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聊到的职业教育(高职高专)话题比较多,从目前教育行业的整体趋势来看,职业教育的话题在国内的讨论中引起了一定的重视,但只是局限于讨论的层面,真正落到实处的还是比较少,或者说,全社会系统性轻视职业教育已多年,带来的影响已经是全局性的,不是某一个方面的问题了,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是全方位、系统性地解决,不是高职大面积扩招能解决的。
昨天看到了中国经营报对职业教育的一份报道,非常好,涉及面也很宽,特别是其中的一些话题,我摘出了其中的15条,有高职学生、有从事高职教育的老师、有社会人士、有网络评论等,文章也引起了部分网友的共鸣,但从发出一开始,就清楚,高职层次的话题引不起更多人的兴趣。
我们聊一个很普遍性的现象,就是高考录取过程中2022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分数线,本科提前批和一本批次引起的关注是最高的,基本上全社会都关注;二本批次的关注度稍低,但总体关注量不少,网络讨论非常多。一旦进入高职(专科)批次的录取,基本上就只剩下当地教育考试院官网公布的录取投档分数线了,各种媒体、网络舆论基本上销声匿迹。经常有极端的网友在评论区提出:“高职(专科)也叫大学生?”这种评论让人苦笑不得。
中国经营报提到,目前我国缺少技能型人才达到了1900万,到2025年缺口将达到3000万,这么大的缺口,对于我们的工业4.0计划、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影响有多大?想必大家都清楚。
网络舆论经常出现一些悖论,对于某些网友,如果某些城市提出赶走农民工的言论,他们会言辞激烈地提出,没有农民工的贡献,北京、深圳能正常运营吗?可一提到专科学生,他们一致认为这个学历没有用。两相对比,这个悖论非常明显,社会是有不同分工的,虽然不同分工的待遇差别非常大,但谁又能否认目前各职业岗位存在的必要性呢?
就如网上流传的网红教授郑强老师的言论:“飞在空中的飞机,端茶倒水招聘空姐需要985、211高校毕业生”这是一种何等的学历歧视呢?还有网友评论,清华、北大的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竞相去各中学当学科教师,与各师范生抢饭碗,各中学也乐在其中,这又说明一种什么问题呢?很多网友说这是一种择业自由,可如果将位置换一下,去年一个地方将管兽医的局长调到卫生局任局长,网络舆论哗然,这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问题,可结果完全不同。
个人以为,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首先就要扭转我们在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的投入上,而不是高职的无底线扩招。我们来看看2020年高职教育的投入。
博雅数据库统计了近500所高职学校的年度预算与生均经费,我们看看,绝大部分高职学校的生均经费处于1-2.5万元之间,有个别高职学校的生均经费甚至低于1万元,而极少数学校的生均经费超过5万。
经常有家长问我,哪所高职学校好?怎么区分?从这个层面来看,很简单的一个判断2022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分数线,就看学校的生均经费投入。
从这近500所高职学校的生均经费统计中,超过5万元的有哪些学校?合肥幼儿师专、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农职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政法职业学院、闽江师专、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长春金融高专、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职业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青海警官职业学院、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西藏警官高专、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等。
大家看到,北京、广东、江苏三地有多所高职院校的生均经费都超过或接近5万,这也是我国高职教育非常好、而且受欢迎的地区。当一所高职院校的生均办学经费与学生缴纳的学费都差不多的时候,那么就不用考虑它了。或者极端一点,在西部贫困省份生均经费低于1万、中西部经济较好的地区低于1.5万、沿海地区低于2万的学校,需要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