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问师旷:“我已七十岁,还想读书,恐怕已经太迟了。”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蜡烛?”平公说:“哪里有做人臣的开人主的玩笑?”师旷说:“我这个愚昧的臣子怎敢开主上的玩笑呢?我听说,少年好学,好像早晨的朝阳;壮年好学,如日中天;老年好学,好像点着蜡烛那么明亮。蜡烛的明亮也比昏暗好吧?”平公说:“好极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心,并要对学习抱有热爱之心,就一定能成功。年纪的高低与成功是无关的。所以才有了这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晋国乐师师旷是哪里人?为什么被称为“乐圣”?
师旷是春秋末年晋国大夫,字子野,历史上有名的音乐家、教育家、政治家,事迹散见于先秦时期许多史书、文献之中。传说他先天盲目,不能视物,但心有灵犀,对音乐有极强的感知力、辦识力,能用琴曲演奏大自然中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塑造震憾人心的音乐形象,当时有《清商》、《清徵》、《清角》等名曲传世,被后人尊为“乐圣”、“五音之圣”等。师旷还是一位音乐教育家,为当世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同时非常善于取譬设喻,论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阳,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自古至今被人奉为经典。师旷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未期,但他凭借自己卓越的政治智慧参与了晋悼公、晋平公等晋国国君当政时的许多军国大事,积极进谏,提出了“君必惠民”的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民本色彩,为孟子等思想大师继承和发扬光大,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先声。师旷由于是肓人,在音乐上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造诣,因此被人当作神圣,自然在情理之中。
乐圣是唐朝的李龟年,不是师旷。师旷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时候的史料记载,不像后来那么可靠翔实,往往带有很浓烈的传奇色彩。其实说到师旷,除了其出色的音乐才华外,更重要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晋悼公和晋平公的重要辅臣。
师旷的生平简介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人(今陕西洪洞)。春秋战国的宫廷乐师,大多以“师”为姓,相传他们都是伏羲的后人,因为以教导皇族为业,被黄帝赐姓师。
师旷是盲人,所以他被称为“盲臣”、“瞑臣”。有人说他是天生目盲,也有说他是自己将眼睛熏瞎,或者刺瞎,原因就是他认为眼睛让他不能做到全神贯注。
师旷除了乐师身份,他曾经官至太宰(宰相),辅佐了两代晋君,为延续晋国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师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甚至提出“民贵君轻”的论调,连远在东方的齐景公,都曾经向师旷问政。
师旷为人耿直,耿直到有点刚烈。他对国君的匡正,达到了毫不讳言的地步,甚至敢出言咒骂君主!
由于史料的缺失,师旷的生卒不详。
师旷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师旷善于辨音,可以做到以音乐与百鸟合鸣,著名的《阳春白雪》、《玄默》就是师旷的作品。关于师旷的音乐成就,民间各种传说很多,有一个故事最具代表性:
晋平公新建了一座王宫,落成后举行庆贺大典。小老弟卫灵公不失时机地赶来拍马屁,随行的有一名乐师叫师涓。一个夜晚,当他们走到濮水河边时,突然听到河水里传来奇妙的琴声,卫灵公令师涓赶紧记下乐谱。
庆贺大典上,卫灵公令师涓弹奏此曲以助兴。曲声悠扬凄婉,如绵绵细雨,又过渡到令人心碎的哀鸣。师旷脸色大变,喝令停止,说:此曲叫《清商》,乃商纣王的乐师师延所做,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商纣灭亡后,师延后悔不已,抱琴投濮水而亡,师涓一定是从濮水边听到的!
在座的人大吃一惊,没想到曲子背后还有这么深的故事。但晋平公不以为然,令师涓继续演奏。一曲终了,晋平公感叹说:这恐怕就是世上最悲凉的曲调了吧?师旷说,《清徴》远比这个还要悲凉,不过你的德行不够,不能听!
晋平公平时没少挨师旷数落,大概也习以为常了,德行够不够先放一边,他坚持要求师旷演奏《清徴》。师旷拗不过,落座操琴,只听得声声悲切直冲云霄,不一会儿,飞来16只仙鹤,伴着音乐,戚戚嘶鸣低飞。
晋平公感慨不已,世上再也没有比这个更悲怆的音乐了吧!师旷说,《清角》比它悲怆一百倍!在众人的要求下,师况面色凝重地拨动琴弦。
琴声中,本来晴朗的天空中,突然黑云滚滚,紧接着暴雨倾盆。随着师旷的音律,四野狂风大作,把宫殿的屋顶揭掉一大片,室内帘幔扯落一地,祭祀台上一片狼藉。
宾客们吓得四散逃窜,鬼哭狼嚎。晋平公连连高喊:快停奏,听了,别弹了!
师旷戛然而止,顿时风停雨息,艳阳高照,除了满地狼藉,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过!
师旷的政治理念和政绩师旷的基本治国理念和政绩,体现在民本和匡君两个方面。师旷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虽然没有史料记载,他们之间有交往,但是在政治理念上却有相同之处。
比如,他曾经对晋悼公说,治国当“惟仁义为奉”,“君必惠民”。
昏庸无道的卫献公被老百姓驱逐后,晋献公愤愤不平地说:老百姓太过分了!师旷反呛了一句:过分的晋献公!假如他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善待百姓,能被驱逐吗?国君是神明主祭人,是老百姓的希望,一个让老百姓失去希望的国君,难道不该驱逐吗?
师旷认为,上天是爱护民众的,不会在老百姓头上,放一个肆虐而又纵淫的混蛋。所以,国君想要保持国家长盛不衰,就要顺应天意,要对民众好,要以仁义为本,以惠民为本!
师旷对国君的匡正,通过一个小故事就可见一斑:
有一次,晋平公跟几个大臣喝酒,估计喝高了,得意忘形,说了一句:“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意思是没有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一言九鼎,放个屁都是圣旨!
师旷听了,操起琴一把就撞向晋平公,好在晋平公离他有距离,师旷又是盲人,瞄不准,被晋平公下意识地躲过了。
晋平公被搞傻了,喏喏地问:“太师,您这是想要撞谁啊?”
师旷大声说:“撞小人!刚才有个小人胡说八道!”
这种对国君匡正的气概,翻翻史书,几千年历史有几个人做得到?
将音乐与治国合为一体的政治家通过以上事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比音乐家师旷更要让人肃然起敬的,是政治家师旷,以民为本,刚正不阿的政治家。
今天,我们说民本思想,似乎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但在古代,尤其是春秋时代,等级森严的礼法社会,能把关注的目光,投降社会最基层的民众身上,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师旷在音乐上的成就,绝不仅仅是艺术领域的光辉,他将自己的政治思想,与艺术成就合二为一,为音乐注入了关辉的人文关怀。在他的心目中,音乐绝不是愉悦耳目的享受,而是对精神世界的净化。所以,他拒绝靡靡之音,认为音乐和德行要匹配。
如此看来,师旷哪是一名普通的音乐家?他就是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从这个角度看,称他为“乐圣”,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