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人与蒙古人同属黄色人种,但历史上的父系祖先却各不相同?

分数选大学2022-06-10 08:54:06admin2

原因便是汉人与蒙古人拥有共同的母系祖先,所以能拥有类似的外貌。

研究现存人类种族的演化一直是人类学的热门话题,目前科学家通过研究人类基因组中的线粒体 DNA 与 Y 染色体 DNA已初步得出现代人类的迁移演化进程。根据遗传学原理,人类细胞决定遗传性质的物体被称为染色体,每个人都有 46 条染色体,其中 44 条为常染色体,X、Y 为两条性染色体。XY 组合的为男性,XX 组合的为女性,男性身上特有 Y 染色体 DNA,因为 Y 染色体 DNA 只能父子相传,所以Y 染色体 DNA表现为父系遗传。而线粒体中的遗传物质线粒体DNA虽然男女都有,但只有女性的的线粒体基因能随其卵子遗传给后代,因此线粒体DNA表现为母系遗传。通过检测现代人的线粒体 DNA 与 Y 染色体,就能弄清各种族,乃至各民族的血缘关系与迁徙路线。

(父系DNA迁移图)

蒙古人的父系祖先是是更早之前进入亚洲的老亚洲人C下面的C3,如今Y 染色体为C3的人群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联邦、阿富汗等地,基本上离中国越远的蒙古族 C3 比率越高,如我国境内蒙古族 C3 比率约为 40%,外蒙古族约为 58%、布里亚特蒙古人约为60%、离中国最远的俄罗斯的卡尔梅克蒙古人 C3 更是高达约70%。

而汉人的父系祖先主要是比老亚洲人C更晚来的O,由于O人群晚于老亚洲人C抵达亚洲东部,所以他们又被称为新亚洲人。新亚洲人在与老亚洲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如今东亚及东南亚基本全是新亚洲人的天下,而且新亚洲人的配偶不但包括自己的原配 N,还融入了大量老亚洲的配偶 M,这源自新亚洲人 O 对老亚洲 C的征服。因为人类的战争基本就是男性的战争,在古代战争中失败的男子往往被杀死,而他们的女人则被胜利者当作战利品掠走,古诗“马前悬人头,马后载妇女”就是对人类古代战争的真实写照。而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以氏族公社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各氏族部落的兼并战争,通常就是杀光男人,留下女人,不会留下俘虏作奴隶,女性的基因也因此比男性的基因更容易流传至今。

新亚洲人O的后代则广泛分布在东亚、东南亚等地,他们的配偶主要是原配N下面的A,B,F及老亚洲人原配M下面的C,D,G,M7,其中M下的成分更是占到约60%。

(母系DNA迁移图)

新亚洲人和老亚洲母系的混血,形成今日大多数东亚人的外貌,而从常染色体角度上说,老亚洲人的基因更是占到今天东亚人基因的约一半。因此新亚洲人群的后代有些拥有老亚洲人的外貌特征,也有些拥有明显不同于老亚洲人的外貌特征。可以说,黄种人是由老亚洲人与新亚洲人混合形成,东亚黄种人一些明显不同于西亚人种的典型体态特征如单眼皮、小眼睛、矮鼻梁、扁平脸等来自老亚洲人的基因,而有些与西亚人种较为相似的长脸、中鼻梁、双眼皮、大眼睛、深棕发、棕色眼珠等体貌特征则来自新亚洲人的基因。

黄种人并不是什么科学的分类概念。这是一个18-19世纪欧洲种族主义歧视下的病态产物。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在17世纪以前,中国人、朝鲜人、日本人,都是被划入白种人的。

换言之,我们是“由白变黄”的。17世纪时,欧洲将东亚地区的国家想象为一片富饶的土地,有一种美好的印象,愿意用一切美好的词语形容这里。

其中一种形容,就体现在肤色上。自古以来,欧洲就有一种白肤色的优越论。他们人为白色皮肤是文明社会才有的肤色。

因此,在17世纪中期以前,欧洲对东亚的美好想象也就使得他们愿意将中国人称呼为白人。随着这种美好印象的破灭,欧洲人才开始将我们称为黄种人。例如,18世纪的科学家林奈(Carl Linnaeus)称

亚洲人的皮肤是像死人一般的浅黄色(luridus)。

黄种人的替代名词就是蒙古人种(Mongoloid)。

必须强调一点, 欧洲人定义的蒙古人种,并不是说我们的祖先是蒙古人,或者蒙古人和你祖先相同。

这个说法是德国人布卢门巴赫(Johann Blumenbach)在1795年提出的。当时,欧洲对东亚已普遍呈现负面印象。在历史上,由于蒙古帝国曾经征讨欧洲,欧洲人就人为蒙古代表着愚昧、杀戮与野蛮。

于是,就把这个标签赋予亚洲人,将我们称为蒙古人种。从当时人种人类的角度来说,这个词语其实就是黄种人的代称。

那么,这种划分是基于科学标准吗?当然不是了,其背后埋藏着一段种族歧视的历史。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