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说明什么?

分数选大学2022-06-02 23:43:58admin2

这个故事说明,邻里之间相互谦让、相互谅解,就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拓展资料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2006年11月21日,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参观六尺巷后,题辞:“桐城六尺巷,和谐名城扬”。

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全长100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

安徽六尺巷的典故?

典故:

出在清代康熙年间的桐城人张英,他是满清入关后,父子入阁拜相的汉人。当年张英在家乡盖相府时,邻居与他家争三尺地。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便立即写信到京城里告知相爷,希望相爷写封信给县令关照一下。

张英看完信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道诗寄回:“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接到回音,总管立即吩咐让了三尺地出来,邻居一见也让出三尺地来,于是留下六尺空地,成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条巷道,后称为“六尺巷”。由此张英名声大震,倍受乡邻的称赞。

诗:

千里求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

白话译文:千里传书说的就是墙的事啊,让给他们三尺又能怎么样。万里长城现在还在,但当年修万里长城的秦始皇已不在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