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庄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可是推广的理论和理念却不同,孟子研究儒家思想,庄子推崇道家思想。如同老子和孔子,也是同时代的“大牛”,一位是道家创始人,一位是儒家创始人,孔子还曾经问礼于老子,虚心请教。而孟子和庄子尽管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可这两位大咖似乎并没有什么交流。
孟子有很多学生,也曾周游列国,推广自己的治国理念,希望自己的理念被国君接受,最重要的是“民之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推广他的仁政思想,才华横溢,桃李满天下。庄子更喜欢逍遥自在的生活,推崇“无为而治”和“天人合一”,他认为,万物都有自己的宿命,所以应该让一切都自由起来,恢复它本来的样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孟子没有直接交流过的国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攻它却不能取胜。能够包围起来攻打,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和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锐坚实,粮食也不是不多,然而,守城一方却弃城而逃,这就是因为作战的地理优势比不内部的众人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国家疆界;保卫国家不能只靠山川的险峻,震慑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合乎正道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背离正道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愿意提供帮助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愿意提供帮助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都会顺从他。凭着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亲戚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孟子没有直接交流过的国君,战斗了就一定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