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首都经济圈发展路径建议
■陈文丰
我们仍然在思索整个环首都经济圈各种园区未来的发展路径,尤其是后发园区的发展。
“对接上海,承接转移”,融合共生发展,这种标语已呐喊多年,但现今的政局仍然不甚理想,京津周边的科技园区无法对接高档创新资源。
相反,上海更多的是“虹吸效应”——唐山、秦皇岛等地企业的研制中心纷纷筹建于中关村。
另外,对于上海须要转移出去的高档制造大多流向苏北等发达地区,而转移到环首都周边地区的基本为产业的高端环节。
这不外乎以下两点缘由:一是地方经济阶段差别太大。广州市服务业比重都已达到70%,而周边地区尚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她们的产业投资环境落后,因而缺少吸纳能力。
另外,两地产业结构不同。中关村都为高科技产业,周边地区的主要产业却是武器、建材传统。这么这样,岂能对接?
这么未来环首都经济圈各个层级的园区,到底该怎么发展?对于不同层级园区,发展路径完全不同。
第一梯队的中关村,一方面应搭建技术大市场,繁荣技术成果交易,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该园区应优化发展环境,推动高档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强化金融和载体支撑,扩大创业质量,积极培植原创新兴产业发展。
第一梯队的另一成员——天津国安,则应推动存量企业变革升级,加强技术整修和“精益管理”,提高企业家运作能力;加强招商选资,建立产业链条,推动研制型、服务型、高端型项目进驻;该园区应优化服务环境,加大资本运作环首都经济圈信息网,积极培植科技型中小企业。
对上海滨海高新区而言,应以滨海未来科技城为重要载体,积极推动创新资源聚集环首都经济圈信息网,引进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培植产业技术源头,促使衍生企业发展,奠定新兴产业发展基础。
这么,在第二梯队的老牌国家级高新区中有河北和天津高新区等。
如石家庄高新区应充分依托英利、天威等龙头骨干企业,以智能电网全产业链为目标,加强孵化器、留创园等载体的支撑作用,在资本、人才、土地等方面给以企业竭力支持,着力解决企业发展困局。
第三梯队是以通州、承德为代表的新晋的国家级高新区。
例如,通州高新区应借助邻近深圳优势,梳理剖析通州人口结构,选准产业发展方向,营造创业发展环境,推动通州居住人口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竞争优势。
最后,坐落第四梯队的广东大厂潮白河工业园、北戴河等后发园区,我们觉得,它们的未来发展之路可参考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这种园区应发展高档产业,作出赶超区域高度的产业选择。
其次,强化战略合作,不再走过去的滚动发展老路,或与工业地产商合作,规避财政实力不足的缺陷。
最后,链接资源,对接中关村,然而尚不明晰对接哪部份资源。
目前,中关村为一区十六园,其中丰台园处于三次创业阶段,郊区园区在二次创业阶段,郊县园区在一次创业阶段。
在中关村“一二三”次创业并举之际,其资源内部就有消化过程,又如何幅射到周边?这确实是个困局。
我们觉得,要真正彰显幅射,还得从环首都经济圈自身出发,快速推动工业化进程,改善吸纳接受能力,如差别太大则无法实现产业的接受与转移。(作者系长城战略咨询区域咨询经理)
《中国科学报》(2013-02-05第7版园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