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遐!
答案是肯定的。
汉江师范学院,主要以教师教育为主,涵盖文,理,工,管等学科。它的前生文脉,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的郧山书院,创立于1904年的郧阳府“师范学堂。
1975年设立大专班,1977年为华中师范学院郧阳分院,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郧阳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3月22日教育部致函湖北人民政府,正式同意原郧阳师范高等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汉江师范学院。
最初的汉江师范学院,坐落于郧阳,因丹江水利工程的兴起,校址迁往丹江口,后因汽车城的兴起,校址迁往十堰。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汉江师范学院,为了发展,为了扩大,为了飞的更高,能不搬走吗?就象二汽总部现在搬到了武汉一样。
你说,丹江口后悔不后悔,恨不恨。后悔的要死,恨的咬牙切齿,就象恨武当山被十堰代管一样。
话又说回来,丹江口为了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名气,为了自己的地方利益,发出自己的怨恨,后悔,抱怨,还有些人没有大局观念,没有认同感,没有归属感,可以理解,可以想向,这都是人之长情,情理之中。
建议提问者不要提些有歧义,有分争,有挑逗的问题,好吗!
谢谢分享,不要喷。
(1)郧阳师范高等专科:
谢谢邀请,后悔肯定是后悔的,不过要知道一点:丹阳口后悔的话其他的城市也后悔,大家都知道抢学校不过在其他的城市未必就知道的这么多了,可以看一下他的历史还是很长的,而且中途搬过来搬过去的不只是一个城市,现在你看到的只是最近的看一下他的搬迁历史吧:现在位于北京路的汉江师范学院。
在汉江师范学院校史馆里,存放着一份珍贵的档案资料——一张毕业照,签发时间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签发学校为湖北郧阳府师范学堂。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配合清朝当时推行的新政,张之洞在湖北大力改革教育,通令各府州县废书院、儒学而设立学堂。于是,郧阳府师范学堂应运而生。此后,从简师、初师到八师、郧阳联中,再到郧阳师范、郧阳师专,学校几易其名,最后定格为今天的汉江师范学院。
回望汉江师范学院的过去,“迁”、“建”二字贯穿始终,在短短半个多世纪里,为了支持国家水利工程、三线建设、南水北调,汉江师范学院6次搬迁。
建丹江口大坝,学校开始迁建
1950年3月,湖北省教育部门决定整合郧阳地区教育资源,成立省立郧阳联合中学,设立师范部、师训部,师范教育支撑其半壁江山。
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1954年,湖北省教育部门决定把师范部和师训部从联合中学分出,单独成立郧阳师范学校。于是,学校经历了第一次迁建。当年夏天,郧阳师范的三百多名师生背起行囊、搬着教具,来到郧县(现郧阳区)老城的新校址重新创业。
1958年9月,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郧阳师范校园处于淹没区,按照政府统一规划,必须迁移到郧县城区地势较高的位置重新建校。尽管所有师生员工都万分舍不得这个温馨而美丽的校园,可为了国家的千秋大业,全校上下毫无怨言,欣然接受迁校决定。1959年春天,学校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迁建,同时也为后面四次迁建埋下了伏笔。
当时国家经济处于困难时期,政府没有划拨建设和搬迁专项经费,所有的迁建费用都靠学校自己筹措。掏不出钱购买建材,广大师生就自己动手拆掉原有建筑,再将砖瓦、木料、石块等材料重新利用。没有运输车辆,只能靠师生肩挑背扛。
水位上涨 学校迁至白浪
经过九年施工,丹江口水利枢纽的主体工程竣工,于1967年下闸蓄水。这时,库水已把郧阳师范老校址全部淹没,并且水位逐渐上涨,一米一米地向学校新校址逼近,最后“水漫金山”。郧阳师范被围困在一个空间狭窄的山包上,不但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而且正常的教学活动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因此,学校的第三次迁建势在必行。水不等人,郧阳师范人不得不放弃仅有4年的安宁生活,再次踏上奔波之路。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郧阳地委决定将郧阳师范学校迁到当时的十堰市白浪公社马路大队。
为了赶工程进度,学校安排十几位教工就地垒窑烧砖,昼夜不停地流水作业,既降低了成本,又解除了外出采购和长途运输的麻烦。
如今年逾古稀的退休老干部王立富回忆,自己当年二十出头,正是干活的年龄,学校交给他的任务就是采购、运输石灰。那时石灰紧缺,很难大批量购买,他就顺汉江而下,从离郧县城关30里外一个叫石灰窑的偏僻地方组织货源。然后,逆流而上运到码头,再用拖拉机运到十堰。如此倒腾下来要花十多个钟头,辛辛苦苦一天只能运一趟。事过几十年,他仍对当时的一切记忆犹新:“当年迁建中的艰苦程度,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因二汽建设 学校迁回郧县
1970年,国家正在十堰市大举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根据整体规划,其中一个专业厂——铸造二厂需要建在郧阳师范校园所在地,郧阳师范人都明白“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国也没有校”,大家都表示以国家利益为重,服从上级决定。
新校址选在郧县城关东郊一个名叫香炉崖的地方。为了兼顾基建和办学两个同等重要的任务,学校一方面组织了一批精兵强将集中力量搞基建,争取早日建成新校园,让师生入住;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在新校址周边借房子先把几百号学生安顿下来,安排部分人员负责教学和后勤保障。
为了赶基建进度,所有老师都取消了星期天和节假日。1971年寒假,学校宣布全体老师不能回家,因为农历腊月二十六左右将要运来一批建筑材料,需要大家一起搬运。任务很重,大家一直干到腊月三十下午两点,才吃上学校准备的团年饭。学生们也参加了大量的基建劳动,白天要上课,每天晚饭后还要和老师们一起到新校址工地干活,往往一直干到10点多钟才回宿舍休息。这种边建边搬的状况一直持续了八九年,在升格为大专后的1978年,英语系还在200公里外的竹山师范办学。
为办学 学校迁至丹江口
学校升格为大专后,办学规模随之扩大,可是香炉崖的各项条件已远远不能适应一所高等院校的要求。不仅现有的校舍远远不够用,而且整个校区地处滑波、胀土地带,地面和房屋开始出现下陷、裂缝现象,并且吃水也非常困难,还要到几公里外的河里去拉水。为了维持办学,也为了今后的发展,学校必须选择新校址。
1979年6月,当时的湖北省革委会同意了郧阳师专的迁建要求,新校址确定在距丹江口市城区五公里的金岗山。
1980年1月,新校区基建工作开始全面铺开。第一批进入工地的教工砍掉一两米深的荆棘,用牛毛毡搭起一间简易工棚,20多人就挤在里面。自始至终参与了此次基建工作的欧孝忠老人回忆说,工棚天晴还可凑合,若是下雨天,雨水就从顶棚漏下来。每当这时,他们不顾衣服、被子被淋湿,首先想到的是用帆布篷把建筑材料包好,防止进水受潮。当初根本没有厨房,就在露天挖个土坑烧火做饭,所以雨天就得另想办法,有时候还得忍饥挨饿。
整个建设过程,时时处处展现出郧阳师专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为了节约资金,他们不但自己组织力量到汉江采挖沙石,还自己维修建筑工具和机械;甚至边干边学,从事一些附属工程的设计、监理。因此,有的人后来还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土建工程专家。
经过近4年的艰苦建设,新校区主体工程基本竣工,1983年暑假,各专业全部从郧县搬到了丹江口。
此后二十年,校党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学校的正规化、规范化建设上来,办学实力日益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批批青年才俊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
为发展 学校迁回十堰城区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学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郧阳师专所处地理位置的先天不足越来越明显。为了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2005年10月,郧阳师专不得不再一次提出迁建的请求。或许是对这所学校过去几十年所付出牺牲的一种补偿,或许是对这所学校寄予了特别的厚望,湖北省政府部门很快批准学校迁往十堰市城区。就这样,郧阳师专开始了历史上的第六次迁建工程。
经过长达8年的设计、施工,一座占地面积646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规划布局合理、建筑风格鲜明的大学校园在十堰市北京路拔地而起。2013年7月,新校区建设基本完成,学校主体和一万余名师生员工迁入十堰校区。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临近竣工的时候,这所“车轮上的学校”终于居有定所,再也不用四处迁徙了。
2015年9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申报为汉江师范学院,并接受考察;2016年3月22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同意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汉江师范学院。
为了支持国家水利工程、三线建设、南水北调,汉江师范学院在近60年的时间内6次迁建,几许奉献,几许牺牲,几许悲壮。
所以知道他的历史都知道他的不易,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一直都在贡献,做奉献
可惜是可惜的不过不能影响到他的伟大~更多的大家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三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