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大学分数线2022-03-29 21:58:36佚名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可喜的是,陕西师大有了自己的校史馆,它忠实地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历史,我们只有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坚持从延续数代陕西师大人艰苦奋斗的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开创陕西师大光辉灿烂的明天。

我是陕西师大1979年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1963—1968年在师大隔壁的西安外院俄语专业学习5年,那时我就对师大美丽的校园及大师们的讲座十分感兴趣,常来这里转悠,也蹭听过马家骏、党秀臣等老师的讲座。

1979年至今,我在陕西师大学习工作生活了42年,脑海里充满着对师大生活幸福的回忆和感悟。我对陕西师大雁塔校区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感情,对师大我的恩师们、德高望重的老朋友们充满着无限的崇敬与感激之情,有机会我就会跟他们合影,并请他们在合影旁写几句话。我保留着恩师朱本源在85岁时,给当时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师范大学的我写的一封信,信的开头先生用的是“国杰贤弟”,这四个字让我激动得一夜没有睡好觉。先生是国内有名望的大家,让我在异国他乡受宠若惊,倍感温暖。我还保留着与恩师杨存堂的数十张合影。

我有个本子,里边收集着我与卫俊秀、刘念先、曹伯庸、杨育坤、何清谷、牛致功、杨万亿、朱德厚、杨清源、文彦章、赵文润、傅正乾、宋玉莹、田文棠、朱士光、刘学智、杜鸿科、郭芹纳、杨恩成、胡安顺、刘玉俊、吕九如、廉振民、徐步、张学忠、吴言生、马强、王鹤、王金华、刘佳等老师们的合影与墨宝,其中九位老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他们的墨宝已成留给我的回忆与纪念,我无比珍惜。

我知道,人的记忆是靠不住的,得写成文字,留下印记。我一生都记着胡棣华老师讲的“且行且珍惜”!有些东西不要随意丢掉,一些老东西很有价值。

我保留着一张1979年陕西师大招收研究生的准考证,证件上明确地印着我的准考证号“11001”,也就是说,我的准考证是陕西师大改革开放后第一次正式招收研究生所发出去的第一号准考证。我深知它的价值,它是陕西师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的见证物。

我清楚地记得,1980年我正在读研二,当时历史系招收几十位学生开办大专班,系主任让我带世界史课程,这是我带的第一届历史系的学生。这些学生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当地历史学科的骨干教师。

《研究生准考证11001号》

我们这一届研究生共有32人,其中21人都是1967级前后的本科毕业生,毕业留在师大工作的有21人。我们中间十几个是1944年出生,都是属猴的,这正和陕西师大前身成立是同年(可以说陕西师大也属猴)。大学毕业时我们多数人都到部队农场锻炼过,我在疏勒河某部队农场劳动近两年,后分到铜川一中教外语十年。

我的“11001”号考研准考证是陕西师大第一届研究生集体历史的见证物,能把这张准考证保存42年确属不易,把它捐赠保存到校史馆更有价值。

我清楚地记得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收到陕西师大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我带着准考证和录取通知书回到兴平老家向父亲报喜,父亲非常激动,跟我深谈到半夜。父亲是1927年黄埔洛阳分校的毕业生,1936年跟随张学良到陕西,参加了西安事变,1937—1938参加了长城古北口保卫战、上海战役、徐州战役、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1938—1948在重庆当军事教官10年,1948年定居兴平。

父亲当夜给我讲了两点:一要感谢新社会,“我们家共有八个孩子,就保证你一个人读到大学,你是王家的第一个研究生,一定要干出名堂来”;二不要跳槽,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陕西师大就是一棵大树,你就是一堆肥料,要把你这堆肥料上到这颗大树那里。”这句话深深刻在我的心里,刻骨铭心,而且我做到了,这也算是对老人最好的交代。我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育子女与学生,这是最好的家教与家风,是培根铸魂的最好教材,也是培养我们感恩之心和家国情怀的最佳方式。

今年我已年近八旬,但实实难忘抗战老兵、父亲王辅元,恩师朱本源、杨存堂、韩敏、王国俊、傅正乾等对我的嘱托、希望、指教、关心及帮助。现在我们参观校史馆也是培养感恩之情,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人最重视收集、整理、研究自己眼跟前的历史:家有家谱,县有县志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校有校史,国有国馆。人无祖就等于水无源,树无根。人要有历史感,责任感,荣辱感,使命感。红烛校史馆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走进校史馆,就是一场“不忘初心”的教育,让人奋进,我们能看到数代师大人为学校的发展所做的点点滴滴;走进校史馆,就是一场精神上的享受与洗礼,每一件藏品都能引起人们的美好回忆和无限的感慨。因此我建议藏品收集越多越好,越细越好,越久远越好。

我建议把师大人最值得收藏的好作品好文章多多收集起来,让大家看看历代师大人的科研成果及教学水平。也建议把各种新闻媒体报道学校以及陕西师大人的典型资料都收集起来。这些报道不仅仅是宣传个人,而是给陕西师大争光添彩,为学校提升社会影响和凝聚力。

我一个朋友是师大1975年毕业的工农兵学员,有一次他专门去看陕西师大校史馆,没有料到在那里的电脑上查到了自己的名字和毕业照片,兴奋地跳了起来。可见,我们的校史馆越接地气越好,越客观、越真实越好。

我建议把历届师大学生的入学通知书(手写的先扫描后发放)、毕业证书、三十年聚会集体照永久保存,这样就增强了师大校史馆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我相信,师大校史馆将是历届师大毕业生最想看的地方,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这里。

作为比较年轻的老师大人我想说:我爱陕西师大,因为它是改变我命运的地方,也是我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同时也是我铸造灵魂、增长才干的好大学。千言万语归结为一句话:我爱你,陕西师范大学!我坚信,陕西师范大学一定会有光辉灿烂的明天!也许这就是陕西师大校史馆绝大多数参观者的共同感慨与心声!

(本文为历史文化学院王国杰教授在红烛校史馆开馆仪式上的发言,略有删改)

「师大夜读」

我们希望依托这个栏目能够让师大人通过文字激励前行,通过思考启迪人生。欢迎师生、校友及网友们分享那些感动过自己、激励过自己、影响过自己的文章,深度阅读,思考人生,做一个向阳而生的闪Star。

「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