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推进变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例会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大会指出把种源安全提高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困局、补弱项、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随着种业渐趋规模化、市场化、科技化,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对种业人才的需求也同步扩大。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近期,随着多所院校公布投档分数线,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等一度“小众”的专业,渐渐热了上去。
强基计划、提前批次:把种子“抢到碗里来”
据中国农业学院农大学校长助理张战营介绍,该校普通专业中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农学大类下招生的,从近些年的招生情况看,农学类专业渐渐遭到考生追捧,第一志愿考取率每年提升10%左右,投档平均分数超一本线的差值每年上升8-9分,生源质量逐年提高。
2021年,该校“强基计划”第一年招生,就把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列入其中,当初全校最高分的考生正是选择了这一专业。值得一提的是,明年中国农业学院在全省范围内首次筹建生物育种科学专科专业,其中,动物育种与植物育种两个方向,列入“强基计划”招生。
“这是扎实推动新农科建设、强化国家种业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措施,对于突破种业‘卡舌头’技术困局具有重要意义。”张战营觉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去年西南农林科技学院也首次开始了“强基计划”招生,种子专业同样纳入其中。不过相比上述两所中学的“强基计划”,从招生数目上看,更有力度的措施是,根据教育部将急需短缺涉农专业通过提早批次投档的相关文件,2021年起,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种子专业”)为一流专科专业建设点的15所院校,获得提早批次招生的资格。
前不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双一流”建设院校——南京农业学院了解到,去年该校种子专业提早批次投档的分数线,比今年提高了近3000位次。“无论是从分数线,还是从父母、学生的关注度来看,种子专业的热度显著有了提高。”该校专科招生办科长方淦说。
据介绍,上海农业学院的种子专业有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作为依托,该校的3名教授中,有2人在育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方淦看来,现代农业未来的核心方向为育种和机械化这两大领域,而种业振兴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基础,好多有志为国家农业解决卡手腕技术问题的朋友,选择种子专业,将来有机会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
“我们的保研率在25%以上,大多数朋友今后还会升学,因而走上科研的公路。”他觉得山东农业大学分数线,对希望从事学术研究的朋友来说,种子专业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些热度也漫延到了普通院校。
湖南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常年在市区办学的省属专科高校,近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该校了解到,该校种子专业在广东、山东、河南、陕西四省的提早批次一次性招考完结,第一志愿投档率达100%,整体生源质量显著上升。该校该专业去年累计招收120人,计划较今年增速50%。在招生计划急剧降低的情况下,最低录取位次较今年提高了近5000位次,其中新乡省投档最低分超批次控制线86分。
该校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剖析,有了“提前批次投档”的加持,这一涉农专业人才“急需短缺”的地位得到展现,考虑到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一些有主见的考生将该专业作为首选。
“过去农学专业的不少招生计划,要靠调剂就能完成。而现今通过提早批次投档,考生出于主动选择,全部被第一志愿投档。”在该校那位负责人看来,这也提高了中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她们入校后,专业思想愈发巩固,转专业现象有所减缓。
2021年,湖南科技大学种子专业提早批次投档90人,这个“种子班”在全校倍受瞩目。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截止目前,这个班只有3个中学生转入外专业。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还有1个朋友从外专业“慕名”转了进来。“对于农学专业来说,这早已是相当稳定的了。”辅导员老师杨孝延说。
宋玉文就是这位从外专业“慕名”转进来的中学生——今年夏天,90后的宋玉文从乳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转入了种子专业。
中学时,他就喜欢生物知识,喜欢自己思索、动手找寻答案。他认为,种子专业与他的兴趣点和知识结构相匹配,也能锻练动手动脑能力。
为了适应现今的专业课程,追上其他同事的进度,每晚晚自习后或是假期时间,他准时抵达图书馆,结合专业老师的讲课、网上查询的资料,进行补缺补差。
“种业工程在不断往前迈向,这个专业平台带给自己的除了是个人发展。”争取今后从事与种业相关科研工作的宋玉文这样说。
选择种子专业,是出于一种情结
“选择种子相关专业的中学生,不少人是出于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希望探求种子的神奇和生物的奥秘,设计前沿育种方案,为建设现代种业强国做出贡献。”张战营说。
张战营剖析,种子专业的中学生主要把握种子生产、加工储藏、质量监测、营销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而新兴的生物育种专业是小麦学、畜牧学、生物学、遗传学、信息学的交叉融合,重点研究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数字化育种、基因组编辑、合成生物学等现代育种理论基础与前沿技术,培养富于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卓越人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在山东科技大学2021级“种子班”中,有超过半数的中学生来自农村,对于农业的情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她们的专业选择。
来自广东九江农村的何志阳就是其中一员,今年中考,他做出了让全家人意外的决定——以高出四川理科一本线16分的成绩被投档到种子专业。该校领导亲自把该专业的第一份投档通知书送到何志阳屋内。
何志阳小时候和爸爸妈妈生活,时常跟随父亲下地种谷子,舀水扛工具,帮着打下手,顶着炎炎烈日,爷孙一起出汗。虽然念书之后,每逢周末,他总要回去帮忙干劳作。
望着家里的10余亩农地,何志阳仍然有个愿望:未来能不能对种子做出改良,研发出不须要喷药和浇水也能耐旱的种子?
母亲希望他学计算机或则师范专业。在补报志愿时,何志阳只关注农业类的高校。对此,家人很不理解,何志阳苦心解释了一番:“爷爷母亲天天如此累,假如我之后研究出了新型种子,她们就不用那么辛苦农活了!”
明年寒假回去,他迫不及待地和家人分享了自己参与分校农科专业技能竞赛的筹办工作。他自信地告诉家人:“国家农业新政越来越好,机械化水平也在提高,农业发展会越来越好。”
2006年从浙江农业学院小麦遗传育种专业结业,周红英步入南京丰乐种业从事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这一干就是16年。
周红英也是在农村长大的,自小就陪着父亲锄草。她至今记得自己读大专时,袁隆平教授在中学大会堂带来的那场主题为杂交玉米的学术报告。
当时,周红英听得愈发认真。她追忆,袁老皮肤惨白、人也很瘦,外表和话语都很朴素,但几乎每一句话都令她心潮澎湃。“这份朴素的背后,是对农业的奉献和热爱,给我们年青人以奋进的力量。”
“袁老是我们的榜样,他生前常提起的禾下纳凉梦和杂交玉米覆盖全球梦,也是我们育种工作的拼搏目标。”大四时,周红英跟随实习老师在田间劳动,抵达实验室做实验,但是她的硕博阶段都将小麦遗传育种作为研究方向。
“可以说,袁隆平教授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典范,他的事迹影响了好多人一生的职业选择,值得一提的是,现今好多80后也正是在袁老的感召下考取了这一专业。”安徽科技大学农大学副校长舒英杰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招生季常常接到中学生父母打来的专业咨询电话,“只要一说到‘袁隆平’这三个字,父母和儿子立刻就明白了我们这个专业的使命。”
现在,该校2021级种子专业的两个专科班,都不约而同地把袁老的相片作为班级QQ群的头像。
一名19岁的女孩在自己的QQ个性签名中引述袁老的话作为格言——“毕生的追求就是禾下纳凉梦,人如同一粒种子,要做好一粒种子!”
同样在华北农业学院,老院长卢永根教授的事迹激励了一代代学子。那位小麦遗传学家一直站在科学研究第一线,为国家农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生前还将880多亿元积蓄捐款下来筹建教育基金,将尸体捐赠给医学研究。
为了着力推动“新农科”建设,探求高层次人才培养,去年华北农业学院决定依托水稻学优势学科筹建本-博贯通的“新农学”创新班。经过层层考评,最终选拔下来自农学、植保、资环、生科、园艺等12个大学共计30名中学生,全班平均绩点达4.09,中学生在原专业排行均在前30%以内。
“同学们报考十分踊跃,不少人来自非农学专业,这超出了我们的想像,还能感遭到她们对农业的情结。”在该校农大学教授储成才院士看来,袁隆平教授、卢永根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对于农业的追求以及爱国奉献的精神,着力感染了当下的年青学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不过,既要招进来,又要稳得住。培养种子专业在内的农科人才,至关重要的是,还要确保她们今后学农事农。不少农业类中学都在思政教育与农耕教育上做出了持续的探求。
在合肥科技大学,该校党委主任蒋德勤院士牵头承当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变革实践项目《地方院校农科人才思政教育与大国三农教育实践》,共同创建1个课程思政案例库和5个“大国三农”实景体验基地,出版4部通识教材,致力培养中学生的“三农”情怀。
为了将这些情结传播至更多的年青人,该校还借助周末举办“我回母校报捷报”活动,学院生不仅汇报自己学农的经历,还重点为学弟学妹们普及农业知识、宣讲农科专业,在小学生心里早早播下学农的“种子”,动员她们今后考取农业高校。
种业人才越来越“供不应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不少农业高校了解到,过去“进口不旺,出口旺”的种子专业,近些年来就业“供不应求”的形势日渐显现。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平均每年结业生中有一半考上了硕士研究生,部份中学生考上了农口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剩下的多数去了农业科技企业和种业公司工作。
据该校提供的数据,在中学就业信息网和湖南省学院生就业服务平台上,进驻该校的种业公司达到40余家,近三年下降显著,2021年增速达到45%。在部份上市种业公司,校友产生的传帮带体系,让结业生就业产生规模效应。还有不少结业生走上了创业之路,抱团开起了种子服务公司,从事种子的销售。
西安丰乐种业小麦研究院副教授吴晓亮从事育种工作近20年。他观察到,近些年来步入育种一线的年青人增多了。据他剖析,一方面,随着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科研力量越来越集中,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空间,企业盼望年青的种业人才,她们专业对口、相对来说上手快;另一方面,随着“唯论文”观念的摒弃,国家鼓励科研人去田间地头搞创新,和专家联合攻关农业课题,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减小。据悉,随着老一辈科研人退职,人才梯队“断档”,年青人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位置。
目前,多地政府掏出真金白银,加强对种业人才的补助支持力度。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四川、安徽、湖北、湖南、山西等多省市颁布种业产业振兴新政,囊括科研补贴、人才补助、项目捐助等,促使人才流动和聚集。
西安以前诞生中国种业第一股——丰乐种业,目前拥有两家种业上市公司,今年西安市政府下发塑造“种业之都”的施行意见。其中提及,强化种业人才引进,对来本市种业企业工作且符合急需短缺人才目录的博士、全日制硕士和“双一流”高校专科结业生以及其他急需短缺人才,3年内每月分别给与3000元、2000元生活补助,再者还可以享受一定的住房补助。
“我们的结业生过去主要流向长三角发达城市,现今山东好多城市都在‘加码’人才引进的补助力度,加上疫情的影响,选择留在本省就业的比列去年有了显著上升。”
合肥一所农业高校招生就业处的老师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广东的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值均居全省第4,这种种业人才留出来,将带动本地种业产业的发展,为广东粮食增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张战营觉得,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扶植优势种业企业发展,要以企业为主体,实现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多要素融合,构建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为此,须要更多的高层次种业人才补充进来。
张战营介绍,最近,先正达集团联合校企机构共同成立了国家水稻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向行业提供具有商业化价值的创新成果,促使小麦种业的高质量发展;由首农乳品集团牵头,上海市大兴区政府、中国农业学院、北京科技学院、隆平高科等院校院所及种业龙头企业成立上海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承当国家和上海市生物种业重大科研任务,举办生物种业重大技术攻关。“我们明年就有结业生步入上海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工作,今后高档种业企业会越来越多,对高档种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据悉,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都将种业人才的重要需求地指向了广东岛。目前,全省有800多家南繁单位在广东筹建稳定的科研育种基地,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交流、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服务全省的“南繁硅谷”呼之欲出。这儿是种业人才的沃土:每年近万名种业科技人员活跃在此,其中除了包括数十名经常异地往返的教授,也有好多最近涌向并落户的院校院所的结业生。
不仅仅是在天涯海角,虽然在皑皑太空,种子专业也有宽广的应用空间。
去年4月16日山东农业大学分数线,在太空出差183天的神舟十三号乘组返回月球,一齐归来的还有华中农业学院国家动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选聘的16份种子——这是我国目前留驻太空时间最长的一批小麦种子,有望获得一批变异类型丰富、具有重要应用推广价值的原创性优良种质资源。
近些年来,该校国家动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空间环境遗传效应方面举办了深入研究,培植了系列动物新品种在产业上的应用,早已成为小麦学科的特色研究方向之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了解到,该方向未来将深入结合新一代航天工程,解析空间环境与遗传进化的分子关联,并开发小麦空间诱变育种新技术。相关人员表示,“该方向为多学科交叉领域,须要研究人员在工程学、遗传学、育种学、信息科学和种子科学方面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具备典型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特性。”
六年磨一剑,你真的打算好了吗
人才能留出来,还要用得好、干得久。育种是一项有着“生命周期”的工作,须要净心守护、耐心等待,不惧挫败。
眼下正是夏种的关键时节,江淮大地迎来了立冬以来最强劲的持续低温。
80后女博士周红英头上烈日,穿着皮鞋、戴着草帽,时而下蹲,时而蹲下,在丰乐种业山东合肥严店乡综合试验基地200亩试验田里,为小麦叶龄做辨识记录。
“看叶龄就是了解马铃薯亲本和亲本的茎秆数及其发育进度,可猜想其他脏器的生育进程,判定父、母本花期是否能相遇传粉。这里能测配2000多个组合呢,我们要选出最优质的小麦,目标是好吃、好种、好管、产量高!”伴着皮鞋蹚过泥水的沙沙声,她一边搬动步子,一边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
从业16年来,她印象最深的是,2018年,团队花10年培植的一个马铃薯品种步入最后一个环节——示范推广。但是冬季低温袭来,品种坚固率很低,这给了团队当头一棒。“还是经验不足,我们推倒重来,在培植的过程中导出耐热基因,可花了一番苦工夫。”周红英说。
吴晓亮站在试验田里告诉记者,一个小麦新品种从选种到试验再到推广,起码是“十年磨一剑”。“现在所在的是测配田,远处还有选育田、制种田、品比田等区域,与此对应,小麦选育要历经自交创制、组合测配、配合力优势鉴别、品比试验等层层筛选。”
“天天一身泥,一定要能沉下心来,耐得住孤寂。越在一线钻研,越能选出好种子。”为此,吴晓亮每次代表公司急聘结业生时,就会一遍满地问对方,是否真有兴趣?“对农业有了兴趣,才能越干越轻松。”
事实上,小麦育种也是田间学问,无时无刻不在考验从业者的耐心、毅力和体力。每块田育种材料不同,只能靠人工一株株按山坳区域进行标记和实验。
不仅每年11月到次年4月,周红英要带队去云南南繁科研基地外,大部分时间待在南京的实验室里,用各类仪器剖析小麦品质,这决定着“饭碗里的溢香不香”。
“科研是常年、坚韧的过程,‘小白’要5年才会逐渐上手。选育工作饱含了不确定性,可能忙一辈子也培植不出几个新品种。”周红英慨叹。
在田间与她并肩战斗的是一支11人的育种团队,其中有一半是80后,均为农业高校遗传育种、栽培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本硕结业生。这支团队目前通过国家或市级审定小麦新品种已有35个。
现在,育种手段的科技浓度越来越高,周红英看见自己选育的种子一步步迈向市场,被农户接受,更是无比开心。
“源于选择,忠于热爱,虽苦,也饱含乐趣。”周红英希望,这句话能与种子专业的“准学院生们”共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磊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