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等?

大学分数线2022-07-22 16:17:19admin2

一部嬉笑怒骂的《儒林外史》里,“范进中举”堪称其中经典桥段。从范进中举后的癫狂,到各路当地“头面人物”们排队送钱送房的热闹情景,不知笑喷了多少读者。其背后的深意,更叫人笑声里连连感慨:明清年间的“举人”功名,就是这么牛气。

确实,虽说放在讲究出身的明清权力场里,“举人”功名显然要靠边站。举人出身的官员,有时更是吃苦背锅的命。但放在民间基层,“举人”这个身份,就是老百姓眼里,无比强大的荣耀光环。

特别是放在小说的主人公范进身上,从“秀才”到“举人”,简直是人生的大翻身:中了秀才以后,虽说吃上了老丈人胡屠户送来的肉食,却还是被胡屠夫骂的狗血淋头,上门借钱都被打出来。待到后来中了举人,却是吓得老丈人胡屠户唯唯诺诺,人前人后给范进赔笑脸。一个“举人”功名,就是一步登天。

如此奇特桥段,放在真实的明清历史上,却是无比写实。

《儒林外史》的故事背景,是明朝成化年间。这个年代,却也是明代秀才与举人,两个身份反差开始拉大的年头。

先说秀才功名,看上去只和举人差了一级,而且明朝开国后,也给秀才提供了丰厚的米粮补贴,看上去也应该很受尊重。但到了十五世纪中叶时,秀才身份却已严重贬值。一是明代物价飞涨,秀才的衣食补贴却百年没涨,生活自然越发贫困。外加读书应考的成本也增加,于是“穷秀才”就越来越多。很多明代名流名臣,功成名就后,常回忆起做秀才时的苦日子。以明朝名臣杨继盛的泪奔原话说:“其苦难言万一矣”。

那么既然苦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千千万万的明清秀才们,依然咬着牙挨着骂,忍受着一次次落榜的羞耻继续考呢?

因为这只比“秀才”高一级的“举人”,放在明清年间,身份待遇真是天壤之别。首先是级别高,只要愿意参加选官,基本能担任八九品官职,就算暂时不做官,却也是八九品官员的级别。放在乡间百姓眼里,就是惹不起的“大老爷”。

特权当然也更大,可不止是做秀才领的那点补贴了,而且有免赋税徭役的强大特权,名下的土地财产,都可以大摇大摆的免去国家赋税。于是好些田主都会把财产寄在举人名下,就为少交一点税。所以哪怕中举前是个穷光蛋,中举后没几天,就是各种田产财物排着队送上门。“范进中举”里“很多人送钱粮房屋”的桥段,实在是小儿科。

不夸张说,只要中得举人,一夜之间从穷草根变地方土豪,就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神话。

最重要的是,举人的身份十分高,别看在国家高层权力场上不受待见,但放在乡间地方,却是如雷贯耳,本身就是八九品官员的级别,在乡间的话语权十分强大,属于地方上声望极高的士绅阶层。所以就算地方的父母官,见了举人也是客客气气,为了自家官位稳固,也必须维持好与当地举人的关系。“范进中举”里张乡绅慌不迭的跑来跟范进攀交情,就是这个原因。

如此社会地位,也叫明清年间的举人们,成了地方上盘根错节的势力,正如明朝学者陈益祥形容:故今一趾贤科,不得入官,便足自润!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古代那些莘莘学子们,就算考到满头白发,也要咬牙狠钻的执着。科考功名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不信且看杯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往今来,社会就是这么现实。

范进中举的故事说起《范进中举》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穷光蛋书生,家里只有一个老母,年龄大了找不到媳妇,后来好不容易娶了胡屠的姑娘为妻,却被老丈人看不起。

明清是科举制度的巅峰,像范进这样没有一技之长的穷书生,只能通过科举入仕做官,但科举竞争十分激烈,加上官场腐败,舞弊突出,像范进这样没后台的穷光蛋,很难出头。

后来,范进好不容易考中了秀才,但秀才不能做官,无济于事,于是范进再去考举人,却屡试不第,在老丈人面前依然抬不起头来,整天挨训挨骂。

为了再次考举人,范进无心过问家事,家中无米下炊,老母和妻子饿的头昏眼花他也无心照料,最后只得把家中一个生蛋的老母鸡卖掉,眼看就要坐吃山空,突然有人报喜范进高中了。

这个时候的范进已经50多岁,但他中举的事依然成为爆炸性新闻。

这下不得了了,不仅范进的老丈人对他的态度来了个180°大转弯,就连很多陌生人,无论是当地官员、乡绅,还是破落户都来巴结他,送房送地,送钱送人。

众人为什么巴结范进范进只是中了一个举人,不是什么大官,为什么这么多人来巴结他?

很简单,因为明朝举人可以做官。

明清时期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如果高中进士,可就是祖坟上冒青烟,一个县城几百年出不了几个;范进中的是举人,比进士低一级,但也可以做官。

一个人考中举人就进入了朝廷人才库,可以参加吏部组织的大选。当有合适官缺,吏部大老爷们又瞧上了你,你就可以做官,虽然官品很低,只能做诸如教谕、县丞、主薄等正八品官,但好歹是公务员编制,国家正式干部,放到现在也是副县级,多少人奋斗一辈子熬不到。

另外,举人虽然起点低,如果你有真才实学,在地方上干得有声有色,也是有提拔机会的。明朝嘉靖年间的大清官海瑞,就是举人出身,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后来硬是干到右佥都御史、南京吏部右侍郎,正三品,死后赠太子太保,堪称全天下举人们的偶像。

巴结范进的不同目的范进高中后,还没等对外宣传,消息就在全县城传开了,原本门可罗雀的范进家门,瞬间变得门庭若市,各色人等都来探望,他们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但出发点又不相同。

1,张乡绅,送白银五十两,房子三进三间

张乡绅可是县城里的头面人物,他也是举人出身,做过一任知县,现退休在家。按理说,以他的身份没必要对一个刚中举人,还没正式做官的范进如此重视。

但张乡绅混迹官场一辈子,很清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范进以后能仕途上进到什么程度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海瑞也有可能。自己现在退休了,影响力小了,攀下范进这个新晋举人,也好日后有个照应,反正在官场上多交朋友绝对错不了。

所以张乡绅不但送给范进50两白银作为贺礼,还送给他一处三进三间的房子,另外还和范进攀起了关系,说范进的老师是自己先祖的门生,他和范进是亲切的世弟兄。

2,其他人,送田产,送店房的

原著中没有提及给范进送田产、店房(商业门头)的是哪些人,推测应该是县城里拥有田产的地主、拥有店房的商人们,这些人送给范进田产、店房,意图就更明显了。

虽然范进还没正式做官,但眼光得放长远点,搞长期投资,趁现在还能巴结得上,抓紧拉拢感情,不然等范大老爷做官以后再巴结,就显得太落后了。

另外,这些人赠送田产可能还有一个目的,因为举人做官后可以免田赋劳役,那些地主把田产转到范进名下,可以减免赋税,这是古代官员和地主勾结偷税的常见手段。

3,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的

所谓破落户,是指城市或农村失去常产(土地或住房)的人,他们没有了经济来源,只能出卖劳动力谋生,典型的就是给官老爷家里当奴仆,至少生活有了保障,能混个温饱。

事实证明,张乡绅的眼光确实毒辣,范进中举后,因母亲病逝守孝三年。这三年时间内,范进不需要劳动,不用担心收入来源,可以依靠别人送的财产,从容准备考试。

三年后守孝期满,范进入京参加会试,又一举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最后一路升迁,官至正四品的京官通政。可以想象,范进一定会对当初赠送他财产的那些人给予帮助和回报,这便是他们当初巴结范进的目的所在。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