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病情突然恶化,自知时日无多的她,担心自己死后,吕氏族人被刘氏诸侯清算,于是,她做了一系列的布置,来防止这一局面的发生。
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
吕后知道吕氏族人要想控制朝政的关键,一在于军队,二在于权力。
所以,吕后在临终前便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吕氏族人掌权铺平道路,她一上来首先从人事方面入手,她任命赵王吕禄为上将军,统率北军;吕王吕产为相国统率南军;又以吕禄的女儿为皇后,这样一来吕氏族人便能全方位掌控西汉王朝的军、政大权。
然后,吕后又唤来吕产、吕禄,着重对他们强调需要注意的事情:
“高帝已定天下,与大臣约,曰‘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今吕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史记·吕太后本纪》)
除了交待自己的族人要掌控好军政大权外,吕后还留下遗诏,在自己去世之后,给将、相、列侯、郎吏等各级官吏依据秩位高低赏赐黄金,其中诸侯王每人黄金一千斤。
可以说,这既是一种利益均沾的表态示好,也是借机利用规则试探各方势力对吕氏掌权的具体态度:你收了我的钱,大家就是自己人,如果你不收我的钱,那就表明咱们是敌人。
方法非常简单明了,可就在吕氏族人布好局,准备收网的同时,大汉朝堂的另外两股势力也没闲着。
一派是以灌婴、陈平、周勃为代表的功勋阶层不甘心被吕氏族人夺去权力,另一派是以齐王刘襄、楚王刘交、朱虚侯刘章等为代表的刘氏诸侯王,打算趁吕后去世,权力交接的真空期,搏一搏,将单车变成摩托。
八月一日,吕后的死,就成了推动这场战役的导火索。
▶诸吕之乱后,汉王朝的军功贵族们,为何要选择没有功劳的汉文帝当皇帝,而不是诸吕之乱中立下大功的皇子刘襄?吕后已经尽可能高估了刘氏诸侯的势力,为此,她不惜将齐国一分为四来扼杀对自己有威胁的势力,但很显然,吕后还是低估了像陈平、周勃这样的功勋阶层的能力了,她万万没想到吕氏族人在掌握军政大权,完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也能被太尉周勃、右丞相陈平等人设计反将一军拿下主动权。
有趣的是,就在吕氏族人策划夺权的时候,吕禄的女婿朱虚侯刘章便随同东牟侯刘兴居,将内部消息透露给了齐王刘襄,他们几人里应外合在诸吕之乱中,牵制了很大一部分吕氏集团的外部势力。
而在长安这个权力漩涡的中央,周勃、陈平又设计从上将军吕禄手中拿到了兵权,如此一来,在刘氏诸侯王和汉初军功阶层的合力之下,吕氏外戚集团的势力就正式宣告瓦解。
等到诸吕之乱尘埃落定的时候,原本的功臣集团占据了权力中枢,随着吕后扶立的皇帝被废除,大汉王朝的朝廷大权,就实际上落到了功臣集团手中,其中就包括皇帝的选举权。
本来,按照当时的实力和诸吕之乱中功劳的排位,刘氏诸侯王和不少大臣们其实已经在心底默认齐王刘襄就是下一任的皇帝人选。
可就在刘襄志得意满,以为稳操胜券的时候,琅邪王刘泽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琅邪王刘泽的这番话,提出了三点对刘襄不利,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致命的因素:
其一,刘襄家里有一个脾气恶戾,又相当强势的舅舅,如果立齐王为帝,多年以后又会形成第二个像吕后那样的外戚势力;
其二,刘泽说论资排辈,代王是高祖儿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最有资格继承帝位。虽然这句话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相当勉强,毕竟在双方都非嫡长子的情况下,他俩的资格是相当的;
其三,代王刘恒的母亲薄氏性格善良,刘恒本人又性格沉稳、宽厚仁慈,“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
刘泽的这番话,言外之意,就是相比于诸侯王中实力最强的齐王,刘恒这个在中央缺乏根基的代王显然更容易控制一些。
以当时的齐王刘襄和功臣集团许下的条件来看,假如齐王当选皇帝,那么刘襄就拥有上将军吕禄的赵地、相国吕产的梁地以及富饶强大的齐国三块基本盘,加上中央本身拥有的势力,诸侯和军功阶层与朝廷维持起来的微妙平衡立刻就会被打破。
原本就略微劣势的诸侯们,和这样的刘襄作战,立刻就会居于下风,到时候刘襄想打压他们,夺取他们的势力,恐怕就会相当容易了。
所以,权衡之下,周勃、陈平等人心中就做出了决断,他们派人迎代王入长安,将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天子玺献给了刘恒,从而为这场权力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他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都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的皇帝,为何汉文帝不像汉献帝一样变成傀儡?只是军功阶层和刘氏诸侯们,恐怕都没有想到,表面看上去老实的汉文帝,并不像他们以为的那样软弱可欺。
同样是被大臣拥立的皇帝,汉文帝进京的举止,比起汉献帝,他展现出了教科书一般的稳重操作。
在入京时,汉文帝只带了宋昌、张武等六人陪同进京。
期间,汉文帝基本是将“稳”字发挥到了极限,因为担心大臣们有阴谋,汉文帝让宋昌探明了路,才敢继续前行。
当时太尉周勃本想单独和汉文帝对话,宋昌却出来拦住他说道:“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这一幕,相当有意思。
周勃此人,极为傲气,他手握重权,在诸吕之乱中又平乱有功,加上自己又是拥立汉文帝的大恩人,所以,在他心中始终对汉文帝抱有一种轻视的思想。
而这次见面,他自然是想敲打汉文帝,奠定尊卑秩序了。
刘恒当着众臣的面,用一种公事公办的态度来回应周勃,一来体现出了自己该有的人设,二来也能借着众大臣制衡一下周勃。
当然,光是这样,汉文帝只能保证自己不会被欺负得太惨,他要想坐稳皇位,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为了稳中求胜,汉文帝登基后,立刻针对性地做出了部署,来提高自己的生存率:
第一,汉文帝入驻未央宫后,当天夜里便任命宋昌为卫将军,镇服和安辑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巡行殿中,以此来确保自己的安全;
第二,汉文帝为了拉拢大臣,他对于拥立自己的功臣、诸侯,都加倍给予了厚赏,像那些影响力巨大的功臣阶层,汉文帝更是高官厚禄稳住他们的心,像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
第三,汉文帝把原本被吕后打压,夺取封地的贵族们重新恢复爵位和封地;
第四,对于不服从自己的权臣、诸侯,明升暗降,逐步打压分割他们的势力。
一开始汉文帝以利拉拢、主动示弱的策略,在大臣们看来,确实符合他表现出的仁慈形象,这使得汉文帝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拥有了一批忠于他的大臣。在此基础上,汉文帝又开始着手打压自己的竞争对手。
例如诸吕之战中,大臣们原本许诺将上将军吕禄的赵地赐给刘章,封刘章为赵王,将相国吕产的梁地赐给刘兴居,封刘兴居为梁王。
等到汉文帝继位后,他为了不让自己的竞争对手刘襄势力增强,果断取消了原本大臣许诺给刘章他们的封地。
原本该拥有一国作为封地的刘章和刘兴居最后到手的福利是:每人食邑二千户,限于黄金一千斤。
这样的福利,富贵有余,如果想靠此实现政治抱负,恐怕就有些不现实了。
除了折断刘襄的左膀右臂外,汉文帝对刘襄本人的冷处理,也是非常有意思,等到一年后,诸侯中实力和影响力最大的齐王刘襄和楚王刘交都突然去世。
掌控军权、拉拢和分割大臣、打压不服从自己的对手(周勃被免去相职;文帝三年,刘兴居举兵叛乱被杀)……
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此时的汉文帝,基本上就已经正式坐稳了自己的皇位。
稳健的汉文帝,以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手段,摘得了诸吕之乱的胜利果实,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大权,这不得不说,他本人具有非常卓越的政治才能。
文/脑洞趣味历史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汉文帝虽然是被功臣们推举上去,做了皇帝,但在做皇帝之前,他曾经做了十五年的藩王。
在这十五年的藩王生涯当中,汉文帝经历了很多险峻的斗争,又经历了良好的教育。所以,汉文帝登基之后,虽然是被推举上去的,但他本人的政治手腕,已经十分高明,完全可以坐稳皇位了。
公元前203年,汉文帝出生于河南。当时正是楚汉战争最关键的时候,楚汉双方在荥阳一线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韩信则是已经率兵横扫北地,为刘邦集团争取到了很大的优势。而当时的刘邦,便坐镇河南一线,从正面牵制了项羽集团的主力。
虽然当时楚汉双方在打仗,但刘邦作为汉王,身边自然会带上一些后宫女子。战争闲暇时,也会宠信一下自己的妃子,完成传宗接代的光荣任务。在此期间,某一天,刘邦的两个宠妾,忽然提醒刘邦,说后宫有一个姓薄的女子,已经很久没有得到刘邦的宠幸了。
对于这个姓薄的妃子,刘邦其实印象很深。这位薄夫人原本是魏王的妻子,魏王是标准的战国魏国王族后裔,曾在秦朝末年举兵反秦。后来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的时候,便把他重新封为魏王。而楚汉战争开始之后,这个魏王曾经摇摆不定,后来刘邦就直接把他给灭了。而在这个魏王被灭之后,他的后宫女子,也全部被刘邦抢了过来,充实了自己的后宫。
刘邦的这个举动,其实更像是胜利者的一种炫耀姿态,而并非真的喜欢魏王的妃子们。所以,那位薄夫人被他抢来之后,刘邦很快就把她给忘了。直到这时候,刘邦被自己身边的妃子提醒,这才想起了这位薄夫人。所以,就在这一天,刘邦便临幸了这位薄夫人。
而在这一天之后,这位薄夫人很顺利地就有了身孕。十个月之后,薄夫人生下了一个男孩,后来被刘邦取名为刘恒。
这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刘恒出生之后,虽然是刘邦的亲儿子,但刘邦却压根没怎么管过他。一方面,就在刘恒出生的同时,楚汉战争便进行到了最后的阶段。不到一年之后,刘邦便在垓下决战干掉了项羽,顺利称帝开国。而汉朝开国之后,刘邦又一直忙着铲除其他异姓王,平定中原,实在是没空管孩子。
另一方面,在刘恒之前,刘邦已经有三个儿子了,而且后来陆续又生了四个。再加上刘邦对于那位薄夫人,也谈不上什么喜欢。如此一来,刘恒自然就更难得到关注了。
不过好在,刘恒的母亲薄氏,出身大族,是个很有见识的女子。在薄氏的教导下,刘恒虽然没有得到父亲的关心,但还是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公元前196年,也就是刘恒八岁那年,山西那边发生了一场叛乱,而后刘邦率兵平定。平定叛乱之后,刘邦觉得还是应该从自己的儿子里面,挑一个来山西这边做王,最后便挑中了刘恒。于是,在八岁这一年,刘恒被封为代王,就藩山西太原。从此之后,接下来的十五年时间,刘恒和母亲薄氏,一直远离朝堂中心,也因此避开了接下来的那场惨烈斗争。
就在刘恒就藩一年之后,刘邦死了,而后刘恒的二哥刘盈即位,史称汉惠帝。因为汉惠帝即位时比较年幼,所以大权都掌握在太后吕雉手里。而吕雉掌权之后,为了稳固汉惠帝的皇帝宝座,便开始对刘邦的几个儿子下手。
更要命的是,七年之后,汉惠帝刚刚成年,便因病去世了。而汉惠帝去世之后,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吕后先后立汉惠帝的两个儿子为皇帝。为了稳固皇权,吕雉针对刘邦儿子们的手段,也更加地激进。
等到吕雉临死之前,刘邦的八个儿子里面,就只剩下了老四刘恒,和老七刘长还活着了。
刘恒之所以能活下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不受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恒除了姓刘之外,其他方面完全不像是刘邦的儿子,刘邦也从来没搭理过他。再加上刘恒和薄氏这对母子,一直对吕后也比较恭敬,所以才能幸免于难。
而在这十五年当中,刘恒几乎每天都要担心,会不会被吕后下手杀掉,丝毫不敢有任何放松。少年时代的汉文帝,既要做好一个藩王,又要防备吕后对他下杀手。在这种环境的磨练下,汉文帝成年之后,心思和手腕,都已经变得极其老辣。
直到十五年之后随着吕后去世,以周勃和陈平为首的西汉勋贵集团,忽然发动政变,诛杀了外戚吕家,重新夺回了大权。而在这场政变之后,接下来,让谁来做皇帝,就成了一个核心问题。
原本吕后掌权的时候,立了刘盈的一个幼子做皇帝。但是,对于这个幼子的身份,千百年来却一直是一个谜。有人说,这个孩子是吕后抱养来的,并不是汉惠帝的亲儿子。也有人说,这个孩子就是汉惠帝的儿子,但是功臣勋贵集团不承认。
反正在这场政变之后,大家是打死都不肯承认,这个孩子是汉惠帝的儿子。所有开国功臣一口咬定,这个孩子就是抱养来的。既然这样,那这个孩子自然也就没资格继承皇位了,大家只能从刘邦的其他后裔当中,再挑一个,来继承皇位。
如此一来,按照古代的宗法继承制,汉惠帝这一支既然绝后,那接下来就得从汉惠帝的兄弟里面,挑选继承人。而汉惠帝的几个兄弟里面,此时在在世的,而且最为年长的,就只有刘恒了。
于是,公元前180年,以周勃和陈平为首的功臣集团,在铲除了外戚集团之后,派出使者,要去接刘恒回京城做皇帝。
然而接下来,当使者抵达山西,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刘恒之后,刘恒却表现得极为冷静和老辣。
首先,刘恒的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若狂,而是进行怀疑,怀疑是不是有人给他设了圈套。然后,刘恒将自己封国内的几个实权大臣,都召集了过来,询问他们的意见。
在得到这几个王国内的实权大臣的支持后,刘恒以卜卦为名,做出决定,决定要去继承皇位。在前往京城的路上,刘恒先派自己的舅舅,前往京城打探消息。等到舅舅探听出准确的消息之后,刘恒才抵达京城。
而到了京城之外,刘恒又让心腹手下,入城去探听情况,同时将他抵达的消息,告诉城里的那些大臣。如此一来,京城的那些功臣们,就只能出城去迎接刘恒。接下来,刘恒又迫使太尉周勃,当着所有人的面,在城外把传国玉玺交给了他,等于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了皇位的传承。
这下子,刘恒已经等于是在入城之前,便已经即位了。而等到他入城之后,就算功臣集团想要搞点小手段,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再之后,经过一番场面上的仪式,刘恒正式登基为帝。在登基的同时,刘恒撤换了皇宫周围的所有军队,负责守卫皇宫的将军,更是全都换成了自己的心腹,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安全。除此之外,对于那些有着拥立之功的官员,汉文帝还大加赏赐,给他们加官进爵,分给了他们足够的好处。而对于那些刘氏宗亲,刘恒也大范围恢复他们的爵位,对这些同族宗亲大加拉拢。
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之后,很快便有一大堆大臣,开始真心支持刘恒了。
而除了奖励之外,刘恒也没忘了立威。之前那个被功臣们废掉的小皇帝,直接被刘恒下令杀掉。同时,汉文帝开始以各种手段,逼周勃交权。而周勃本人也比较识趣,得知汉文帝的意图后,几乎没怎么反抗,便直接辞去了丞相之位,将丞相之位交给了另一位大功臣陈平。
但此时的陈平,身体情况已经很差了,根本无力威胁汉文帝的皇帝宝座。一年之后,陈平去世,周勃再次被功臣们推举为丞相。但没过多久,汉文帝又以诸侯应该去就藩为名,逼周勃离开京城。
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之后,汉文帝已经拉拢了一大批支持者,而功臣集团的核心,也被他打压了下去。就这样,年纪轻轻的汉文帝,在即位之后,很快便坐稳了皇位,摆脱了功臣集团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