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开头写一个下落不明的王进算不算败笔?

大学分数线2022-07-19 10:48:20admin2

王进的故事绝不是《水浒传》的败笔。恰恰相反,如果你要想读懂《水浒传》,反而还绕不开这个王进。

王进的故事,点出了水浒的主题。王进的故事出现在《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话说,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年仅25岁、还没有皇子的哲宗赵煦抱病而亡。于是,在向太后及其政治势力的支持下,平日里养尊处优、轻佻浪荡的端王赵佶成为了北宋的第八任皇帝,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宋徽宗。

这对于端王府来说,真可谓是名副气死的喜从天降。端王成为了皇帝,府内给他帮闲的高俅等一众人,自然也随之飞黄腾达。于是,泼皮破落户出身的高俅,摇身一变成为了北宋朝廷的太尉。

太尉是官职的名称,太尉在宋代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呢?

宋代的太尉有两种:一种叫殿前太尉,一种叫殿帅太尉。殿前太尉是文官,虽然地位很高,但是并没有实际指挥军队的权力。《水浒传》里面出现的众多的太尉都属于殿前太尉。比如,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中的洪信洪太尉;而殿帅太尉权力可就大了,那可是直接指挥军队的,地位相当于国防部长。宋徽宗登基之后不久,就让高俅入了军籍,半年之内直接就做到了殿帅府的太尉。

高俅上任殿帅府太尉的第一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要对付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原因很简单:王进请了病假。

高俅上任第一天,王进竟然请假,这等于不给他面子。于是,高俅命人到王进家把王进押来。见面后,高俅没想到,他竟然认识王进。

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高俅早年学枪棒时,曾经在与王进的父亲王升比试武艺的时候,被王升一棒子打倒在地。

没想到,高俅这个小人一直怀恨在心,将这件事情记了多年。这不,见到仇人的儿子王进,高俅要报复了。

高俅道:“你那厮便是都军教头王升的儿子?”

王进禀道:“小人便是。”

高俅喝道:“这厮,你爷是街市上使花棒卖药的,你省的甚么武艺?前官没眼,参你做个教头,如何敢小觑我,不伏俺点视!你托谁的势,要推病在家,安闲快乐!”

王进告道:“小人怎敢,其实患病未痊。”

高太尉骂道:“贼配军,你既害病,如何来得?”

王进又告道:“太尉呼唤,安敢不来!”

高殿帅大怒,喝令左右:“拿下!加力与我打这厮!”

——《水浒传》

诸位且看,堂堂大宋朝廷殿帅府太尉,就这么要当众棒打手下军官。爹是花棒卖药的,儿子就一定没有真武艺。使花棒的人的儿子做不得禁军教头,那被使花棒的人一棒子打翻的泼皮,就能做得太尉?请病假不来,他高俅说人家对他不敬,人家被你弄来了,他高俅又问人家既然病了怎么敢来?贼配军,人家王进何时做过配军?倒是你高太尉曾经被流放过呢。你是骂王进呢,还是在骂自己呢?

还好,高俅手下的爪牙们劝阻,说高太尉上任第一天就打人不吉利,决定明天再打王进。王进这才有机会带着母亲逃走。要不然,高俅非得将王进当场打死不可。

金圣叹曾经说,“高俅来,而王进去。王进去,而一百八人来。”这就直接揭示出了,梁山一百零八人的祸乱与高俅的得势有直接关系。身怀绝技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被得势的泼皮高俅逼走江湖,直接点出了《水浒传》的主题——当小人当道,大宋朝廷上下出现系统性问题的时候,好人便无法在世间安身立命。

王进要去哪里?

《水浒传》中交待,王进要去投奔延安府的老种经略相公,他说那里是用人的去处,足可安身立命。

北宋有个老种经略相公,还有一个小种经略相公。这两位经略相公实际上是北宋的两位镇守边关的大将,是兄弟。大哥叫种师道,二哥叫种师中,他们手下有很多的人才。鲁智深——鲁达,就是在小种经略相公手下的提辖。

用人之人,人始为用。恃己自用,人为人送。彼处得贤,此间失重。若驱若引,可惜可痛。——《水浒传》

王进说老种经略相公那里是用人的去处,言外之意,就是边关用人,朝廷反而不用人。为什么?因为朝廷里出了个高太尉。

王进的下落不明,是《水浒传》的隐喻王进有个徒弟,就是九纹龙史进。王进是第一个出走江湖的人,而史进却是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还是王进的徒弟。对此,施耐庵是何寓意呢?

这第一个出走江湖的英雄为何叫王进,而不是张进、高进、马进?因为“王”这个姓氏非常特殊。历史上,王家的老祖是周灵王的太子,因为总是给周灵王提意见,惹怒了老爹后被贬为了庶人。成为了庶人,太子就不能再留有姬姓了。但再不济他也出自周王室,所以他的子孙,被老百姓称为“王家”。

不仅如此,在中国的文化中,“王”有特别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姓,也不仅仅指现实中的国王、王公大人等。它还指一种政治理想,就是所谓的王道。

什么叫王道啊?

所谓的“王道”,其实就是王的规,也就是“王义”,合乎“义”,所以才是“道”。

这个“王义”、王道,来自所谓的“先王”,也就是指古代的圣王,像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等的内圣外王之道。

帝王如果没有“王义”,“王道”就会消失。那么,王变成暴君,国家贪官污吏横行,百姓苦不堪言。

王道没了,王土就会沦陷,天下黎民百姓赖以生存的世界,也就失去了公平正义,世间没有了好人,也就没有了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在《水浒传》“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这一回中,施耐庵直接甚至让一个叫“王义”的画师出场:华州府贺太守强抢了王义的女儿王娇枝为妾,却将王义发配。而后,史进救了王义。

义已经被大宋的官家抛弃,义已经不在朝廷,而在江湖;义已经不在朝廷命官那里,而是在江湖强盗那里。

那些被正统文化排斥的人物进了史,所以,《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个人,第一个出场的是谁呢?史进。为什么叫“史进”呢?因为这些人也进入了史,史中进入了这些人,这些人也就可以名垂青史了。

王进被高俅排挤、报复,只得携带老娘,离开东京,沦落江湖,遇到史进。后来,王进告别了史进后,就再也没有了下落。这里的寓言便是:王道沦落江湖,江湖也就进入了正史。

所以,施耐庵将这一部小说命名为《水浒传》。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施耐庵写王进这个人物,不是败笔,而是点睛之笔,神来之笔,鬼斧神工之笔。“王进”点明了《水浒传》中妖魔的来历,同时,也隐藏着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原由。这是一个多重隐喻的重要人物,绝对不是一个过渡式的、只为引出梁山好汉故事的临时性角色。

文本中的王进虽然下落不明,而且,恐怕再也不会现身在故事中。但是,整部《水浒传》几乎都是围绕着“王进”在写故事,“王进”始终在“九纹龙”的身边。而且,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很大层面上都是因为这个“王进”。

怎么回事呢?

《水浒传》写错了北宋皇位传承“洪太尉误走妖魔” 其实误走的是两个妖魔。这两大妖魔不是别人,就是梁山第一任寨主摸着天杜迁,还有被打压进地煞系列的病尉迟孙立。为什么这两人是妖魔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施耐庵在“引首”中写的一段话,这段话说的是北宋太祖武德皇帝传位的事,是这样写的:

(太祖)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降生之时,昼夜啼哭不止。

“赤脚大仙”说的是宋仁宗,这个皇帝小的时候喜欢赤着脚在宫里行走,因而得名“赤脚小仙人”。因为北宋崇道,所以,宋仁宗就成了“赤脚大仙”的真人版。那么,也就是说,宋太祖把皇位传给了宋太宗,宋太宗把皇位传给了宋仁宗。对吗?

肯定不对,中间还差了一位宋真宗呢。这样大的一处错误,也就难怪有读者说施耐庵写《水浒传》错漏百出了。施耐庵不仅是地理是体育老师教的,恐怕历史也是生物老师代课的吧。要不然,怎么会不知道宋太宗以后是宋真宗做皇帝呢?

其实,《水浒传》中没有任何一处地方写错,但凡出错也是施耐庵的故意,其中必然藏着大事。那么,错写北宋帝位传承,又隐藏着什么大事呢?我直接讲答案:《水浒传》中的北宋皇位传承,隐藏着大明朝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孙子的“神机”,也就是“孙立”。

恐怕又会有读者要反驳我了,北宋、明朝相差三百多年,特么穿越嘛?确实是穿越,范仲淹已经死了六年,不是穿越到了嘉祐三年吗?放走妖魔的张天师,也是从宋徽宗朝穿越过来的虚靖先生。而且,张天师牧童的形象,就是放牛娃朱元璋的写照。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把北宋、明朝发生的相同故事,以及相同的符码交织写在了故事中,以北宋的历史隐喻明朝的秘史。

那么,施耐庵为何不写其他皇帝传位时出现了“错漏”,偏偏盯上了宋太宗与宋真宗呢?这个问题就与王进的出走大有关联了。

这其中的关联,不仅是与王进有关,还与王进的父亲有关,更与王进的母亲有关。王进是因为父亲与高俅结了梁子,又是在母亲的提醒下私走延安府的。

私,有悄悄的、不合法的意思,文本故事中,王进是悄悄的出走。而在施耐庵的隐喻中,却是隐藏着“不合法”的隐喻。

王进的父亲叫“王升”,是由郡王升为亲王的意思。只有亲王才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从亲王的位置上做了皇帝,那就是“进”。古代大臣假装劝头领做皇帝,便是“劝进”。

因而,王升、王进意味着北宋亲王做了皇帝,又因为王进的“私走”而不合法。王进的“私走”与他的母亲有关,也就是说,北宋不合法的亲王做了皇帝,是一位母亲起了作用。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施耐庵为何故意“遗漏”宋真宗我先讲一段历史迷案,这段迷案就是“金匮之盟”。“金匮之盟”恐怕真是有,但却存在时间上的疑点。也就是说,这个盟约是在“烛影斧声”之前还是在之后。

这个问题,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金匮之盟”是在赵匡胤死后,才借杜太后之手炮制出来的。书中以“如今东京柴世宗让位与赵检点登基”,暗点大宋江山是篡位所得。在“林冲梁山大火并”的故事中,同样说的是北宋王朝的一次火并篡位。

林冲的“火并”其实不符合“内部相互残杀、内部相互吞并”这个条件,是一场假火并。但是,因为杀的是王伦,却又是一场真火并了。这件事,咱们下文再讲。

因为“金匮之盟”是假借杜太后之手搞出来的阴谋,所以,“杜迁”就是妖魔。杜太后名义下的“金匮之盟”导致了北宋皇位传承世系的变迁,太祖系失去了江山,失去了“寨主”之位。赵光义原本只能做亲王,但因为有母亲的名义,所以,进位为皇帝,这就是“王进”。

即便“金匮之盟”是个假盟约,赵光义也没有履行,没有按照约定把皇位传给四弟赵廷美。假如“金匮之盟”能够如约,那么,四爷赵廷美就得把皇位归还给太祖系。这样一来,历史上就没有宋真宗了。这就是施耐庵“故意遗漏”宋真宗的缘故。

施耐庵在书中以“欲保四”这个人物,摆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同时,一击双鸣,评议了朱元璋“孙立”的违法,同样要保四爷。

因为“杜迁”、“孙立”,原本只有做亲王资格的人进位为皇帝,亲王们轮流做皇帝,这就是“王伦(轮)”。之所以“王伦”,便是北宋王朝发生了一次大火并。而“孙立”则导致了“靖难之役”,大明王朝的这场火并比北宋闹得更凶。皇位传承不合法,给天下百姓带来战火之灾,不是妖魔又是什么?

写完“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施耐庵接着写北宋的帝位传承,从宋英宗开始,一直写到了宋哲宗。到此,又打住了。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宋徽宗登基,王进“私走延安府”。

因为《水浒传》是以北宋徽宗宣和年间梁山好汉故事为线索,到宋徽宗这里打止原本也是正常的文本。但是,宋徽宗能做皇帝,也是因为一位母亲的缘故。

原本,赵佶只是皇位第三顺位继承人,前面有申王、简王两位排在赵佶之前。其中,简王是宋哲宗的同母弟弟,他才是符合礼律的第一继承人。但是,向太后力排章惇等人之议,以“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为由,立“三郎”为皇帝(孝义黑三郎)。同样,宋真宗是宋太宗的第三子,也是一位“宋三郎”。

所以,施耐庵从赵佶做端王时写起,也是因为一位母亲而“私走”了“王进”。

王进的结局怎么样题主说,王进是一个下落不明的人物。确实如此,金圣叹也十分想念这个私走延安府的王教头,想念到胸中“弥月不快”的程度。其实,这个人物不是下落不明,而是大有结局的。

王进在母亲的建议下一路奔向延安府,却在史家村遇见了九纹龙史进。史进的身上,就隐藏着王进的下落。

“九纹龙”隐喻了北宋九代皇帝,恰好,南宋也是九代帝王。所以,《水浒传》中隐藏了一部大宋王朝兴亡的历史。但是,这只是“九纹龙”其中的一个隐喻,更深的隐喻则是交代了师父王进的去向和下落。

“九纹龙”这个绰号中的“九”,同时还隐藏了一位与“九”有关的北宋皇帝,那就是宋高宗赵构。赵构是宋徽宗第九子,是其中一条“九纹龙”。宋高宗做了三十五年皇帝,便把皇位禅让给了皇太子赵眘。

赵眘,原名伯琮,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经历了太宗系九代皇帝的“王进”“王伦”,皇位终于回到了原来的世系。这位皇帝就是宋孝宗,大宋中兴就是发生在这朝皇帝身上。至此,“王进”的故事也就告一段落了。

但是,施耐庵并不认为皇位回归到宋太祖世系就符合“天道循环”的礼律,就是合法的帝位传承了。在“梁山好汉劫法场”这回书中,施耐庵暗示,梁山好汉最终将效力于宋钦宗的朝廷。书中以“白龙庙英雄小聚义”隐喻了这样的结局。宋钦宗赵桓生于农历庚辰年,就是一条白龙,庙即庙堂,指的就是朝廷。

那么,是不是说宋江他们都是投降派呢?肯定不是的,宋江以及梁山好汉是在被张叔夜战败,副将被擒的无奈局面下投降招安的。此后,金兵大举进攻,赵桓“王进”,北宋王朝便进入了“保境安民”的历史时期。

施耐庵在家国存亡的危急关头,果断放弃所谓的皇位传承“天道循环”礼律,无论谁做皇帝,抗金才是至高的忠义之举。但是,梁山好汉的“忠义”是忠于家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绝不是效命于“王进”。

这就是《水浒传》的伟大之处,施耐庵与他的著作无愧流芳千古的伟大著作。尽管现在《水浒传》被续书《征四寇》污蔑,被金圣叹、俞万春之流恶意攻击,误读曲解成了主流读法。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还《水浒传》以公道,还梁山好汉以抗金英雄之名。

梁山好汉奋起抗金,北宋王朝还是灭亡了。所以,王进也就随之消亡。王朝都不存在了,还能有“王进”吗?

“王进”自始至终如影随形,活跃在《水浒传》中。因为“杜迁”而导致的“王进”,北宋王朝便陷入了“王伦”、“晁盖”、“宋江”的覆灭怪圈,“二龙戏水(坐井观天,赵昺投海)”的悲剧便无法避免了。

每一次皇位更迭,尤其是违法的皇权迁转,都是一场灾难。非法的人做皇帝,必将是天下大乱,百姓受傫世之厄。因而,施耐庵在书中反复以“那时天下太平,四方无事”这样的描述,阐明了自己的历史观,寄托了无限的家国情怀与伟大的人文精神。

如此,“王进”这个“下落不明”的人物不仅不是败笔,反倒是巧夺天工,轻易不能被读懂的神来之笔。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