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尸骨?
我反问一句,人类每年吃掉几亿只猪,只牛,只羊,那些骨头呢?
光我们国家2018年就出栏了69382万头猪,2021年上半年出栏33742万头,中国人一年干掉7亿头猪,这猪和人的大小差不多,怎么没有大规模的猪骨头呢?
糖醋排骨,熬汤用的龙骨、筒子骨,变成卤菜的猪尾巴、猪肘子,自助餐厅里的酱骨头……人们吃这些东西留下的骨头并没有被收集起来,仅仅是吃完往垃圾桶一扔了事。
可这些垃圾去哪儿了呢?少量送去烧了,多数送去填埋了。现代每个城市外围都有个大型的垃圾填埋场,每天不断地往里面填埋包含各种骨骼在内的生活垃圾。
即便这样,每年7亿只猪也没让全中国的垃圾场变成猪骨、鸡骨、羊骨、牛骨、狗骨的尸山。对于地球而言,它身上的小虫子实在是太渺小了,轻易就能消化掉。
换成人是一样的道理,骨头总得有个去处。可想而知,古代那些一场死伤几千、几万、几十万的战争,虽然对人类而言死亡的数字触目惊心,但对于我们这个地球和人类所经历的时间而言,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骨头是很不好保存的东西,骨骼的主体组成部分是钙,且拥有孔隙结构,如果长时间放在微生物丰富的环境中,骨骼会迅速发生钙质流失,然后逐渐变散、变脆,最后化为一堆朽骨,继而无影无踪。
人活着还骨质疏松呢,死了一样会跟着水土流失。
人的骨骼并不比地球上的其它骨骼或物质特殊,它们就是碳酸钙。除了骨头,石头里也有大量的碳酸钙,比如石灰、大理石、方解石等等,溶洞就是石灰岩被水侵蚀而形成的,水和二氧化碳能将碳酸钙变成可溶的碳酸氢钙,然后跟着水流走。
一些微生物还能分解骨骼中的有机质和部分矿物,空留下疏松的钙质。所以,骨骼是无法在自然界中保持“钻石恒久远”的,很容易就会完蛋。
也许这个时间会视保存的环境而定,延长到几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之久,可一旦将其纳入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它们能留下的时间可就实在太短暂了,不是谁都能变成北京人头盖骨的。
所以你看,古代还有那么多埋在墓地里的人呢?可现在别说棺材了,现代连四代以上的老墓地都没留下来多少。
其实道理我们都明白,沧海桑田,大地变迁,被埋藏的人类遗体早已尘归尘土归土,回归自然的循环了。正规埋葬人的墓地都如此,何况那些战场上或被弃尸荒野,或被薄土乱葬于谷涧的战死者?
而且,这是一个有些残酷的话题——古代战场很少给人专门的收尸,所谓马革裹尸者都算是幸运的了。说直白点,古代大部分的战争尸体都会被弃尸荒野,这样,它们能保存下来的几率会更小。
叙利亚人为IS收尸,极为粗暴
古代缺乏良好的交通运输能力,工程能力也差了现代老远;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前,人们非常缺乏灵便的自动化工具。这些因素咋看没有什么,但它们其实非常影响古代人的收尸工作。
野外战场往往人迹罕至,远离城池,天然就存在交通问题。
想想看,古代人交通基本靠脚和少部分的畜力,他们根本无法像现代这样拖着十几卡车人过去收尸,更没力气搬运成千上万的遗体。
而且如果要给几万人收尸,相当于驱使着一帮民夫自备干粮长途跋涉做徭役,没有哪个地方官府会热衷于搞这种事。除非战场离城池较近,有爆发瘟疫的危险。
叙利亚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用铲车给打死的武装分子收尸
话说回来,在卫生条件不好的古代,给人收尸本就是项危险的工作,别指望人们对待那些尸体有多善良(哪怕自诩文明的现代也不善良)。
军队就更无所谓了,能打扫战场的,将尸体搜刮一空,能烧的就地烧了灰让老乡带回去,不能烧的薄土一埋了事。更有甚者,根本不搭理这些事儿,死就死吧,死哪儿不是死?只要不占着道路,往山沟沟里一扔了事,过个十天半月,豺狼虎豹自然将之解决掉了。
所以古代一些大型战场还会造成“生物灾难”。过多尸体的露天堆积,会导致老鼠、野狼等生物爆发式的繁殖,继而四处扩散,还会形成瘟疫并将瘟疫扩散……久而久之,迷信的古人认为这些地区“不正常”,避而远之,便会形成长久的无人区。
这些堆积的骨头留不下来多少,它们会被动物们啃得嘎嘣脆。就如大森林里死去的那些动物一样,你顶多找到一堆烂毛、一滩血和残余的肢体,它们全都被生态“消化”了。
其实就连现代战场也会头痛收尸问题,比如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前些时日爆发的战争,战争规模相对大国而言并不大,但双方已经捉襟见肘到拿挖掘机粗糙地处理战士尸体。俄罗斯的车臣战争打完了几年,还有尸体被成批遗落在野外。
随着历史的变迁,各种战争痕迹会越来越少,最终那些战场上遗留的人骨会成为微不足道的遗迹。
1234年南宋端平入洛,想从蒙古手中抢好处,他们占领了旧都东京,可昔日《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中记载的盛世汴梁城已经空空荡荡,残垣断壁中仅余下六百老军,千多家贫民。
宋军在城中找不到吃的,找不到住的地方,所见全是残垣断壁和墙角下的枯骨死体,他们不是让蒙古人和盗匪杀了,就是被掳走。剩下的活人也没心思收拾枯骨了。
后来这批宋军也遭遇了惨剧,随着端平入洛的失败,他们被蒙古人分割屠戮,衔尾追杀,几万人一路都在遗尸,等逃回去的时候仅剩300多了。
剩下的人呢?他们全死在了沿途,这里丢一点,那里丢一点,这个掉进黄河,那个死在深山,或葬身猛兽,或喂饱了豺狗,岁月再一冲刷,哪里还找得到?
放在杀戮的当代,人们也许并不陌生这些遍地都是的白骨,如曹丞相有诗云:“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今天在一些过去比较明确位置的古战场上,还是能找到不少人骨的。
比如山西高平的长平古战场遗迹,相传当年秦将白起在此坑杀了40多万赵军,所以长期以来高平野外时不时就能被雨水冲刷出人骨和兵器、箭头,以至于此地专门有个地址就叫“骷髅山”。
除了骷髅山,还有杀谷、头颅山、骷髅王庙等地名,足见此地死人之多,可谓尸骨盈野,已经成为历史现象了。
实际上,在古代长平古战场就已经很有名了,玄宗为潞王时曾驾临此地,看到到处都是森然白骨,骷髅壳滚得到处都是,觉得鬼气,便让人在头颅山边修了庙,又在白骨中找了副最巨大的,给做了个塑像,称其为“骷髅大王”,供奉在庙中。这一供,就供到了清代。
其实吧,许多做过工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有时候挖出人骨真不是稀罕事儿,而且基本都是不当回事儿。这些东西最后要么跟渣土一起铲了扔掉,要么挖来搞去就碎了看不见了。
所以说,不是留不下来,这真得看机缘条件。相信如今还是有不少未被发掘的古战场,也许在你家楼房地基下,就存在着一位被黄土地埋葬的,深闺梦里人。
那些说历史是编的说法,多为推测,作为参考就可以了。具体战争情况每个时代各不相同。总体上双方督战机制比较好的情况下,战争会较为惨烈,死亡率会比较高。反之,死亡率会比较低。这恐怕古代中国的正规军战斗力不如农民军,农民军战斗力不如游牧民族的军队,这个一般规律的原因。特别是在王朝统治的中后期,尤为明显。正规军要么是服兵役,要么是临时组织起来打仗,军队的督战机制作用不明显,很容易出现哗变的情况。农民军一般是逼上梁山,没有退路了,只能搏一把,尽管督战机制未必很好,但毕竟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战斗力往往仍然比正规军强。游牧民族多为较落后的贵族统治,士兵与将军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较明显和固定,客观上造成督战机制作用明显,军队战斗力更强。我认为这也是汉朝以前的农业民族对游牧民族作战有一定优势的原因,社会等级明显,军队的督战机制能够发挥较大作用。三国之后,古代中国随着土地兼并的极端化,大贵族大地主不参加战斗,小地主小贵族的数量急剧下降,一线作战的将军资源大量减少。新的王朝皇族势力又相对旧贵族比较弱,对大集团军的控制也弱化了,守边多为游牧民族的雇佣兵,农业民族的军队的战斗力就越来越弱了。这种情况直到近代工业化出现才改变。工业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标准化。表现在军队上,士兵之间的作战能力差别无限缩小,集中训练使得相互之间组织协调能力大为提高,远距离射杀成为主要作战方式,受冲击而溃败的机率大大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衡量军队强弱的要素有了极大的变化,督战的机制和作用都大大增强了。至于尸骨的问题,在大量非正常死亡的情况下,处理的方法会比较粗糙,腐败的周期会比较短。至于军队数量,古代作战往往是倾城倾国出战,数量比较多不奇怪,但是由于上面提到的督战机制如作用,以及武器的杀伤力等原因,死亡的数量未必会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