早已名满天下,却因为将要得到唐玄宗的召见而狂喜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那个已42岁不惑之年,却依然像孩子一样狂放不羁、傲视他人的李白;那个以为此去将大有作为,可以为天下苍生振臂一呼的李白。就越发能够理解他的处境、明白他的不易,奉旨作诗不为自己,为的只是一份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抱负!(一往文学作者:盛夏)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