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皮”、“二黄”合称皮黄。西皮,起源于秦腔;二黄,是由吹腔、高拨子演变而成。
在有些剧种中,西皮、二黄又分别称为“北路”、“南路”,合称“南北路”。
清初时西皮是汉调的主要腔调、二黄是徽调的主要腔调。随着汉调、徽调以及二者合流演变而成的京剧在各地的流传,西皮、二黄对南方许多剧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发展出一些新剧种,形成一种声腔系统。京剧在皮黄系统中流传最广,因此“皮黄”有时也专指京剧。
二黄:清初由“吹腔”、“高拨子”在徽斑中演变而成。也有叫“南路”的。包括导板(倒板)、回龙、慢板、原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板式,二黄反调(习称“反二黄”)。一般适于表现凄凉沉郁的情感。在许各剧种(如京剧、汉剧等)里,二黄都和西皮腔调并用,习称“皮黄”。
西皮: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汉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据说湖北人称唱词为“皮”,因而称陕西传来的腔调为“西皮”。也有称“襄阳腔”或“北路”的。包括导板(倒板)、慢板、原板、快三眼、二六、流水、快板、、散板、摇板等板式,另西皮反调(习称“反西皮”)。一般适于表现激昂雄壮、活泼愉快的情感。在许多剧种(如京剧、汉剧等)里,西皮都和二黄腔调并用,习称“皮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