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出自宋代词人刘方平作品《月夜》。这首诗记叙作者对春季月夜气候回暖的奇特感悟。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阑人静。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纱窗传来,倍感已到春暖时节。诗中勾画了一种优美静谧而富于生机的境界,令人倍感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作品原文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愁思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
成语注释
⑴更深:古代估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阑了。
⑵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点亮了人家房子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⑶北斗:在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⑷阑干:这儿指横斜的样子。
⑸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酷似斗,故称“南斗”。
⑹偏知:才知,表示超乎预料。
⑺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
作品译文
夜色深邃,月光斜照半边庭园。北斗南斗,不知不觉早已横斜。
今夜非常意外,觉得冬季绿意,一声刺耳的鸟鸣透入红色纱窗。
作品鉴赏
元曲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念,或望明月而生心曲。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其实最具有夏天美景特征的事物遮掩上去,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慨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导致一种蒙胧而和谐的调子。
首句的“半人家”是诗中的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蓝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仍然位于在黑暗中。而组合村落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边有光,一边阴郁。这么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愈加突出主体(古村)。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深色更显眼,也更有艺术美。有不少注本谓“半人家”是指一半人家,倒也能说得通,但句子却无一点灵力了。“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愁思南斗斜”,以隐喻手法解释,即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这样就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而接近更深了。此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导致春夜的古朴,意境深沉。月光半照,是由于月轮西斜,诗以星斗愁思为衬托,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正是作家全身心地去揣度大自然的抓手而得到的词句,运用了典型示范的笔法来强化春意诱人的主题,其运用的主要隐喻便是虫声。又有“新透绿纱窗”补加,更给人以甜美右爱的觉得。由于这虫声原本已是够低沉高亢的了,再让它通过“绿纱窗”,虽然将它过滤了一遍,将这些不规整的杂首全都去除掉,剩下的其实全是乐音了。从虫芥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作家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而。这两句非通常人所能道。没有常年乡村生活经验的人纵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下来。今夜鸟鸣,到底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当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充满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甜美,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非常敏感,“偏知”一语充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看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纱窗的红色,晚上是看不出的。这春意来自作家内心的盎然暖意。作家之所以不描写作为夏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水景。而是利用半夜风景气氛来突显诗的意境,就是由于这诗得之于作家的内心。作家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揣度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调。却暗中关合春色,富有气韵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纱窗”互为映发。于是春色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觉得)中来。作家并非唯从“虫声”才晓得春气已暖,“春气暖”是作家对“今夜”的细微觉得,而“虫声”只是与其觉得冥合的一个物候。这么描写月夜,作家对季节、时间、空间体会十分敏锐,因而不落俗气,富有创新。由虫声而知春暖春色春至春景,让人的喜悦之情油但是生,句子构思和艺术表现都见新巧,一感一听,生了一喜,颇有新意。颔联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充溢着作家对夏天、对生命的赞颂。唐朝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但是,能如同陶诗一两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
作者简介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广东新乡人。唐天宝年间作家,天宝前期曾应举人试今夜偏知春气暖的下一句,未报考,自此归隐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律诗,其诗多写宫词,思乡,思想内容较孱弱,但艺术性较高今夜偏知春气暖的下一句,擅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