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 里 行 曹 操 曹 操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公元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三国中曹魏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 、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广泛屯田,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曹操文学作品的特色、创新、开创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鲁迅先生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qiāng)。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jǐ)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前四句写诸侯起兵,讨伐董卓,以勤王灭贼号召天下。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中间六句写军阀为了争夺权势而互相残杀。 这六句又可分为三个递进的层次,写结义兵之初,已然露出危机;“军合”只是表面上的合,“力不齐”已预示出分裂的危险;“踌躇”二字写尽这些“勤王”的英雄们畏敌如虎,拥兵自重的心理,“雁行”已预示着必然要分道扬镳。 写出他们之间终于为了争权夺利而很快互相杀伐起来,曹操没有料到这些军阀竟然这样卑鄙,因而大有“竖子不足与谋”的感慨,鄙视和痛恨之情感溢于言表。 举出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袁绍、袁术这两兄弟竟然成了死对头,袁术自己要称帝,大骂袁绍为家奴;袁绍则更阴险,想借用刘虞为帝而号令天下 . 这六句诗,我们仿佛看到这帮军阀从暗斗以至明争,终于打得不可开交的一个历史过程。 钟惺说曹操“看尽乱世群雄情形,本初(袁绍字)、公路(袁术字)、景升(刘表字)辈,落其目中掌中之矣。”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此六句,写战争给士兵和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作者的感慨。 “铠甲生虮虱”写战乱之长,士兵连年征战,人不解甲,马不卸鞍曹操 蒿里行,其苦可知; “万姓以死亡”写人民在战乱中死丧殆尽,可见战祸之烈。 “白骨露于野曹操 蒿里行,千里无鸡鸣,”用简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战乱中的凄凉悲惨的图画。
从视觉感受上说,弥望中,纵横于野的白骨,是那样惨白; 从听觉感受上说,茫茫大地死一样沉寂,没有一点生命的气息,鸡鸣狗吠,这些寻常的庄户声气都不闻于耳了。作者收视反听,自然要痛断肝肠了。 作者在写这段纷繁的历史事变时,从大局着眼,从关节处入手,提纲挈领,举重若轻,善于突出重点,使人感到诗人自是站在高处,全局在胸,所以运笔自如,简劲有力。从“史”的角度说,这首诗真可谓就是一首汉末历史。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