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临死说过“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何评价黄皓姜维对蜀国灭亡的责任?

高考资讯2022-07-27 13:54:42admin2

蜀汉灭亡的直接罪人,当然不止宦官黄皓一人,也不止是信用黄皓的皇帝刘禅。毕竟蜀汉是刘备和诸葛亮建立的,复古西汉“儒表法里”体制的古典军国主义国家,从来不是东汉和晚唐,区区一个宦官绝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也无法从根本上左右天下大势。

诸葛亮受命托孤后,总揽大权,对刘禅抱有很高的期望,不止是希望他做一个祭由寡人”的礼仪天子,而是希望刘禅成为自己和刘备复兴汉室事业的真正继承人。因此,他才对刘禅严格要求,勉励他夙兴夜寐,严于律己。

而当诸葛亮大军北伐之时,叮嘱刘禅“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相府和皇宫俱为一体,奖惩功过,不宜因亲疏有所区别),又特意安排了“秉心公亮,义形于色”的贤臣董允,受命统帅宫中宿卫,对刘禅严加管束。

蜀汉侍中:董允

刘禅身为天子,皇后和妃嫔加起来仅仅十二人。他想扩张后宫,还被董允严辞回绝。他别说在朝堂上,做不了如秦始皇、汉武帝那般君威甚重的集权帝皇,甚至在自己后宫,也不能一手遮天任意妄为。

刘禅和张皇后

因此刘禅虽不敢、不愿因此嫉恨诸葛亮,但被黄皓这样擅长阿谀奉承的小人趁虚而入,得其信任,也是人之常情。

董允在世时,一直刻意压制黄皓,使之不得升迁要职,难以为祸。刘禅连自己的亲信也不能擢升,当然对董允潜藏深刻不满。董允死后,陈祗接任侍中、尚书令的职务。他以为“堵不如疏”,刻意与黄皓交好,内外勾结,因此得到了刘禅的充分信重,借此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尚书令:陈祗

当时,大将军姜维身为“羁旅讬国”的曹魏降臣,却又手握重兵,位极人臣,被刘禅委以军国重任,因此人缘一直不佳,许多蜀汉重臣对他皆有疑虑。身处嫌疑之地、朝中政敌众多的姜维,甚至在府中豢养了大批唯命是从的“死士”(“阴养死士”),此等做派,正和北边的司马懿、司马师父子类同。

蜀汉大将军:姜维

段谷之战,姜维被邓艾打得大败,部属星散流离,死伤数万人。侯和之战,姜维率军反攻,又再次失利,未达到战略目的。

蜀汉满朝文武,无论重臣如诸葛瞻、董厥;还是元老宿将如张翼、廖化,皆对姜维屡次北伐无功,“军旅数出,百姓彫瘁”“好战无功,国内疲弊”甚为不满。

此时的姜维,之所以没有和兴势之战失败的曹爽,新城之战失败的诸葛恪那样,也因此被各方政敌反攻倒算,下台甚至丧命,便是因为文臣之首陈祗,以及陈祗背后的皇帝刘禅,同样也是姜维的最大支持者。蜀中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谯周做《仇国论》,欲彻底将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方略否定,正是陈祗挺身而出,与之争辩,将其驳倒。

公元258年,陈祗病逝后,刘禅为之痛惜流涕,整个蜀汉朝堂也失去了能弥合各方矛盾的中间人。

黄皓终于得以操弄中枢权柄,离间皇族和百官,在其谗言下,刘禅的弟弟,甘陵王刘永十余年不得朝见,名将罗宪与之不和,被贬为巴东太守。

如此窃夺朝权的宦官,当然是所有朝臣和士人的死敌,因此不管是北伐派如姜维、还是休兵派如诸葛瞻,他们不论彼此政见有多少分歧,在诛杀黄皓这点都是志同道合,誓欲除之。

在刘禅的眼中,黄皓却只是个自己随时可以如蚂蚁一般拈死的“趋避小臣”,姜维请求诛杀黄皓的表章,不但是小题大做,也严重冒犯自己的帝皇威严,才会断然回绝。此事的恶果是让蜀汉朝堂的激烈矛盾公开化,彼此已注定是你死我活。从此在黄皓的刻意欺瞒下,后主刘禅被“隔绝内外”,只能听到黄皓想让他听到的声音。

刘禅和黄皓

姜维求杀黄皓不得,率领蜀军精锐远至沓中,屯田避祸,间接促成了魏国决定大军南伐。姜维又自作聪明变更从魏延起沿用了几十年的的汉中防御部署,更让战略要地汉中丢失,蜀汉门户大开。他提出「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的表章,黄皓却因为衔恨姜维,迷信鬼巫,竟因私废公,将此表章直接压下,对刘禅隐瞒。

因此,邓艾精兵偷渡阴平小路时,蜀汉上下才回猝不及防。诸葛瞻率领留守军队仓促应战,却在绵竹之战一战败死,蜀汉的机动军队已经损失殆尽。成都城所谓剩下的数万兵马,是一群只有纸面意义的老弱病残,怎能对抗邓艾刚刚大胜的百战雄师?

而姜维所部数万人马虽然星夜驰援,却被钟会十余万大军穷追不舍,就算刘禅能神武天纵,坚守成都到姜维及时赶到,想迎战合计二十余万的两路魏军,前景同样凶多吉少。因此,刘禅才会绝望投降。姜维闻讯,拔剑断石,痛哭啼血。

老年姜维

在朝堂众臣群起抵制下,刘禅坚持信任了黄皓这个小人几十年,晚年更令此人掌握了中枢机要大权,以至于被“隔绝内外”,确实对蜀汉亡国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他在位期间的最大错失。

难怪无论蜀汉重臣如姜维、诸葛瞻,还是蜀汉故臣如陈寿、李密,均视黄皓此人为蜀汉亡国的罪魁祸首,也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后世众多论者。

然而,秉承陈寿《三国志》一脉相承的传统史家说法,将蜀汉亡国的罪责推给黄皓这么一个奸佞小人,固然是大快人心,却也流于表面。率领精锐兵马远离主战场去屯田,又更改汉中防御部署的姜维;带领留守兵马纵兵浪战、全军覆没的诸葛瞻,同样负有相当责任,只是他们壮烈殉国,成了忠臣烈士,才获得在传统观念不被批判的豁免权。

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可以说从关羽丢失荆襄、刘备夷陵之战惨败,两战合计近十万大军以及大批良将的损失,就已注定了它偏安一隅,兵寡力微,先天不足。

以诸葛亮之旷世奇才,十年北伐,耗尽心力亦只夺取武都、阴平这边远两郡。随着诸葛亮逝去,时间推移,中原经济和人口的不断恢复,占据中原九州之地的魏晋帝国,对南方吴蜀政权在国力上已形成压制性优势,而蜀汉立国时便存在的荆益士族之争亦只能一时压制,不可能彻底解决,是以天时地利人和皆失,实非人力所能挽回。

因此,天下大势如此,这样的蜀汉,本非一姜维可救,同样也并非杀一黄皓可救。这就和鸦片战争,清朝再打十次、百次也一定会输一样,不论清军主帅是谁,最终结果都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林则徐在战争之初就被罢官,反倒是成全了他的英名和晚节。

将国家和政权败亡的原因,仅仅归结于某个脸谱化的奸臣、奸佞误国,以此简单化历史,正是古今论史的一大通病,也因此将真正值得后人反思的根本弊端都掩盖了,绝对达不到“以史为镜”“读史以明智”的初衷。

诸葛瞻战死前,悲愤地说:我内不能除掉黄皓,外不能制约姜维,出战不能守护国土,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为何诸葛瞻到死也要把姜维、黄皓拉出来批呢?

姜维、黄皓,对蜀汉灭亡究竟负何责任呢?

今天,咱们客观地聊一聊。

姜维的作为自从投靠蜀汉后,姜维以其“敏于军事,既有胆略,深解兵意”而得到重用。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一直主张积极北伐,以其对陇西风俗的了解和文武才干,“断陇而有之”。

因此,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成为主持北伐的主要将领。

蒋琬、费祎在时,姜维服从全局安排,北伐频率较低,规模较小,兵力始终不过万。

费祎去世后,无人能制约姜维,姜维的北伐规模迅速增大。

连年北伐,进展有限,但耗费了较大的国力,“比年以来,曾无宁岁,征夫勤猝···”

而且,与用兵谨慎的诸葛亮不同,姜维的用兵风格大胆激进,因此,常有大胜大败。

狄道之战,姜维大胜,“经众死者数万人”,其杀敌数量远远超过了诸葛亮北伐的成果。

不过,在段谷之役中,蜀军“星散离落”,又遭受了夷陵之战后最大的一次损失。

大胜大败,虽然从局部看不吃亏,但以魏蜀实力的悬殊,这样的成绩无疑加剧了双方实力的差距。

而在蜀汉的防御体系上,姜维又做出了颇具争议的调整:敛兵聚谷。

姜维放弃秦岭前沿据点,将汉中兵力集中于汉、乐城及阳安关,坚壁清野,试图使敌野无所掠,攻坚难克,陷入困境之时,再以游军截其退路,与汉中守军一起打“歼灭战”。

然而,这一计划失败了。

尽管姜维迅速摆脱邓艾、诸葛绪的牵制,迅速回军,但阳安关守将投降,魏军占据了汉中。

此后,姜维退守剑阁,阻击魏军,一度稳定形势,魏军已考虑退军。

然而,邓艾“偷渡阴平”,攻取涪城后,在绵竹大败诸葛瞻,直取成都,一举灭蜀。

看起来,姜维执意连年北伐,耗损蜀国力,又在防务上冒险犯错,导致蜀亡,似乎是蜀汉灭亡的主要负责人。

姜维的责任司马昭曾评价:蜀汉,唯一的依赖就是姜维。

既然姜维是唯一的依赖,蜀汉亡国,他自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过多甩锅姜维是不客观的。

1、执意北伐

许多朋友将姜维北伐,形容为一意孤行。

其实不然。

姜维组织的北伐,一直是按照蜀汉君臣的主流意见进行的。

255年,姜维在朝上提出北伐,“唯翼廷争”。满朝文武,只有张翼一个人提出了不同意见。

257年,谯周作《亡国论》,反对频繁大举北伐,而当时“权任”在姜维之上,与姜维“唯二”重臣的陈祗还驳斥谯周,支持姜维北伐。

所以,至少在257年之前,蜀汉朝堂的主要实权人物、高层是支持北伐的。

姜维北伐损失最大的段谷之战,发生于256年。

也就是说,主流意见反对北伐,发生在姜维北伐高潮之后,已是“亡羊补牢”之论。

而姜维的北伐,绝大部分发生在258年之前,258年之后,只是在262年进行了一次侯和之战。

可见:作为录尚书事的大将军,姜维北伐并非一意孤行,他所进行的北伐,大多是在主流意见支持下展开的,而在主流意见反对北伐后,姜维并没有一意孤行!

而从北伐实际组织上看,姜维北伐,多是在魏国倒霉的时候进行的,如陇右大旱、伐吴失利、淮南三叛···

在诸葛诞之乱平定后,司马家完全掌握局势,魏朝局安稳后,姜维只进行了一次北伐。

因此,如果说北伐耗损国力的话,其责任也是蜀汉执政团体集体失误,锅不能甩给姜维一个人。

2、开门缉盗。

姜维第二个争议之处,是改变防御体系,“敛兵聚谷”,放魏军进来,导致局势不可收拾。

拿国家屏障来冒险,“开门缉盗”,确实不智。

然而,刘秀平公孙述,后唐灭前蜀,宋灭后蜀,益州割据者没有“敛兵聚谷”,不也灭亡了吗?

在司马昭集团讨论伐蜀时,邓艾认为蜀汉防御健全,无机可趁,这就说明敛兵聚谷,并没有明显破绽!

事实上,姜维在侦知魏军将发起大规模进攻前,已经上书,要求派廖化加强阴平桥头,派张翼加强阳安关口。

只是,黄皓相信鬼巫的话,不调兵。

结果,诸葛绪攻入阴平桥头,堵塞姜维增援汉中之路,而阳安关守将投降,导致汉中失守。

事实证明,钟会攻入汉中后,汉、乐两城无法攻破,而尽管诸葛绪堵塞阴平桥头,姜维还是迅速摆脱邓艾、诸葛绪,迅速靠近汉中(速度比兴势之战时费祎增援快得多),只是阳安关守将得非其人,汉中才失守。

如果按照姜维的设想展开,汉中局势未必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因此,姜维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平心而论,在实力悬殊、内部混乱的局面下,未必有人能比姜维作得更好。

黄皓的作为

黄皓依靠刘禅的信任,把持朝政。

他将不依附于他的将领、大臣排挤于外,更换成自己一系的人物。

黄皓倒是想要“制姜维”,他联合诸葛瞻等人,想以阎宇代替姜维为大将军,未能成功。

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姜维不敢在成都待,只好“避祸”,到沓中屯田。

魏伐蜀之战展开前,姜维建议调张翼、廖化加强要害,但黄皓信鬼巫之言,建议不作安排。

结果···

因此,诸葛瞻将“内不能除黄皓”,作为一大遗憾。

黄皓的责任姜维曾找到刘禅,希望除掉黄皓。

刘禅的话,道出了玄机:黄皓不过是听我作事的“趋走小臣耳”,以前董允对他咬牙切齿我就恨不爽了,你现在又何必介意?

此言一出,姜维闭嘴,乖乖避祸屯田去了。

意思再明显不过:黄皓是替刘禅作事的,黄皓的意思,就是刘禅的意思!谁敢动我的人?

黄皓的责任大,但是,黄皓的背后,是天子!

黄皓表面弄权,但他其实不过是刘禅维护君权的工具。

因此,黄皓责任虽大,却又不值一提。

与其谈论工具的责任,不如谈谈他背后的人。

蜀汉灭亡元凶—刘禅谈论蜀汉灭亡的祸首时,人们似乎都不喜欢谈他们的君主。

刘禅,不是傀儡,也并不是傻子,自诸葛亮去世后,他已经掌握实际权力。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为接班人,以大司马开府,总揽军权。

然而,当蒋琬脑洞大开,想要改变北伐方向,顺沔水下上庸等地时,刘禅派费祎、姜维前去劝阻。

费祎以大将军开府主政后,心心念念想作丞相,无法如愿。

黄皓、诸葛瞻联名要撤掉姜维,未能如愿,显然也只能是后主否决!

姜维“敛兵聚谷”的计划,是在上书得到刘禅批准后才施行的。

而姜维上书要求调兵增援时,黄皓虽提出建议,但是刘禅与群臣商议后,认为蜀道险阻,敌人打不进来,才停止派兵的。(调兵权已集中于后主本人手中)

因此,虽然刘禅不勤政,但他始终把持着最高统治权!

蜀汉灭亡,刘禅自然是元凶!

对内,刘禅启用黄皓,借黄皓弄权,既压制大臣,又将录尚书事的姜维彻底排挤出中央。

对外,刘禅深知要依赖姜维(黄皓、诸葛瞻联名要废姜维被刘禅否决),又不敢放手使用姜维。

姜维是大将军录尚书事,是有权过问全部军政事务的。

然而,刘禅一步步削弱其影响力、权力。

段谷之役,汉中都督胡济不按约出兵,导致姜维大败。事后,刘禅不但未降罪胡济,反而对其加官进爵。

由此,姜维对汉中实际控制力大减!

此外,扶植阎宇等人,虽是黄皓主张,但毫无疑问,是刘禅的意思。(只是刘禅不愿以阎宇最终代替姜维)

在魏灭蜀战争中,刘禅,一手自己灭掉了自己。

姜维提前请求派兵加强要害,被刘禅拒绝。

南中霍弋请求回师增援,被刘禅拒绝。

最后,邓艾兵临城下时,刘禅胆怯,麻溜投降。

刘禅掌握了一切权力,但却一手毁掉了一切!

因此,蜀汉的灭亡,黄皓、姜维,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最大的元凶,是那位显而易见却无人提及的刘禅!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