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高手在民间”这句话,其实真正的高手从来不会在民间,民间即便真有高手也会慢慢流入庙堂。
因为那里不光能拥有很好的待遇,还会有很高的地位,在官本位为主的古代社会,多数人成为高手的目标就是进入庙堂之高。
古代的大内高手有好些也是来自民间,但在进入庙堂前,他们所有的努力和奋斗基本都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所以,才造成庙堂之上高手云集的情况。
只不过,因为他们身处庙堂之高,好多高手要么在众多高手中无法出类拔萃,只能算籍籍无名地公干,要么因为所处的位置并不能让他们有展示自己高超武艺的机会,也就不会出现像江湖高手那样到处张伸张正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之类打打杀杀的情况。
事实上,真要让江湖顶尖高手与庙堂高手巅峰对决的话,很大概率民间高手连一两个回合都无法支撑,这倒也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他们在成为庙堂高手前已经经过了刻苦学习和严格选拔,如果没有两下子真功夫,根本就进不了庙堂之高。
而江湖顶尖高手却不同,他只需要在地方上赢得几场比赛,或者做出几件让百姓觉得行侠仗义的事情,就很容易让没怎么见过大世面的普通大众的喝彩,也就能称之为江湖顶尖高手。
如果大家觉得我这是故意夸大庙堂高手的厉害,贬低民间高手的本领的话,我们不妨来看看事实。
晚清时期的慈禧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她不光热衷享乐,而且对自身安全非常重视,他的保镖团队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也是经过严格选拔和魔鬼训练才配得上给她做保镖,一般民间高手到了那里可能连普通保镖都干不过,更不要说是她的第一保镖了。
慈禧曾经有个第一保名叫李瑞东,此人生于清朝咸丰元年武清城内一户殷实之家,李瑞东自幼热爱武术,从小就开始练习少林等外家拳术,青少年时期更是跟随河北饶阳戳脚门大师李老遂学习河北名拳戳脚拳法,青年时期又与著名的大刀王五义结金兰,互学拳艺,大刀王五向其传授了“山东教门弹腿”功法。
李瑞东天资极其聪明达到了过目不忘的水平,他不光天资聪明,而且练武又极其刻苦,不管春夏秋冬都坚持刻苦练习,而且遍访当地名师学艺,只要听到那里有武术大师,他都会想尽办法学到他们的独门绝技,到了成年时已经学得一身本领,在当地屡战屡胜,名声很大,当地人都说此人武功绝对算得上江湖顶尖高手。
可是光绪六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却让他立即冷静了下来,只是与端王府一位管事进行了切磋,就已经明显技不如人,他这才从高高自大中冷静下来,自己哪里算得上什么冮湖顶尖高手,连名不见经传的一个普通朝廷官员都打不过,就更不要说保护皇家的大内高手了。
事情是这样的,光绪六年的一天,京城端王府管事王永泰经过武清,借宿李宅,王永泰本身是太极拳大师杨露禅的大弟子,一身武功了得,不过此人为人低调,深藏不露,从不现山露水,也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他武功高深莫测。他家因为与李家是世交,既然路过就必须去拜访一番。
拜访后晚上就借宿李家,王永泰与李瑞东本来按辈分算是同辈,年龄也不相上下,更主要的两人都是习武之人,他们就有很多共同话题,所以到了夜晚两人相谈甚欢,大有遇到知己的感觉。聊到半夜,越聊越投机,二人一冲动,就决定切蹉一番。
他们来到书房大厅开始展露拳脚,李瑞东本来想着他一个端王府管事,最多也就是有些花拳绣腿,哪里会有什么真本事?结果比试之下,他才发现自己与王永泰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而是三战三败,毫无还手之力。
想想自己也是遍访名师刻苦练习多年,在当地也是赫赫有名的江湖顶尖高手,却连一个此前根本没听说会武术的王永泰都打不过,真是太过高估自己的能力了。
不过他很快就从失败的沮丧中振作了起来,既然学艺不精,那就继续学习,于是他立即求王永泰收他为徒弟继续刻苦学习,可是他们两家是世交,二人又同辈,无法以师徒相称,只能退而求其次,由王永泰代师父收他为徒,二人以师兄弟相称。
同时,王永泰将李瑞东带到端王府做了一名庄园处的官员。不过在那里,因为工作季节性较强,李瑞东就将主要精力用在了学习拳艺上。
而且遍访京城名师及各家武林高手,不断地学习训练。进京后他曾经向董海川学习过八卦掌,他在练习八卦掌的时候为了加大训练强度,他将铁制钱进行串连后做了一件铁上衣,每天练习时穿在身上,这样就使得他的八卦掌大为精进。据说这件铁衣他的后人一直保存着着,直到“文革”时才被查抄。
在京城期间李瑞东先后学习了少林麻甲功、朱砂掌、达摩易筋经、十三太保横练、蛤蟆功、鹰爪功、金钟罩等等。在学习的基础上他还不断创新,他创造了“太极白虎十三刀”、“太极青龙十三枪”、“太极清丰剑”等器械及套路,并流传后世,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可以说他不光学习能力极强而且广泛学习各家拳法,为自身武功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瑞东尤其以“四大硬功”著称,所谓四大硬功就是披麻甲、抖绠绳、盘桩、打袋。其中尤其以少林麻甲功最为独特,此功练成后可以起到抗击,甚至能抵御刀砍斧斫,这当然比较夸张,但起到抗击打能力可能是真的。
据说李瑞东晚年退休回乡后,有个胡同里有一户人家非常霸道且养着4条藏獒,以前这4条恶犬曾咬死过乞丐,主人又不加约束,当地人很害怕。有次他经过那里,徒弟不让走,害怕恶犬伤人,李瑞东听了非常生气,几条狗而已,有那么可怕?徒弟只能跟着他过去,果然在经过那家人门口时4条恶犬猛然扑了过来。
李瑞东不慌不忙先将徒弟高高举起,怕被恶犬所伤,4条恶犬立即扑到李瑞东腿脚上撕咬,只听他大“咳”一声,四条恶犬立即满嘴流血,惨叫着逃回大门,原来那四条恶犬的牙齿全被李瑞东的麻甲功崩掉了。由此可见,他的麻甲功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1894年,也就是慈禧太后60大寿时,端王载漪带李瑞东为慈禧表演武功祝寿,慈禧被李瑞东卓绝的武功折服,从此让他留在清宫任二等侍卫并兼任教师。这一次他算是真正的进入了庙堂,当了慈禧的第一保镖,还当了保镖团队的教练,可见其人武功之高,非同一般。
当慈禧的第一保镖不但地位高,而且相对更为安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有什么事发生,至于电影上演的那些硬闯皇宫之类的人和事在现实中基本也不存在,古代皇宫都是戒备森严之地,哪里是随便什么人敢乱闯的地儿?
至于刺杀慈禧之类的事情,也基本不会发生,因此,保镖大多也就是以备不时之需,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而已,一身武功可能不会有发挥作用的时候,这也会让人觉得那些人就是个摆设而已,实际上那些大内高手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这一点根本不用怀疑。
只不过因为他们身处高层,好多人一生可能都没有使用过武功,有些用过可能也因为保密等原因不为外人所知,大家也就无从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厉害,不过大家都应该知道霍元甲这个人吧。
近代史上霍家拳是非常著名的,霍元甲创办的“精武门”更是在好多影视作品的渲染下尽人皆知,他本人因为是爱国武术大师,好多日本高手都被他打得屁滚尿流,所以霍元甲被好多百姓认为是当时的江湖顶尖高手,这也正常,因为他在擂台上的表现确实让好多江湖武林高手望尘莫及。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江湖顶尖高手,据说在李瑞东53岁时霍元甲非常痴迷武术,就想着与李瑞东切磋一番。敢挑战慈禧的第一保镖,说明霍元甲武功确实也很厉害。
但这件事对李瑞东来说却不利,因为当时他年龄已大,如果要保持自己的名声,最好的办法是不屑于一战,这样就能给人留下悬念。假如真的战败,那就会让他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但李瑞东自信完全可以打败霍元甲,于是欣然应允霍元甲的挑战,并且在比试前以高姿态对霍元甲说:“你是晚辈你先出招。”结果等到霍元甲刚一出招,李瑞东仅一拳就结束了比试。可见当时名震江湖的顶尖高手霍元甲在真正的庙堂高手面前,其实连一拳都顶不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大内高手,其实远比想像得更厉害,这也容易理解,因为身居庙堂之人本身多是位高权重者,他们可以用优厚的待遇吸引各路英才为己所用,再加上进入庙堂后,还会接受一系列正规的学习训练,有名师指导,又能接触到各类武功秘笈,武功自然进步很快。
而江湖高手一般都是自成一家,因为受条件限制,并不能得到更多名师的指导,也不能接受正规的严格训练,所以他们多是自己刻苦练习,但学习是需要有人指导的,尤其是名师的指导更能让武功快速提升。
在这方面江湖顶级高手所拥有的资源与大内高手所拥有的资源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这也就导致了古代大内高手远比江湖顶级高手更厉害的结果。事实上只要江湖顶级高手进入庙堂接受一段时间正规训练和名师指导后,很快就能有一个比较大的突破。
事实上,历朝历代,只要是顶级高手,就一定跟官方挂钩,不肯跟官方合作的高手早就死了,而且是全家都死绝了。
可以这么说,在真正的历史上,民国以前,江湖高手永远都不如大内高手。
由于早期历史中,还没有形成“武林”,所谓江湖上的高手们,其实未必是高手。比如那些著名的刺客,专诸、豫让、聂政,都是勇气大,但技术好像不是特别高。再比如那位勇刺秦王的荆轲,在正史里“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也没觉得他有多厉害,后来还被盖聂一眼瞪跑了。
盖聂应该是个高手,不过战国末年时公认的天下第一高手,正统的、中外都承认的“中华第一勇士”是大将蒙恬。蒙恬要是不死,就连项羽也未必是他的对手,那是真正的战神,比后世故事里被夸大了的项羽靠谱得多。——项羽的单挑或许还凑合,但都出现也野史上。在正史上,战国末至秦末,军中第一的单挑高手就是蒙恬。更何况,蒙恬的才智策略明显比项羽强不是一点两点,如果这个人不是因为愚忠而被毒死,项羽、刘邦都不可能成功,因为当时实在是没人打得过他。蒙恬,算是最早的“大内高手”吧。
追溯武林高手,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当时被天下公认的第一高手,少林寺高僧福居大师,也就是现实中创出少林寺七十二绝技的人。他虽然身在佛门,却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个政权都“御用”的皇家教习,虽然不常居于宫廷,但还是得算“大内高手”。
再比如唐代,号称剑圣的裴旻,也是李白的师父。这位剑圣官至左金吾大将军,这还不叫“大内”么。
北宋年间的高僧金台,表面上身居双林寺,但不论史料还是寺志都明明白白记载,他跟宫廷搅在一处,水深得很,支持王安石变法,传授过蔡京内功。金台的徒弟,另一位被公认的天下第一高手周侗,也曾教授过蔡京武功。周侗之徒李彦还是蔡京手下的猛将,是征剿宋江起义、方腊起义的主力。宣和七年金军败盟南下,雁门索援,崞县城陷时李彦由于断臂负伤退出战斗,后来也在义乌双林寺出家,是《水浒》武松的原型之一。他们更是实打实凿的“大内高手”了。
武当派始祖仙师张三丰,那都受了皇封了,明朝廷所费不赀整山修庙拉拢张真人,你说张真人算是“大内”的还是“江湖”的?
《童林传》里童林的原型,游身八卦门的创始人董海川,他都已经是太监了,“大内”得不能再“内”了。同时期的杨露蝉,也是投靠皇族亲眷的。
纵览古今,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武者,必定要被朝廷拉拢,而且基本上是强制性。若有不服从者,为除后患全家杀光。武者再厉害也不得不屈服于皇权,所以,他们本就是一半官人,一般江湖人。更何况,真正的大内高手并不图名,他们的实力要比江湖人隐藏得更深、更多。
民国以前,大内高手基本上就是“天下第一”的代名词。
江湖中是否有未公开名号,却比这些大内高手还厉害的人呢?
应该没有。
《通鉴续》上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假设真有人比大内高手还厉害,那就等于他对皇族和高官们是潜在的威胁,不论是皇族还是高官,都不可能放任这种状况出现。
史料记载,明天启时期,魏忠贤拉拢武林人士不成,“高手”逃进了深山。魏忠贤调动军队,万箭齐发,裂金碎石,最后又一把大火烧了山……江湖高手有多厉害?或许能打得过上百人,但几万人的军队一出动,什么样的高手,下场都不过一堆烂肉罢了。
天下无敌的江湖高手,可以出现在故事里,却不能存在于现实中。毕竟,每个朝代都有所谓的奸党佞臣,却没有一个是真正被江湖高手刺杀死的。不可能没人想杀这些奸臣,但是没做到,为什么?就是因为江湖高手的实力有限,对付不了那些保镖,还是大内高手更胜一筹。
而到了清末民初后,就很少再区分大内还是江湖高手了。毕竟,什么样的高手也挺不住一梭子子弹,高手们存在的意义大减,也就没必要细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