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
这句话是在晁盖攻打曾头市失败,被毒箭射中面颊,临死前所说的话。
按理说,堂堂山寨之主,本应该明白,自己一个将死之人,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赶紧确定新的继任者,这样,他才可以放心地去死,然后兄弟们继续他未尽的事业。
可他偏不,反而背道而驰,这句遗嘱根本无助于梁山的团结稳定,相反,只会增加继承人选的不确定性,如果被其他心怀叵测的人利用,不让他宋公明哥哥做山寨之主,岂不是让梁山进入了分裂内讧的局面?
何况梁山上下谁不知道,宋江早已是众望所归的继任者,晁盖怎么可能不知道?知道了还做出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决定,那不就是不想让宋江即位,成心给他添堵吗。
可以说,晁盖这句遗嘱,从政治智慧上讲,真的是一塌糊涂,把他生前积攒的对宋江的不满与愤懑给完全展现了出来,矛盾暴露无遗。
其实晁盖和宋江之间兄弟反目的过程充满了悲情意味,因为双方都算是合格的领袖,但因为政治路线的不同,而最后分道扬镳。
晁盖是偶像式领袖,是个妥妥的大侠。书中记载他武艺高强,义薄云天,平生仗义疏财,爱好结交天下英雄,是个敢于为民请命的好汉,人格魅力极强。
包括从晁盖后来的事迹上看,他对待兄弟确实重情重义,尤其是对有救命之恩的宋江,几次要把寨主之位相送。考虑到晁盖不是阴谋家,没什么心机城府,喜欢直来直去,讨厌矫揉造作,他这些话应该是发自肺腑,是把恩义看得比什么都要重要的人,相应的,他也可以获得大家的信任与追随。
而宋江则不是,比起侠客,他更像个政客或者说,更想做政客,并视之为终生的奋斗目标。因此,他更有政治头脑,待人接物更加细腻,也更具谋略和城府,手腕也比晁盖要多得多。
晁盖一身草莽气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和一腔热血换得豪杰们的崇敬追随,宋江则以自己的头脑、格局、见识以及怀柔之术聚拢人心。
性格与追求的不同,导致了政治路线的不同,即梁山泊的发展方向,大家都知道宋江是铁了心要走招安路线,也就是从组织外回归到组织内,而晁盖并无此意,他更看重梁山自身的独立性,这就使得二人发生了分歧。
但整体而言双方并未交恶,更没有大打出手闹内讧,只是彼此渐行渐远,双方关系的转变一直很微妙,属于心照不宣但埋头做彼此的事的那种关系。
但时间长了,势力此消彼长之后,宋江开始彻底做大,几乎完全掩盖住了晁盖的光芒。晁盖不可能没有察觉到,不满应该有,但还没有彻底爆发的地步。
一直到段景住盗马献宋江,结果被曾头市所夺,才彻底点燃了晁盖的怒火。
其实晁盖的怒火可以理解,一般人捧宋江贤弟我也就忍了,你他娘的一个盗马贼,想来梁山入伙走后门,送礼不送老大送宋江,你这也太看不起我了。再不发发威抖抖脾气,你们还真当我不存在啊。
应该说,冲晁盖负气,不听宋江和吴用劝阻,不顾一切也要亲自带兵攻打曾头市,可以看出,晁盖这次是真的伤自尊了,打算用武力证明自己。
此举也再次说明他真的不是一个政客,权谋方面不是宋江的对手。而晁盖也很快尝到了被孤立的领导人的痛苦,此时已经兵强马壮人才济济的梁山泊,头部猛将几乎没有人愿意跟随晁盖出战,只有林冲因为地位超然且念及旧情,愿意陪伴出征,其他人连吴用都没出马,梁山主力部队基本上都坐视晁盖出征,这显然是顾及真正大老板宋江的面子。
晁盖一方与宋江一方的争斗基本上是没有硝烟的,且是一面倒的进行着。晁盖的性格和班底决定了,他注定不是精于权谋的宋江的对手,被一而再再而三的边缘化,进而坐视其尾大不掉,完全失去抵抗能力。
曾头市一战,是双方势力,具体说是晁盖本人与宋江势力最后也是最激烈的一次交锋,可惜,晁盖急功近利,中计被毒箭射伤而死。但可以想见的是,就算晁盖这次没有雄起,未来的他,只会越来越沦为吉祥物,其在梁山泊最后的归宿,可能和未来的卢俊义一样。
开会时投赞成票即可,不要反对宋江的任何决定。
综上,晁盖就是不想传位给宋江,而且还是对其不满的一次总爆发。
不是不想让宋江当梁山之主,而是晁盖压根就认为射死他的就是宋江这一伙儿人。
晁盖明明说的是“射死我的”,根本没提史文恭,等晁盖一闭眼,宋江却偷换概念变成了“谁抓了史文恭”,似乎也验证了这里面的不寻常。
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第一,梁山和曾头市不是血海深仇,史文恭没有必要下死手,他只是个教头,有功也轮不到他。第二,晁盖死后虽说兄弟们很愤怒,可是攻打曾头市的理由很值得商榷,什么你抢我马等等一些鸡毛蒜皮的烂借口,绝口不提为晁盖报仇这么高大上一听就得死磕到底的理由。第三,曾头市居然不知道晁盖已死,甚至想要和解,如果史文恭真的杀了晁盖会傻到还去和解吗?第四,也是最核心最有说服力的一项,晁盖宋江二人理念不同,路线不同,势必会走上相反的道路。
由此可以推断,晁盖肯定不是史文恭杀的,肯定是自己人下手。晁盖是发觉中了埋伏退走的时候“迎面”中了一箭,那只标记着史文恭Logo的箭有没有毒我们不知道,但是林冲拿金疮药给晁盖敷完以后才知道中了毒,到底是箭有毒还是金疮药有毒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晁盖死后,宋江集团就上位了,既得利益者也是宋江集团,自己想吧,我就说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