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实践包括音乐欣赏、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三大环节,目前音乐特长生的培养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技术含量较高的音乐表演上,而忽视了音乐欣赏和音乐创作两大环节。
1. 加强音乐欣赏
多听是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关键。现在的学生听得最多的是通俗音乐,流行音乐中也有许多优秀作品是事实,但由于流行音乐表达的情感往往相对单一,因此要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还是应该多听听古典音乐诸如室内乐、交响乐、歌剧等体裁的音乐。一部交响音乐作品会对听者精神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听者的情感世界产生某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你在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最后一个乐章的时候,你会产生一种崇高的体验,而且你自己也会觉得人类应该这样,而你自己在精神上也在接近着这种崇高。因此,为什么有人对格调比较低俗的流行音乐一直持批评态度?因为他们看到这种音乐不仅对青年的艺术趣味,而且对他们的整个精神发展、价值观念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2. 培养音乐想像力
首先我们应该先理解想象一词。简而言之,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记忆和积累的感知材料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因此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同域想象,另一种是异域想象。在聆听音乐时联想到某画面或某文学作品就属于异域想象。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器乐作品时,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特点,老师经常会启发学生把某段音乐想象成一幅画,比如,浊重的低音启发孩子想象成大灰狼的吼叫,大黑熊的步态,清亮的高音则想象成小巧灵活的鸟类等等。尽管一些体裁的音乐作品如音诗、音画,确实与文学、绘画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每每都这样解释作品,那就使音乐失去了它独特的魅力,而我们的音乐想象力也受到了局限。音乐的想象应该是一种独特的听觉想象方式,应该是针对听觉材料所进行的加工和创造的过程。从许多作曲家的创作过程来看,他们往往是先有一动机在脑海里浮现,然后他们对其构思为一条旋律,展开为一部大型作品,这就充分发挥了音乐的想象力。
3. 主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
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以钢琴课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一旋律做模进练习来熟悉各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通过运用和弦以及解决的知识来帮助学生背谱,通过对作品的句法分析了解曲式等等。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让音乐特长生更好地把握理性知识,融汇与感性的体验之中,这才是学习音乐的正确途径。 4. 鼓励音乐特长生进行音乐创作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方面,该课程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创作”部分的分量。这是因为,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本质特征就是创造性。而我们在培养音乐特殊人才时却忽视了这一根本特征。所以音乐特长生往往是乐匠,而没有成为创造性的音乐学子。就世界范围而言。音乐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都十分重视音乐创作教学。而我们的音乐特长生除了作曲专业的外,几乎没有作曲的经历。极少数的特长生曾经有过创作歌曲,问其创作过程,他们基本都是凭直觉作曲,不懂得什么作曲法,因为在他们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并没有老师给予过有关音乐创作的指导。
5. 完善音乐表演
音乐表演是人们关注音乐特长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眼中的所谓音乐特长生无外乎是一些能吹拉弹唱之人,而目前音乐特长生的音乐表演有哪些不足呢?
1) 技法训练要注意音乐感的培养
出色的表演技巧是获得成功表演的前提,因此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基本功的训练。而熟练掌握技术是与艺术结缘的必要手段和前提,技术上不过关,不可能完善地表现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强调两点:第一,技术训练不等于否定了音乐感,如果丧失了音乐感,那么在进行技法训练的特长生都可称为“音乐机器人”;第二,技术与表现要统一,中国传统美学所提倡的“声情并茂”,“得之心而应之手”便是主张将技巧与表现完美结合的至理名言。
2) 丰富音乐表演形式
他们的表演都是独唱、独奏、独舞,很少有机会与他人一起合作,单独表演固然能够充分体现学习者的表演水平,但是集体表演更有利地使表演者的听觉、协调能力得到更大的锻炼。在音乐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比较重视与他人合奏的教学内容,因此,特长生进行音乐表演的形式不可单一化,要两种形式相结合。
3) 积极进行音乐交流
参加社会音乐培训班的特长生相对比请家庭老师辅导的特长生要稍微好一点,由于上课的形式是集体课,能接触的同伴与参与讨论的机会多一些。而后者基本上只有与自己老师交流的时间,一方面由于文化科目的学习比较紧张没有时间与别人交流,另一方面,自身也没有树立这种音乐学习需要交流的意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老师首先应该让特长生树立一种进行音乐交流的意识,其次应该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例如每周集中特长生开个小型的音乐会,要求每个人进行音乐表演,并对别人的表演作出音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