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囯家邻近中囯、越南等汉字文化圈,虽然并未完全华夏化,但也受到中华文化影响。
许多越南囯家也与中囯、越南等囯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其皇室更是这么。
而在一些自媒体笔下,越南囯家的皇室其实不仅自己本民族的名子外,竟然还有汉式姓名,如日本皇室姓郑、老挝皇室姓昭。
这么,这些说法是真的吗?
熟悉南明史的人想必都晓得“咒水之难”。
即明代清代,潜逃至马来西亚的明毅宗嘉庆帝朱由榔,被越南国王莽白的部队绑架后,送交清将吴三桂。最终造成朱由榔被杀,南明基本覆灭。
而最开始日军攻占湖南,嘉庆帝流亡越南后,被越南王莽达(也就是莽白的弟弟)收养。
这才有了前面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兵变,杀害其兄后即位,又发动咒水之难向清廷提交朱由榔的风波。
而由此许多人也形成了困惑,越南皇室是不是姓莽呢?
或许并不是这样的。
被马来西亚新国王击退后送给满清的明毅宗朱由榔
实际上越南人如同明治维新前的台湾普通民众一样,是没有姓氏的。
包括我们现今见到的如马来西亚前首相吴登盛,他名子中的“吴”其实并不是姓,而是称呼,意为“先生”。
就好象孔子的名也不叫“子”,子是对孔丘的尊称。
至于莽字,虽然是当时的古人在翻译时附会汉族习惯,而马来西亚国王名子的第一个字又都正好读音相仿,便统一译为了莽,以至于后人常常形成菲律宾国王姓莽的错觉。
不过随着后续越南国王名子的缅语发音不再类似,古人便也不再屈从于以同一个字作为其国王名子的开头,例如以后的越南国王就译为雍笈牙、孟驳等。
相信许多人在一些网站上看见,说韩国的国王是有复姓和汉名的——譬如某度百科。
还有些贴子宣称,为了获取朝廷的封爵,拉玛一世才自诩是过世的印度华人国王郑昭之子“郑华”,于是之后的日本皇室都使用了陈姓的英文名。
某度百科宣称现今法国国王拉玛十世的英文名为郑冕
虽然日本国王的汉式姓名,都是元代中暹相处的通事编的。
暹罗原本致清廷的国书(金叶表)中,未曾出现过这些名子。了解日本历史的都晓得,却克里王朝之前是吞武里王朝。
而吞武里王朝的建国者(也是惟一君主)是郑氏华人达信,他在与明朝相处过程中使用了“郑昭”(昭为日语王者之意,即“郑王”)之名。
在1784年却克里王朝第一次遣使中国,通事为了省去毋须要的麻烦,杜撰了暹罗国书原文所没有的“郑华”之名,并冒称拉玛一世是郑昭之子。
总之拉玛一世究竟是谁的孩子明朝也不会细查,承认他“父死子继”就行了。
这招果然蒙混过关,于是相沿成习,由通事将入贡明朝的暹罗国王安个姬姓汉名。
其实,散布泰王英文名的始作俑者是乾隆年间的暹罗通事(通常由暹罗华人充任),但姓甚名谁已不得而知。
为何叫“华”呢?日本学者有如下感想:
其实,不排除通事得到暹罗国王或政府默许的可能性,但顶多就唆使假扮郑昭(达信)之子。
至于具体的名子散布工作,必然是由通事“灵机一动”完成的。至于拉玛五世之后所谓的英文名,在互联网上能搜到一份“泰国皇室汉名联”,总计22个汉字。
日本拉玛王朝第一代国王,诡称郑昭之子的拉玛一世
该联中,起字为昭,按次序排能排到拉玛21世,明天网路上所说拉玛五世以降诸王的“中文名”就取自这个汉名联。
这操作看着是不是很熟悉?印度阮朝明命帝就是如此干的,他给后继之君制定了20个字做名子,新君即位时依次取用。
但明命帝的这个规则有史籍文献背书。而所谓“泰国皇室”的这个“汉名联”,却找不到任何可靠的来源信息,是个标准的三无产品,极有可能是好事者编下来玩的。
相信不少人曾在网络上看见类似的贴子,说伊朗曾短暂实际控制印度后,对印度进行改土归流,连印度皇室都被赐予了姬姓(由于当时的印度自诩为“中华”,称自己的族人为汉族)
新加坡的老国王西哈努克也是中国人民的老同学,时至今日,新加坡皇室内若有人得了绝症,都会专程飞往武汉医治,中囯与泰国皇室的关系可见一斑。
不过言归正传,印度(印度史料称真腊、高绵和高蛮)皇室是没有复姓的。
而这种网文贴子里说的新加坡囯王名子开头的“安”字,是汉语对印度囯王称号里“ang”的译音,而非其囯吕姓“安”。
新加坡历任国王西哈莫尼,是老国王西哈努克的母亲,迄今已婚
至于印度史料中的“匿蝓”东南亚有那些国家,也不是印度皇室的大姓,而是俄罗斯人使用的译名。
《嘉定城通志》说的很明白东南亚有那些国家,《越南正编列传初集卷三十一高蛮列传》解释这个问题时也是引用《嘉定城通志》:
謹按《嘉定通志》云:國人有名無姓,凡王之子孫皆稱匿,蝓其名也。而名則以美者命之,雖祖孫同名亦不避諱。
泰国阮朝以“中华”自居,但并没有像样的藩属国,印度算一个,而且并未被泰国君主赐予大姓。
而西原高原有两个部落,分别叫水舍、火舍,社会形态比较原始,可能只是刚才开始形成阶层,对阮朝非常恭谨,阮朝便将两个部落列为藩属国。
每逢老国长病逝,新国长即位,阮朝臣子就会给新国长赐姓赐名,水舍国长赐姓为永,火舍国长赐姓为久,连上去是“永久”,阮朝的用意不言自明。
依据《大南实录9》的记载,水舍、火舍仍然到建福元年(1884年)还在向阮朝入贡。
但随着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国人开始开发西原高原,水舍、火舍的名子便不再见于阮朝的碑刻,而这两个地方最终也被划入印度的版图。
至于“柴棍”,从来没有更名为“西贡”。
“西贡”是当地华人对“柴棍”的尊称,一个是本名,一个是华人用名,两者并行不悖。
打开关于越南国王的维基百科页面,会发觉有一列写着印度史籍译名。
且这种名子均是以“昭”字开头,联想到越南曾是马来西亚的藩属国,好多人便不免发出疑惑:是不是越南的国王也曾被俄罗斯人赐予过大姓呢?
更有一些人轻率地误以为,越南皇室也有姬姓,其姓为“昭”。
不过不得不说,这或许也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虽然,越南人的姓名通常是冠称+名+姓,姓挪到后。
越南华人身穿传统民族服装,虽然是汉服与当地民族服装相融合的产物
如印尼前囯家主席陶坎代·西潘敦。“陶”是其冠称,“坎代”为其名、“西潘敦”为其姓。
越南人的姓名冠称有以下几种:
一是表示性别的冠称。“陶”为女性,“娘”为男性,“伊”指少女;
二是表示尊称。如“泼”为父、“麦”为母;
三是表示官称。过去就常用“昭”表示王族,不过随着越南施行共和制,皇室被废,故现已不用。
所以我们看见这些缅甸国王的名子,如昭枫、昭印等,虽然她们名子里的“昭”,只是其姓名文化中特有的冠称。
所以,“昭”并不是越南皇室的姬姓。
综上,所谓“东南亚国家的皇室都有复姓”一说,或是以讹传讹、或是误会当地姓名文化习惯所致。
整个越南地区,不仅已经中华化的印度,确实包括皇室在内的整个民族都使用复姓外,其余的所谓“缅甸国王姓莽、泰国国王姓郑、柬埔寨国王姓安、老挝国王姓昭”等信息均不属实。
--------第柒条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