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八岁开始登台演出。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名人传感悟一句话?
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赞颂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
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
当我们对德与恶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
为什么把贝多芬称为乐圣?应该怎样评价他的音乐思想和创作成就?
恩格斯对贝多芬的评价很高,曾写到“这个最屈辱的仰仗外人鼻息的时期,正好是文学和哲学的光辉灿烂的发展时期,是以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的繁荣的时期。”
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末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
在第18篇笔记里,我着重于描述最近以来对贝多芬的一些明显带有个人色彩的印象。其实,说老实话,这对贝多芬来说,不算公平,并且也违反了我写作这份音乐笔记的三个原则。虽然个人的好恶不可避免,但是,起码的客观性还是应该坚持的。因此,在这篇笔记里,我将尽量客观地描述贝多芬。
当我们将贝多芬与莫扎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承认了贝多芬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抛开伟大与否不说(这实际上已有定论,不是我们所能左右和改变的),至少,他和莫扎特是等量齐观的。
如果说,巴赫是已有的事物和秩序的完善者,莫扎特是音乐史上惟一最明亮的耀眼瞬间,那么,贝多芬则是“力的化身”,是扼住那不曾向任何人或神低头的命运的咽喉的人。他用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生活和创作的准则,在身后留下了任何一个作曲家都从未创造出的最强有力的音乐。贝多芬曾经这样描述自己:“我不想介入你们的伦理体系,强力是杰出者的品行,那就是我。”
如果要总结贝多芬作品的特性,我觉得有五点是必须提到的,即:激情,力,个人的骄傲,存在于一切中的独立性,自由。
从本质上说,贝多芬是一个个人主义者。这里所说的“个人主义”,并非通常意义上我们所指的略带贬义的“个人主义”,而是指贝多芬始终致力于个人的自由、尊严和平等。我实在想不出更准确的词来加以形容,只好沿用“个人主义”这个词。或者,“个性解放主义者”比较准确一些。再或者,“尊重个体生命主义者”。好了,打住,这快变成文字游戏了。没有一位作曲家比贝多芬更献身于人类的奋斗。巴赫为上帝的荣耀而创作,莫扎特出于天才的横溢(当然也有生存的需求),而贝多芬则是为了将自己的意愿施加于世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会使我屈服”,这句话正是他的这一意志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