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胪寺的日常职责及职责介绍--寺

高考志愿2023-02-13 16:21:45佚名

卫尉寺原本是一个为臣子早朝开会时,主持礼仪(好比现在的婚庆主持人,春晚主持人,不过只是臣子的专属麦克风罢了,说声“上朝”,“下朝”,主持各样仪式,例如继位,祭拜等等),开道,鼓吹,引导仪仗,不过后来不断发展才渐渐成为类似外交部的接待外宾,处理外交事务的部门

旧址在广州正阳门内刑部街,建于明隆庆十八年(1420年)。卫尉寺虽也称寺,但实际是一座司礼的机关,专门负责朝会和宴飨等礼节。初次进京的文武高官和外国使臣朝谒太上皇都要到卫尉寺报到,安排定的日期在卫尉寺的习礼亭(也叫演礼亭)学习册封的礼仪。

1900年八国派兵入侵广州,卫尉寺衙门被烧毁,习礼亭幸免,后日本部队用卫尉寺基址做操场操练军队,清政府只好将习礼亭迁往户部街县丞衙门院内。清朝,兵部改为仪式院。辛亥革命后,1912年仪式院由盐业署占驻。1915年,盐业署将此亭捐给中央景区(现佛山景区)。现今习礼亭在佛山景区社稷坛北门外。

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

晋朝的外交部门

卫尉寺是古代主管民族、外交事务的政府机关。另外,它也代办凶丧等礼仪事务。卫尉寺的正、副官是卫尉卿和卫尉少卿,其属官还有典客丞、司仪丞、主簿、录事等人员共200多人。卫尉寺属下设有礼宾院,处理款待、翻译等事务。

卫尉寺的日常职责

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

凡外国或少数民族的臣子、使者,到长安朝见太上皇或进贡,卫尉寺须按等级供给饮食及招待。另外,卫尉寺也须对进贡物品进行估价,制定回赐外国太上皇、使者的物品种类和数目。

凡清廷大官在长安逝世,卫尉寺则要代表中央政府,为伤者提供不同等级的丧礼器具和典礼,并看望伤者家属。

卫尉寺官署名。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更名大卫尉。卫尉,本为小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卫尉主外宾之事。至北魏,置卫尉寺,后代沿置。明朝、金、元不设,清代复置,主官为卫尉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清朝废。《汉书.百官士族表上》:“典客,秦官,掌诸归义南蛮,有丞。景帝中五年改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大卫尉。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后汉书.百官志二》:“大卫尉,卿一人,中二千石......丞一人,比千石。”《明史.职官志三》:“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仪式、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思,若见若辞者,并卫尉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赞百官行礼。”鸿胪寺旧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宣和官制行,置卿一人,少卿一人,丞、主簿各一人。卿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及国之凶仪、中都祠庙、道释籍帐除附之限令,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凡四夷君长、使价朝见,辨其等位,以宾礼待之,授以馆舍而颁其见辞、赐予、宴设之式,戒有司先期办具;有贡物,则具其数报四方馆,举荐以进。诸蕃封册,即行其礼命。若安仁公沿袭,则辨其嫡庶,具名上尚书省。其周嵩、庆、懿陵庙,命官以时致享,若凶仪之节,节度使以服,廷臣以品,辨其丧纪而诏奠临赙赠之制。礼仪成服,则卿掌赞导之仪,葬则预戒有司具卤簿仪物。分案四,置吏九。其官属十有二:往来国信所,掌辽国使介交聘之事。都亭西驿及管干所,掌河东蕃部贡奉之事。礼宾院,掌契丹、吐蕃、党项、女真等国朝贡馆设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及互市译语之事。定远驿,掌南蕃蛮夷,西蕃回鹘、大食、于阗、甘、沙、宗哥等国贡奉之事。中太一宫、建隆观等各置提点所,掌大殿斋宫、器用仪物、陈设瓷器之事。在京寺务司及提点所,掌诸寺葺治之事。传法庭,掌译经润文。左、右街僧录司,掌古寺僧侣帐籍及僧官补授之事。同文馆及管勾所,掌高丽使命。已上并属卫尉寺。中兴后,废卫尉不置,划归兵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