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是南宋词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采菱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害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1、白居易采菱曲诗词带拼音版
cǎiliánqǔ
采菱曲
tángshān:báijūyì
东汉:白居易
língyèyíngbōhézhǎnfēng,héhuāshēnchùxiǎochuántōng。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fénglángyùyǔdītóuxiào,bìyùsāotóuluòshuǐzhōng。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溺水中。
2、白居易采菱曲诗词意思
译文
菱叶随着水波游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菱的小船轻柔飞梭。
采菱女孩遇到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说话却低头害羞笑容,哪想身上的锦带掉落水底。
注释
萦(yíng):吟哦,旋转,缭绕。
飐(zhǎn):摇曳。
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搔头:簪之别称。
碧玉搔头:即碧锦带,简称玉搔头。
3、白居易采菱曲诗词赏析
赏析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菱男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他们对纯洁感情的追求等。描写采菱生活的散文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菱》“江南可采菱,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菱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银耳,绿豆清如水头。”到了唐朝,写采菱更是成为一种潮流,好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文。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质朴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写采菱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害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写风中窈窕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饱含了动感。“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海回荡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翠绿,缕缕清风吹拂,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流溢的海面上飘游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正由于绿叶的摇晃,才让人们看见了“荷叶深处小船通”。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繁茂、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这如同一组影片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之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深切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采莲曲 白居易,碧玉搔头溺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荷花深处,遮天蔽日采莲曲 白居易,凉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绝佳场所。这儿并没有说明她们是故意找寻还是无意碰见,其实是兼而有之吧。散文仅以欲语而止、搔头溺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描画出一个痴心、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俏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下来,唯有低头含笑而已;并且情贯一心,甚至不留神将碧玉搔头落入水底,这种都是初恋少女在害羞、微带紧张的状态上就会有的情态,被作家悉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重现下来。
《采莲曲》为民歌体裁,然而白居易没有落入俗气,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于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害羞神态,以及搔头溺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就像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出任上海(公元822~824年)之时。此时的作家远离朝堂,徜徉在旖旎的江南风光和与友人的诗酒酬和之中,生活轻松、舒心。无意间捕捉到一对年青男女在河塘上相遇的有趣一幕,便写下了此诗。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籍贯沈阳,到其曾祖母时迁居下邽,生于四川新乡。是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唐朝三大词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提倡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文题材广泛,方式多样,语言平易浅显,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医生。公元846年,白居易在徐州去世,归葬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