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2019年的高考是全国财经类院校走“滑铁卢”的年份。不管是河南、河北、山东,还是江西、广东,财经类院校的整体投档分数和位次都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这其中是有成绩不理想,从而对财经类院校报考采用谨慎的态度考虑的结果。同时也不可否认的是财经类院校从2018年开始已经有逐步下滑的趋势和苗头了:
第一、财经热在全国范围内的降温是主要原因。从2008年之后,由于国家4万亿投资的拉动,全国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都进入了一个躺着赚钱的高峰期。从而使得从2010年开始,财经类院校的录取分数和位次就进入了一个持续走高的区间,使得财经类院校分数逐年走高。而从2017年以后,特别是国家金融去杠杆这一个政策的实施,各个银行的裁员已经成为一个常态。这直接导致了财经类高校的就业情况日渐疲软,逐渐开始不符合人们心中的预期。这是财经类院校报考热度降温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各财经类高校的不理性扩张是另一原因。正因为2010年以来财经类院校过热,从而导致财经类院校普遍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逐步开始将自己改变为一个综合性院校。由于财经类院校的特殊性,他的专业应该是比较专业性和针对性的,但是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各院校盲目的增加了一些跟自己主要专业不相关的一些专业。将自己包装为一个综合性大学。这直接导致了一些高分的学生进入了一些诸如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等一些专业。也影响了这几年严重财经类院校的招生声誉和质量。
第三、国家政策影响开始显现是重要原因。随着国家“2025计划”的提出,以及“新工科”的有序推行和国家脱虚入实政策的显现。财经类院校作为游离余这个大政策之外的行业,这一系列政策的影响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了。虽然我们常说“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但归根到底财经类行业是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实体经济才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这一点在中美贸易战中已经充分得到体现。
第四、学生的择校观念的转变是推动因素。现在开始进入各类学校的都是00后的一代。00后一代更多的是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不去追求学校的名头有多大?更多的是追求自己在大学中能不能学到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更多的是考虑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财经类院校实事求是的讲,本科阶段真的学不到什么东西,也直接影响了财经类院校报考分数和位次。
总体而言,财经类院校遇冷从去年已经有所展现,今年只是一个集中的爆发而已。相信财经类院校的录取分数和位次会从一个高点逐年的回归到一个合理和理性的状态。
今年高考财经类高校录取分数普遍下降,是不是财经类院校热度在下降?
从今年各省公布的高校录取投档线来看,最让人意外的是财经类高校录取分数普遍跳水,特别是“两财一贸”同样也成为中等分数捡漏的高校。
今年财经类院校录取分数下降,不能代表财经类院校热度下降。财经类院校是文理兼收的专业,可能对理科生影响不大,对于就业机会,本来就不多文科生,财经类院校,文科就业机会最多,选择财经类院校读书,还是文科生的重要选择。
当然今年财经类院校,录取分数普遍跳水,让人视乎感觉,财经类院校热度下降,今年财经类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下降,是有很多外部原因造成的,我们不能依靠一年的数据,就能证明财经类院校热度降低。
网络媒体专家的数据分析,让考生对财经类院校持谨慎怀疑态度。每一年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网络媒体和专家都会指导考生如何填报志愿,由于近年来财经类院校热度居高不下,填报志愿专家给出来的录取分数数据,让部分高分考生谨慎,害怕自己被财经类院校录取,专业被调剂。
财经类院校,不是所以的专业都是财经类,考生根据专家给出来的数据分析,自己的分数有可能被调剂,如果被调剂,还不如选择普通高校就业机会比较多的专业。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考生由单纯追热门,转向理智。
财经类专业毕业生,收入水平没有达到预期,理科考生转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的计算机专业。由于华为事件,暴露了我们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有能力的企业开始把研发放到第一位,计算机类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理科生选择计算机类专业,未来可能比财经类专业更有发展机会。
虚拟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期,证券业,银行业也没有过去让人羡慕,工作压力增加,最重要的是财经类院校的大规模招生,人才需求量远远低于招生量,供过于求。
财经类就业像复合型发展,单纯的财经类毕业生,在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大数据计算方面,同样的条件,和从理科转型过来的财经类研究生有差距,也许财经类专业面临转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