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跟儿女相处,首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个正确的认识。在儿子成家以后,我就很明确我的角色,哪些应该做,那些不应该我做。首先我很清楚我的家和儿子的家是两个独立的家庭。做为老人不要干涉人家小俩口的生活和事情,让他们有自己独立生活空间。他们有了孩子之后,做为老人我可以帮他们带小孩,但这不是我的义务,养育子女,带他们成长是他们做父母的责任。儿子儿媳在外地工作,让我去帮他们带小孩,我不想和他们的生活绞在起,自己在他们家附近租了个房子,白天我去他们家帮着带小孩,晚上就由儿子儿媳自己带。这样不但晚上我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他们自己带小孩也有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尽量不要做24小时保姆,把晚上的时间留给子女,让他们去陪伴他(她)们的孩子们。我的这种做法得到了儿子儿媳的认可,我们一家人相处的也很容洽,婆媳关系也很好。
刘姥姥进大观园,该不该去?不去生活还能继续吗?
刘姥姥是红楼梦书中最会营销自己底层人物,是红楼梦浓墨重彩不可缺少的一笔主要人物塑造!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塑造刘姥姥这一角色时,尤其是在描写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情节时,可谓是苦心布局,妙笔生花,匠心独运。现在,说起《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更是家喻户晓的笑谈。这个看似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人,斗大字不识一个的村妇,身上有诸多的闪光点。可以说曹公对这个小人物形象的刻画真真入木三分,描述的可谓是集“搞笑而幽默、憨厚而精明”于一身。细细品读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可以从中感悟到清醒达观的处世哲学。
那么,回到开始的问题,刘姥姥到底该不该进大观园?不去如何?
回答是:当然该去,而且是必须去!原因大体有二:
一是《红楼梦》作者曹公布局的需要。如果没有刘姥姥这一人物出场,没有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这部鸿篇巨制将会失色不少。
作者创作刘姥姥这一角色的意义就在于此:作者用她引出故事,推进情节,前后一以贯之。刘姥姥从内里,从近出处对贾府进行透视和详察,小说情节因此得以开展,便能更深入与细腻地展开贾府内部的生活细节。刘姥姥家境贫寒,因为日子过不下去,才“舍着我这副老脸”,到贾府去求援,所以刘姥姥是以一个下层社会贫困妇女的身份走进这“诗礼簪缨”的公侯世家,从一个终身务农的穷寡妇的角度观察这“钟鸣鼎食”的豪门巨宅,这一视角的选择,让我们更好地看清了以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的腐朽、寄生、反动的罪恶本质。
所以刘姥姥既是荣府兴衰的见证人,又是荣府兴衰的“对照物”,同时又目睹了贾府的彻底败落。
总之,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让刘姥姥亲眼目睹了贾府如何从发展到极盛,再到最后的败落。她不仅是贾府兴衰的见证人,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人,她在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耳闻目睹荣府表面上是一派荣华繁盛的景象,由此“一进”便正式揭开了《红楼梦》故事的正传,便开始了对现实生活深刻的描写与对封建末期社会的解剖。
如果说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只是作为整部《红楼梦》故事的开端的话,那么她二进荣国府,则深入到贾府的许多角落,引出了贾府衣,食,住,行玩等各个方面。这次刘姥姥所接触的人物之多,所见的场面之广,感受惊叹之深,都胜过了第一次。角色也由王家的亲戚成为了贾母的座上宾,出席了贾府丰盛的家宴,游览了大观园。作者透过刘姥姥的观察、体验、评论,进一步地表现了贾府主子们的享乐与奢侈,既写出了贾府鲜花著锦之盛,又为日后贾府败落巧被救埋下了伏笔。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贾府已面临家破人亡,一片萧索凄凉。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已死,昔日泼辣的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这位昔日来打抽风的穷老婆子。
可以说刘姥姥既是《红楼梦》中总领全文的一个引子,又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刘姥姥这三次进荣国府的时刻,正是贾家由兴盛到鼎盛及至衰败的变化转折时刻,也就是说每逢《红楼梦》情节发生重大转折时,刘姥姥便会在荣国府出现。
虽然刘姥姥只是作者笔下的一个小人物,但作者却能运用他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手笔,赋予了这个小人物重要的作用。她的三进三出,作为一个线索贯穿了整部小说,她这一普通的农村穷老婆子形象衬托了一些像宝玉、凤姐、妙玉等大人物。她对于升华小说主题,拓展其思想内涵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还体现了一种文化意义——俗文化。所以,作者曹雪芹创作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二是刘姥姥一家生活、生存的需要。如果不去大观园,一家人就有可能穷困潦倒,饥寒交迫,甚至生存都成为问题。
刘姥姥早年丧偶,又膝下无儿,只靠两亩薄田度日,依傍在女儿家生活,处境已然够艰难的,想不到的是女婿家的日子也是日渐窘迫、困苦不堪,进了年还没置办年货。刘姥姥见女婿愁得乱发脾气,便想着沾亲带故的贾府,顾及到孩子们的自尊和脸面,刘姥姥打算扯下脸皮去贾府乞讨周济。“倒还是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便带着板儿来到贾府。这是她初进大观园。
刘姥姥一入荣国府,一个七十多岁饱经磨难的老人,赤裸裸地把卑微摆在别人面前,掸掸衣襟,低声下气、战战兢兢地叩开荣国府的大门,蹭着步、红着脸说出此行目的时。我内心满是心酸唏嘘。若不是万般无奈,穷得揭不开锅,谁又会为了嗟来之食宁可自己受尽白眼,遭遇冷眼呢?!如果稍有点办法,谁又会腆着脸,放下自尊呢?!
曾经看到有人写评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是“穷而志短,极尽奉承巴结之丑态”,真的不能苟同。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他的观点。但猜想他一定是没有经历过贫困、匮乏和自然灾害,没见过也没经历过贫穷的生活。而经历过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也曾有过野菜掺着杂粮面、喝玉米糊艰难度日的人感觉就不同了。城里人总归有粮食供应,农村就不一样了,到了青黄不接的日子,真的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那是靠天吃饭过活的年代,不比现在。所以没经历过的人对刘姥姥的乞讨嗤之以鼻,不理解是自然的。
品析刘姥姥这个小人物,在她俗气的话语里透着垂垂老者的睿智、庄稼人的朴实、山野村妇的善良。在贾府左右逢源中的游刃有余是刘姥姥非同寻常的处世之道。当女婿狗儿因家境败落无钱过冬烦闷不已只会瞎生气时,这个老太太有胆有识,批评了一番女婿的无作为,又三言两语给狗儿一家指明了一条活路。足见这个老太太的格局开阔,思路灵活,非寻常乡下老太可比,其生活智慧实在了得。
刘姥姥带着一缕清新的乡野之风麻利登场,一扫大观园的沉郁阴森,她如同《秋兴》中的那丛绚烂秋菊,瞬间点亮了森严壁垒的荣国府。
细细品味这个可亲可爱的老太太,发现她的逗笑凑趣本领也实在很高明,与大观园里最能用诙谐机巧取悦于贾母的凤辣子,有得一拼。刘姥姥插满菊花的形象、她在大观园里凑趣的各种丑态,不但不觉其丑,反倒觉得其可亲可敬。她的各种凑趣,只觉得她机智可爱。她是一个何等清明的老太太?贾府给她的滴水之恩,她铭记于心,于是她甘作大家的“女清客”,以取悦众人,回报“20两银子”的大恩。如此而已,同时,她也确实满载而归,给一家子谋得了更好生存的资本。这个为了生计,为了报恩,不计姿态不端架子的姥姥,在我们心里,她不是大观园的丑角,相反,她是生活的智者,勇者。刘姥姥心里可是什么都懂的。
有人评价,刘姥姥是“为了打秋风”而自我作贱。我是很反对的,第一,刘姥姥这二进大观园,是带了各色乡下蔬果来回报恩情的,这大观园发生的一切原不是她本意。第二,从她听闻荣国府衰败后,三进大观园义救巧姐儿。可知道这姥姥才真是大观园里最知恩图报的仁者。
有人说刘姥姥是一个高明的伪装 者,她为了生计,用自己的聪明世故、装疯卖傻。对有钱有势的亲戚的巴结,也是人在万般无奈时的不得不低头。但她的万般无奈,也是让人心酸的地方。
那么刘姥姥进大观园,该不该去?从结果上来说,该去。很多人不理解,一个乡野村妇,即便家里穷的揭不开锅,也不该到有钱人那里巴结逢迎。其实这句话真的错了,都说知识改变命运,但仅凭知识,没有机会也很难改变命运,何况刘姥姥只是一个村妇,她值得学习的地方不是遇到难事只是唉声叹气,而是急于找到解决的出路。她没有像女儿女婿那样,仅仅哀叹现实的现状,而不去改变,而是积极的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刘姥姥说办法总比问题多,可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让生活继续下去的出路。刘姥姥给女儿女婿出主意,去找那些已经疏远的有钱人亲戚,被女儿女婿拒绝了。刘姥姥也没有为难女儿女婿,而是自己带着外孙板儿去寻找进贾府的门路。这个门路就是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因为刘姥姥心里清楚,之前周瑞与女婿家有利益往来的交集,自然愿意帮这个忙,于是她选择找周瑞帮忙,可见刘姥姥绝非一个村妇的智慧这么简单。
后来,她不但见到了真佛,还取到了真经,即便是这个真经离她的目标有些距离,但她还是很感恩的知足了。再后来,因为经常往来,刘姥姥得到了贾母的喜欢,自然受到了不一样的待遇,也为自己成功打下了铺垫。刘姥姥就是靠着贾府的接济和机会,改变了自己与家人的命运,可见从结果上来说,这个大观园刘姥姥就值得进。
从把握机会上来说,刘姥姥也值得学习。刘姥姥在解决问题上,走的是一条不屈服的路。她不像一些人,遇到困难只是抱怨,不去寻找新的机会,自怨自艾。刘姥姥指望 不上女儿女婿,只能自己出头找机会再就业。她没有死要面子,她很灵活的把握住机会,这就是刘姥姥值得学习的地方。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积极的去面对,去想办法改变,去把握住每一个机会,这就是智者的选择,而不是说简单的伪装者。
同时,刘姥姥懂得感恩,有一颗感恩的心。刘姥姥是因为贾府的接济才解决了生计问题,后来贾府出事,很多亲戚都躲开,而刘姥姥没有,她在危难之际接受王熙凤的委托寻找被拐卖的巧姐,这也是村妇刘姥姥值得赞扬的地方。
刘姥姥一个贫穷但不甘沦陷,在绝境中求生存的老者,憨厚朴实,怯懦又侠肝义胆,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平庸之辈在那些非凡时刻显现出来的人性之美让人起敬。不由的想起那句“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当然,未必读书人都似贾雨村,屠狗辈也不完全似刘姥姥。关键是人的秉性。
刘姥姥,在那个苍茫绝望的结局、那个 “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中,给了我们最后的唯一的温暖。
“总是有一种可以用来面对无奈的幽默,生活的种种不幸中总会弥漫人性的暖意”。把这段话放在刘姥姥身上是再恰当不过。同时也让我在品读刘姥姥经历的这些世事后,懂得人人都有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谁又没遭遇过四处求人的时候呢?而我们,对于他人无奈之下的际遇,总是要在自己经历过人生的风雨后,才会感同身受。那么还会对刘姥姥起鄙薄之心吗?!
此刻我可以毫不掩饰的说,对自己曾经的看法感到羞愧。
而今再回头看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让我看到的是一进贾府,是刘姥姥一家三代陷于苦难之中的无奈,二进贾府,是刘姥姥礼尚往来的答谢恩人。三进贾府,刘姥姥以一个拯救者成为红楼梦结局的重要收场者。贫富贵贱,悲欢离合,不过是命运的轮回罢了。
纵览全书,静心思考。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一次是一次的铺垫,一次是一次的前因后果。读来令人捧书赞叹,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