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看中华五千年,赫赫有名的女性并不算多,但萧太后却是其中一人。
萧太后,即是辽国辽景宗的妻子,辽圣宗的母亲萧绰。萧绰是契丹族贵族,本姓拔里氏。但后来家族被耶律阿保机赐姓“萧”,小名“燕燕”的萧绰,也就拥有了后来我们熟知的这个名字。
应历十九年(公元969年)二月,残暴的辽穆宗在打猎途中被不堪虐待的近侍刺杀。当时同行的萧绰之父萧思温,封锁了辽穆宗被刺杀的消息,协助与自己交好的耶律贤即位。新帝为了感谢这位政治盟友,不仅晋封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尚书令、魏王,还征召萧思温的女儿入宫,而这个入宫的幸运儿,就是萧绰。
萧绰一进宫,就被封为贵妃,三个月后,就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可以说,萧绰的后宫之路,可谓异常平坦。但这种仅仅是一个开始,而不是萧绰传奇一生的全部。
保宁二年(公元670年)五月,萧思温随辽景宗前往闾山(今辽宁阜新)行猎,却在途中被刺杀。失去父亲的萧绰没有像一般十七岁女子一样悲痛欲绝,而是以此为动力,迅速成熟起来。她开始运用自己的才智,代替父亲辅佐辽景宗治理国家。
随着萧绰对政事日益深入的参与,她渐渐获得了辽景宗的大力支持。慢慢地,在辽景宗的默许之下,辽国的一切日常政务都由萧绰独立裁决。
按我们更熟悉的剧本,萧绰在这时候应该走向独裁,谋划取代辽景宗,但她并没有。相反,每每遇到国家大事,她都要召集蕃汉大臣共商,最后综合各方意见再做出决定。
正是因为萧绰行政得当且忠于辽,辽景宗才自始至终都未干涉过萧绰执政,甚至在保宁八年(公元976年)二月下令,此后凡记录皇后之言,“亦称‘朕’暨‘予’”,并“着为定式”,确定了萧绰与皇帝等同的地位。
萧绰带领辽走向了强大,这是无论辽宋都无可辩驳的事实。但宋人对萧绰,更多的是痛恨,而非欣赏。
相传萧绰和辽大臣韩德让自幼有婚约。在辽景宗英年早逝后不久,萧绰就私下对韩德让说:“吾常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宋还有记载: “利用见虏母(指承天太后)于军中,与蕃将韩德让偶坐驼车上,坐利用于车下,馈之食,共议和事。”
就现有史料来看,我们只能得出萧太后十分宠信韩德让,且在辽景宗逝世后意图拉拢韩德让的结论。而在宋人眼中,“如今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而其母与韩德让不清不楚伤风败俗,定然招来国人痛恨,辽国肯定内乱,上下不齐心,会有谁愿听一个败坏妇德的女人指挥?”
甚至连宋太祖,都听信了这些流言蜚语,以此为理由主动攻打辽。但事实上,萧绰并不是一个过分追究利己的人。在宋国发动对辽的“雍熙北伐”之后,萧绰带韩德让和辽圣宗前往前线,还亲自上阵,一面率兵在正面与宋大将曹彬对阵,一面派耶律休哥包抄宋军后路,大败曹彬。后来,萧绰还活捉宋大将杨业,斩杀杨业之子杨延玉,极大地鼓舞了辽国士兵的气势。在萧绰的带领下,辽最终与宋达成“澶渊之盟”,不仅迎来两国间长达百年的平静,还从宋国获得大量物资。
正是因为萧绰用一生给辽带去了极大的利益,她的封号才从“承天皇太后”一路加到“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仁洪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
因为她是杨家将的死敌,所以中原习惯称她为萧太后,把她描述成一个凶残阴狠的上位者。但就她一生功绩而言,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优秀政治家和爱国者。
萧太后是辽朝第五位皇帝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她的能力堪比吕后、武则天和慈禧。我觉得她的能力比慈禧有过之而无及。
萧绰(953~1009年),小名燕燕,17岁时被选为贵妃,同年册封为皇后。
她的丈夫景宗是个病秧子,萧皇后慢慢就接管了部分权力处理国事,通过观察,景宗很欣赏她的办事能力,也许是遗传的缘故吧?萧绰的父亲萧思温是景宗的宰相,萧绰天生有政治头脑。
“有妇如此”夫复何求?景宗逐渐放权,萧皇后遂成了辽朝的“二皇帝”。
这一切是不是很眼熟?没错,当初历史上的武则天和慈禧就是这么做的。日子如流水般的逝去,公元982年9月,35岁的景宗病死,咽气前把军国大事托付给了妻子萧皇后,让她好好辅佐二人年仅12岁的儿子耶律隆绪。萧皇后哭着哽咽说道:“放心吧,我一定把咱们儿子培养成出色的皇帝”。
景宗死后葬在了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巫闾山地区,萧太后死后和丈夫葬在了一起。现在称之为辽乾陵。(不是唐朝武则天和李治合葬墓——乾陵,名称巧合)
曾有个朋友留言问辽朝和辽宁有关系吗?我告诉你,没关系。
辽朝是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在公元916年建立的,国号当时叫“契丹”。定都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耶律阿保机就是历史上的辽太祖。
把“契丹”改名叫“大辽”始于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辽太祖死后,他的儿子耶律德光南侵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在汴京称帝,史称辽太宗,改国号为“辽”。
(回到话题)萧绰是如果临朝摄政的呢?为何历史上称她是一个强大的女人呢?丈夫死了,儿子又小,所有的重担压在了萧太后一人肩上,这一年她刚刚29岁。
孤儿寡母如何应对波诡云密的宫廷斗争和虎视眈眈的西夏和北宋呢?
更要命的是,萧太后没有像武则天和慈禧那样有强大的外戚。他的父亲萧思温就她一个女儿,也就是说,萧太后没有外戚可依靠。
而他丈夫这边却兄弟众多,皇室子弟诸王不下二百余人,个个手握重兵割据一方,萧太后当务之急就是瓦解这些人的势力。
萧太后首先撤换了一些重臣,换上自己心腹,这不难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
据传说她重用原来的恋人韩德让,封他为枢密使,他是辽朝官职最高的汉臣。让儿子认他为义父。萧绰曾私下对韩德让说:
吾常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韩德让深受感动,表示一定尽心辅佐幼主。说实话,韩德让就和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一样,而萧太后则相比于孝庄太后。韩德让从此成了名副其实的摄政王。
萧绰听从“相好”韩德让的计谋,下令诸王不得互相宴请,要求他们无事不出门。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他们结党营私的隐患。
接下来,萧太后逐一击破,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完成这一切只在雷霆之间,可见萧太后拥有男人一般的霹雳手段。
欲成大事的女人莫不如此。慈禧发动北京政变”、诛杀戊戌六君子等事件何曾手软?何曾婆婆妈妈了?
当儿子辽圣宗和自己地位稳定后,就在萧太后刚想喘息平定一下心情时,宋太宗赵光义此时找上门来了,原来他想乘人之危,大举北伐欺负孤儿寡母。
公元986年正月,宋军兵分三路,东路攻幽州,中路攻蔚州,西路攻云州朔州。就在宋太宗发兵的时候,韩德让早已布置下了天罗地网。宋军远道而来,而辽军则以逸待劳。宋军三路大军首尾不能相顾而失败。
宋太宗无奈下令全线撤退,就在撤退途中,金刀令公杨继业在“金沙滩”这个地方被辽军围剿,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杨继业走投无路,一头碰死在了李陵碑,杨家子弟“七郎八虎”死的死,逃的逃。可以说,杨家将是被萧太后活活逼死的。
萧太后当政期间政通人和,重牧业安民休养生息。国家达到了最强盛时期。
公元1004年9月,萧太后御驾亲征,率领韩德让及自己的儿子,统领二十万辽国精锐部队南征大宋。
辽军势如破竹,不到两个月的功夫就攻到了澶州城下,澶州离北宋都城开封仅一河之隔,城外的喊杀声吓得宋真宗赵恒心惊胆战,急忙召集大臣商议。
当时朝中分成两派,一派是以宰相寇准为代表的“主战派”,另一派是以左宰相王钦若为代表的“迁都派”。
最后宋真宗听从了寇准的建议,御驾前线鼓舞士气,宋真宗在寇准保护下,仗着胆子在前线露了一面,这无疑鼓舞了宋军的士气。
也许宋朝受到了上天的眷顾,就在宋真宗战战兢兢亲临前线时,辽军的一员名将萧挞凛在视察地形时,被宋军用弓箭射死。辽军士气瞬间低落。
萧太后审时度势,决定和宋朝议和,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宋辽达成了协议,宋真宗赵恒和萧太后的儿子称兄道弟。萧太后则成了宋真宗的婶娘。
这次战争虽然宋朝胜利了,却向辽国提供每年30万的贡银,当时宋真宗本着每年出300万的贡银,只要议和再多也可以,还是寇准把数目压了下来。可见宋真宗真得很怕萧太后。
公元1009年,萧绰在国家进入稳定富强的情况下,把权力全部归政儿子辽圣宗,自己打算颐养天年。
然而,就在同年的十二月,萧太后因病逝于行宫,享年57岁。葬于辽乾陵,一代奇女人就此结束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文/秉烛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