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灿吴战朝
阅读提示
郑州大学迈向一流大学的步伐又快了些!昨日从郑大传来消息,2012年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指标(简称推免生)公布,郑大推免生和直博生名额达到1165人,位次排在305所有资格推免研究生高校的第14位,清华、北大、浙大等老牌一流大学位列前13名,郑大推免生数量超越不少“985”院校,首次迈入全国第一方阵。据悉,这是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后,河南教育收到的一份特别礼物。
“15%”的含金量
据郑州大学副校长王宗敏介绍,推免生,是指可以不用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而直接读研的一种情形,俗称保送生。郑大此次推免生名额达到1165名,占7864名本科生的14.81%,接近15%。
15%,对于这个数字,国内高校负责研究生工作的老师都明白意味着什么。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只有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保送研究生名额一般才按该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数15%左右确定。对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高校郑州大学研究生院,这个数字是5%左右,非“211”工程高校则更少,只有2%。
“国家此次批复郑大的名额逼近15%,不仅充分说明对郑大本科教育质量的高度认可,也是对郑大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强力支持!”郑大校长申长雨院士说。
部长关绍康提供的数据显示,郑大2010年一、二本考研率29.71%,其中“985”高校及中科院考取人数占所有考取研究生总数的39.53%,“211”高校占所有考取研究生总数的88.56%;2011年一、二本考研率31.63%,其中“985”高校及中科院考取人数占所有考取研究生总数的41.87%,“211”高校占所有考取研究生总数的91.78%,郑大成了名副其实的名牌高校生源基地。
申长雨说,推免生资格的增加,受益的是河南的孩子。“从近几年的情况看,郑大的推免生相当大一部分去了‘985’高校。郑大是国内‘211’工程大学中招收河南高中生最多的学校,15%的比例,意味着20个考上郑大的高中生里,有3个可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就能直升名牌大学读研。”
“15%”与3个亿
“国家在研究生教育上给郑大的巨大支持,也让郑大建设一流大学的信心更加足了。”申长雨表示,《郑州大学重点学科振兴行动计划》本周已经校长办公会通过,在学校正式实施。未来除“211”工程建设项目经费外,学校另筹集专项资金用于振兴计划,一期工程年投入6000万元,以5年为期,共投入3亿元,目前资金已经到位。
学校将通过该计划汇聚一批高水平的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构筑一批较具优势的学科平台郑州大学研究生院,产出一批有显著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扩大高层次国际合作交流,培养出获得社会认可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到2015年,计划建成10个左右国家重点学科或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
王宗敏说,因为这项计划,郑大的研究生教育将全面“变脸”。比如从明年开始,每年暑期,来自全球名校的名师将被邀请到学校,给郑大学子直接授课;一些科目将全面采用全英文教学,充分与优质国外研究生教育资源对接;“985”高校的学术骨干也将被聘请到郑大挂职担任学术副院长,带动学校相关计划学科总体水平的攀升;教师队伍中,将不乏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等称号的领军人才的身影;35岁左右的优秀青年人才将会得到更大的鼓励,学校支持他们“冒尖”……
“郑大这样做的底气来自于国家重点学科的增多,来自于博士点布局的日臻完善,来自于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生位居全国地方高校第一。”王宗敏说,“想进入一流大学,就必须要敢想敢做敢于创新。”
“15%”背后的“秘密”
据了解,除了郑大,省内其他几所设有博士点的大学推免生数量比往年也有不小进步。
“河南其他高校应该把它看做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这背后是国家对全国研究生教育布局的最新思考。”河南省教育厅学位办主任贾正国说,以前只有设研究生院的高校才有资格享受15%的推免资格,作为地方“211”工程大学,郑大今年就已逼近这个目标超越很多名校,说明国家正将竞争机制引入到研究生教育中。也就是说,不管你以前“出身”怎样,只要你本科教育质量有保证,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提高明显,国家一样会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这种支持的结果,必将对未来高水平大学的布局产生影响。
不仅仅在研究生推免政策上,国家在支持高等教育建设的思路上也在发生变化。年初,社会上流传“985”与“211”大门已经关闭。虽然这一说法至今没有官方正面回应,但是从“985优势学科平台”政策的推出上可以看出来,未来,在高等教育领域,那些拥有优势特色学科的大学将更受青睐。即便你综合实力比不上名校,如果有优势学科,也一样能跨进一流,而这也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大学评价机制相接轨。
“从这个层面上讲,郑大这次能得到15%推免资格的支持则更有意义。”贾正国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河南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能不能结合学校特色,抓住新的契机,就看各高校怎么大胆地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