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想要洗白赵括?

高考志愿2022-07-29 15:41:19admin2

首先声明,我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为了洗白赵括,赵括是对是错,天公地道留给大家自己评说,我只不过是搬运一下历史事实。

公元前263年,秦国出兵攻打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中的小弟弟,韩国就是一个受气包,本身实力弱,身边又站着一个庞然大物,隔三差五被揍一顿,但是这次不同寻常,秦国明显有吃掉韩国的念头。

秦昭王45年,也就是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上党,那个时期的上党不是今天的上党,而是包括河北涉县、晋中榆社、左权、长治、晋城东部等地区的大上党,群山环抱,海拔高耸,是战略要地,攻占了上党,意味着韩国即使不死也永世不能翻身,韩国死了,赵国失去门户,将岌岌可危。

上党郡守冯亭明知道此战必败,但就是不愿意把上党交给大仇人秦国,反而以上党十七郡为诱饵,引诱赵国出兵。

只要你出兵,这十七个郡就是你的了!

赵孝成王欣然笑纳,太史公认为赵王是“利令智昏”,这话我认为有些武断,秦国和赵国本来就是敌人,不会因为你忍让他就会安然无事,这块肉吃也是死不吃也是死,为什么不吃。

与其说是冯亭利用了赵国,不如说双方是互相利用!

但是在秦国看来,赵国摆明不给自己面子,我辛辛苦苦打猎,你却跑来吃肉,那就连你一起打!

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王龁出兵占领上党,紧接着在长平与赵国大将廉颇开战。廉颇是当世名将,纵横江湖几十年,对形式看的很透,他深知以现在赵国的实力是无法与秦国抗衡,硬碰硬可能会赢几场,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输,要想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只能寄希望于外界的变化,比如说哪天其他国家联合起来收拾秦国,或者秦王忽然被一个雷劈死,都行。

所以廉颇的战术很简单:坚守不战。

你要打只管打,打死我几个哨兵,游骑兵,无所谓,你对外宣传大胜大勇都行,我就这么地。搬个板凳等着你来打我。

如果廉颇有文采,真的可以写本书,名字就叫“论持久战”。

这一拖就是三年,三年,几十万大军就是几十万青壮年劳动力,不但不能下地种田,还的吃还的喝还的穿衣服,从军事的角度看,廉颇是对的,但是赵王拖不起,他要考虑军事,还要考虑政治民生,所以他想速胜。

不能说谁对谁错,大家立场不同,所以结论不同!

赵王拖不起,秦国也拖不起,秦国的综合国力,军事实力,后勤保障能力远远强于赵国,但是他也耗的很难受,几十万大军动弹不得,何况还有其他国家虎视眈眈,国内时不时有旱灾蝗灾,并非高枕无忧。

秦王也想速胜。

于是乎秦国放出反间计,说秦国最怕的是赵括,于是乎,赵王将计就计,派出赵括!

赵王是不是中计我认为是有争议的,但是前线久拖不决,大将不听指挥,换人是改变形式的正常方法,既然指挥不动廉颇,那我就换个新人,听话的新人,说不定可以捏沙成团,一战成名天下知,既能打败秦国,又能取代廉颇,何乐而不为!

一千年后,安禄山围攻潼关,哥舒翰坚守不战被李隆基训斥,被迫出潼关与叛军决战,结果全军覆没,仓皇逃命的李隆基在马嵬驿兵变中勒死杨贵妃,不知道他是非为当初的决定后悔!

廉颇不是哥舒翰,他选择抗命,于是乎,他就被赵王解雇了。

赵王决定赌一把!筹码就是名震赵国的新一代学院派将领:赵括!

但是这件事情受到了部分人的反对,主要力量有两股,一股是赵括的老妈,不愿意儿子上战场,理由是赵括老爸赵奢认为赵括不行,熟读兵法却夸夸其谈,贪财好物与士兵不能同甘共苦,所以不行。

一个是赵国名相蔺相如,也认为赵括不行,理由与赵括老娘类似,赵括是个书呆子,不行。

这两条理由也成为后世赵括形象定格的依据,纸上谈兵就来自这,凭心而论,这两条都不能成立,诸葛亮不也是熟读兵书的书呆子,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人家怎么就行,霍去病也在军中吃小灶,不与士兵同甘共苦,人家怎么也行。

人家都可以,凭什么说赵括不行。何况赵括老娘的看法有部分可以理解为不愿意儿子上前线冒险所以宁愿诋毁他的能力。所以赵王选择坚持自己的观点,就认准了赵括!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典型的领导思维!

而赵括,作为将二代,军事达人,青年才俊,当然希望可以得到这种大场面的机会。他欣然领命,宝剑骏马,出征!

秦国听到赵括出征的消息,也悄悄的派出一个人出征!他就是人间极品大杀器,春秋战国第一神将武安君-白起。

不是不信任王龁,而是此战必须胜利!

赵括当然不是白起的对手,换做廉颇也一样输,所以廉颇聪明的选择了避战,而赵括出发之前已经接到赵王指示:进攻,进攻,再进攻!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白起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在他的令旗下,秦军犹如暗夜中的毒蛇,一口咬在赵军的咽喉上,这个咽喉,就是赵括的粮草,四十万大军断粮,主帅何往!

赵括战无可战,只能突围,突围中,赵括被射死!四十万赵军投降,白起一声令下:活埋!

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杀降惨案就此诞生,而赵括,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人们对他的嘲讽远远大于对白起血腥杀降的反思责问,当赵括被当做成语被嘲笑千年的时候,白起不声不响踩着数十万赵军的尸骨成为春秋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一将功成万骨枯,在许多人眼里,仿佛这场血案的主谋是赵括。

如果被活埋的不是四十万赵军,而是四万,赵括不会这么有名!

赵括水不水,与廉颇白起比,的确有点水!如果他有更好的运气,如果他能保卫住粮草,如果他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

没有那么多如果,赵括只是一个棋子,过了河的卒子,无法回头!

但是长平之战的失利不能都把帐算在他头上,从他被选中的那天起就知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换一个人,只不过是换个成语,李括,王括,张括···都是错!

赵括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于是承担了所有的错。

还原历史不是为了洗白赵括,历史是人写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的人不过是多了一些思考,更加设身处地的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不在盲从于某一个人某一本书的说法,也许有一天又出现一些新的证据,进而衍生出新的观点,但正因为我们不断的质疑不断的思考,才能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

如果你喜欢历史,欢迎评论欢迎点赞,欢迎关注我的今日头条号,大家一起煮酒谈史!

这年头网文已经洗白的人物还少吗?将朝堂弄得一团乱麻的能说成“千古一帝”,三家姓奴之反复小人能说成忠臣勇士,千年屠夫能说成民族英雄,就差说汪精卫“铮铮铁骨”了,还有什么不能洗白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