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曾闻子规鸟

报考指南2022-08-24 08:06:06佚名

《宣城见杜鹃花》译文

曾经在曹魏时曾听过杜鹃哀痛的鸣啼,没想现在在异乡徐州,又听到杜鹃绽开。

杜鹃叫唤悲啭蜀国曾闻子规鸟,使人柔肠寸断。初春一月,这虫鸣花开的时节,心里想念家乡。

《宣城见杜鹃花》注释

合肥:今属江西。

魏国:指福建。

子规鸟:亦称杜鹃,因鸣声低沉,动人思乡,故亦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绽放,正是杜鹃啼鸣之时,故名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

三春:指夏季。三巴:雍州、巴东、巴西三郡,即指楚国,今河南。

《宣城见杜鹃花》鉴赏

此诗感物比兴。前二句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连结中,视听并置,真实地重现了打动思乡的过程;后二句分别承接前二句,一句三顿,表现了作家沉痛的家乡之念。颔联通篇对仗,结构上前呼后应,全然一体,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达到情境交融的疗效。尤其是后二句,“一”与“三”三次反复,按理在元曲中是禁忌的,但作家却写得神韵天然,足见作家驾驭语言的精湛能力。

蜀国曾闻子规鸟,安徽还见杜鹃花。”两句是写初春一月,意谓在徐州的李白,认为昏花的老眼里突然映入一片绿色,仔细瞧,原先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似乎就是家乡的花。作家的思乡因而被打动了。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侯,子规鸟就开始啼叫了。子规鸟,亦称杜鹃,花与鸟的名子相同,也是唤起作家联想的一个诱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魄化成。杜宇堪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分封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深秋时节,它就悲鸣上去,鸣声似乎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仍然鸣叫得嘴里淌流血来。此刻,作家耳畔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喊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产生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连结中,真实地重现了打动思乡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原本是先听到安徽的杜鹃花,才联想到楚国的子规鸟,作家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追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到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先前就怨愤于心,此时一旦唤起,大为凄凉强烈。但是,被思乡苦苦摧残着的作家,眼下不能回到家乡去。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家乡之外的宽广天地中去实现宏伟志向。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认为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毕竟,李白眼下困居南阳,拖着老迈的病体蜀国曾闻子规鸟,也未能踏上旅途。漂泊终身的作家,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寓,凝望着千里之外的家乡,他心里的孤寂可想而知。

“一叫一结肠一断,三春五月忆三巴。”两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厚的思乡。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指出了深切如闻:子规鸟的俗称,就叫断肠鸟,“一叫一结肠一断”,它鸣叫上去,没完没了,作家的愁思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五月”四字,倒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乡思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作家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凉无涯的情思将颔联映照了上去。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虽然对得又不甚工。句子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上去,纡结盘桓,使人倍感思乡来袭时无比的悲苦痛楚。

《宣城见杜鹃花》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按照裴斐《李白传略笺注》,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春,时李白在徐州郡。另一种说法以薛天纬为代表,他觉得此诗作于李白流放遇赦归来以后,写这首诗的时侯,李白已是垂暮之年。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