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的结业论文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不断建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提高竞争实力,提升经济效益,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份,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对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类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新政的程序是否贯彻,完善的标准是否遵守资源的借助、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
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要求与阻碍,给内部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底泥,但同时也给内部审计降低了风险。从我国的审计现实来看,我国公司企业非常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公司法人结构不完善或则失效的现象,其带来的许多不确定性诱因使审计风险空前加强。首先,经营者缺少有效管理,为中级管理人员欺诈,舞弊提供了机会。其次,所有者缺失,一方面造成公司总监层操纵收益,对外提供虚假信息;另一方面造成公司内部控制弱化,甚至出现公司高层人员勾结作假,进而使会计作假的技术浓度越来越高,使审计人员防不胜防。再度,委托人缺席,使被审计人和委托人成为同一人,这些现象减少了审计的独立性。在国际,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大公司爆发了一系列假帐风波。近些年来,我国发生的“中农信风波”、“广国投风波”至今人们记忆犹新。前不久的“铁本风波”、“***金融盗窃案”、“德隆案”,以及北方期货的被托管,等等,为何假帐屡见不鲜,我们不得不说内部审计风险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审计风险已成为企业内部审计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同时也都宣示这样一个事实:防范和化解风险任何时期都不能放松,内部审计应该将防范风险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现象也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一些相应的法律文件陆续颁布。所以,怎么加强审计风险意识,有效控制和规避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已被提及了议事日程,强化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就成为必要。要对审计风险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内部审计风险及其形成的诱因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当反映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或项目及事项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则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或则经营管理存在重大舞弊时,内部审计人员经过审计难以发觉或失职,且发表不正确或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明晰这一概念必须清楚,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是审计风险形成的主体,审计风险的本质表现为无意地发表错误审计推论的可能性。
(一)审计风险形成缘由的理论综述
1、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影响稽核工作的权威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政府的带动下,我国外部审计逐渐发展上去。但它的行政性太强,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的各类利益密切相关,致使稽核机构及其人员独立性不强,不能自主地举办工作,做出的审计处理决定也得不到执行。企业内部审计一方面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对本单位进行监督检测;另一方面又要受本单位行政领导,薪资福利由本单位解决。业务工作的“外向型”与行政待遇的“内靠型”,使稽核人员很难步入角色,久而久之,内部审计便丧失了权威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
2、内部审计所处的外部审计环境不佳
具体表现为:
(1)法治不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革的深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而目前我国外部审计的根据仅有一部1995年7月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缺少统一的内部审计准则,出现显著的滞后现象。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内部审计事项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常常会降低审计难度,使审计人员对事实真相无法作出确切判别。因为内部审计事项通常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联系较为密切,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一些敏感事项涉及人事关系复杂,舞弊手段隐蔽,稽核人员取证难度较大,因而面临审计风险。
3、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内部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及时发觉和控制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各类差错和舞弊行为。反之,会降低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致使审计人员无法发觉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差错和舞弊行为,因而产生审计风险。
4、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不够注重
我国不少单位筹建内部审计机构是慑于法律规定或行政命令,而非出于自身经营管理的须要,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有些单位领导不明白内部审计的真正意义内部审计论文,觉得内部审计可有可无,没有将审计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真正肩负起管理、监控的双重责任,这种就会使内部审计风险加强。
5、内审人员业务素养良莠不齐
现代内部审计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专业活动,除了要求稽核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定量剖析、内部控制的检测和评价、电子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应有的职业道德素养。目前我国外部审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综合素养较低,辨识风险、判断正误的能力较差;审计能力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无法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有些人职业道德欠佳,不能经受各方面的诱惑;有的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没有才能达到一定的要求;稽核人员普遍缺少计算机审计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须要;所有那些将给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信誉带来负面影响,因而造成审计风险的出现。
6、内部审计方式存在恶果
目前内部审计采用的审计方式是制度基础审计,这些审计方式的弊病日益突出,已不能适应现今复杂的经营环境。由于它过于依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本身就隐含着巨大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缘由的深层次剖析
1、内审机构举办审计责任的风险的主要来源
对本部门、本单位的责任者及职工较为熟悉,发觉问题不好考量,情况调查不够深入;对本部门、本单位往年情况比较了解,容易形成麻痹思想而简化了相关程序,或产生思维定式,对企业已发生的变化没有造成足够的注重;本部门、本单位对固有的审计步骤和技巧已非常了解,提早做好了应对“准备”,使调查取证降低了难度等以及其他一些不可控制的风险。对于不可控制的审计风险,可通过预测、评估、转移和回避等多种途径来加以减轻或抑制。对于可以控制的风险,应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严格执行审计规范。
2、造成内部审计风险失控的根本缘由
在于独立审计关系的异化以及现行审计制度的缺陷——在所有者发生分化的情况下,现有股东、控股股东可能侵吞潜在股东的利益,并通过操纵审计意见实现侵吞目的;而现行审计委托制度却依然规定由所有者(实际上是现有、控股股东)行使审计委托权;这是为现有控股股东操纵意见提供了条件;独立审计关系的异化为不独立的审计关系,而审计委托制度未做出针对性调整,使得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丧失制度保证而无法客观发表审计意见。在“银广厦”,“麦科特”等系列案件中在一定程度上就彰显了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失控的现象。而主要诱因本人觉得就是审计的独立性不强,因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审计风险是由审计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假如审计人获取不充分不真实的审计信息而作出了不正确的审计推论,审计风险便形成了。理论上,审计师的介入可牵制管理者的不当得利机会,最终使委托代理关系持续并奔向良性方向发展。并且,这些理论上的良好心愿经常被实际的欺诈风波所击碎。审计报告的可靠性是构建在审计人员有公平、诚信的执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假定基础上的,假如该假定不创立,审计人员屡有渎职,甚至与公司合谋一气,联手作假,这么,审计报告尚且不能有效防范信息不对称,还将进一步增加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使投资者完全丧失资本市场的信心,甚至造成国家经济衰退。在国外外资本市场上出现的每一桩作假风波,无不伴随着审计者借助审计信息不对称所采取的有利于自己谋利的行动,无不阐明着个别审计师职业道德的沦丧与诚信缺位。恶性作假风波的频繁出现,也促使审计行业的社会公信力遭到击溃,就是说,审计信息不对称引起了审计风险,从而引起了审计人员的诚信危机,还造成了整个审计行业的诚信危机。可见,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多么重要。
三、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进二六年来,世界经济发生了急遽的变化,科学技术飞越发展,市场竞争全球化,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活动经营风险日渐激化。为此,构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机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中得一项急迫任务。我国外审准则中也充分考虑了“风险评估”作为稽核中得一个核心概念。
(一)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举措
对于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举措,我们除了要对具体审计项目施行风险管理,更要对内部审计的各类环境诱因进行综合风险管理,产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力求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1、建立和强化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由于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生命,是其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构建在企业最高管理层领导下的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建立公司整治结构,规避内部审计风险的前提条件。目前有的企业的稽核机构独立性相当差,甚至是财务人员担任审计人员,有的形同虚设。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更谈不上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和组织保障。
2、加强内部审计商会工作,为防范稽核风险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环境
非常是在规范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操作、规范审计档案上更须要得到行业指导。内部审计商会为商会成员传播内部审计信息和知识,旨在于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养,研究内部审计工作的模式,不断开创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局面,为防范内部审计风险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环境。
3、树立为企业服务意识,以取得内部各职能部门的支持
内部审计要摆正自身位置,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为企业管理服务,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职业形象,提升企业领导和各职能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的认识。通过交流和沟通,积极向企业领导者宣传企业与国家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通过交流和沟通,使企业领导者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是自己的参谋和助手,因而取得企业领导的理解与信任,取得各职能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合作。
4、开展企业内部交互审计内部审计论文,提高各级企业组织自我约束和监督的意识
在小型企业集团中,所属的控股子公司以及设置的分公司或分支部门诸多,为适应这些企业组织结构中的内部经营关系、财务关系和审计监督关系,须要构建多级内部审计制度,并产生交互审计机制。在这些机制下,各级企业组织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在上级组织指导下举办审计业务,同一级别的企业组织定期在上级组织统一领导下,对内部审计业务质量进行交互审计,总结审计经验,揭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计工作评选,以促进审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企业集团中产生自审、互审、抽审的交互审计机制,有利于调动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各级企业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意识,增加内部审计风险。
5、加强对稽核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
强化对稽核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使其认识到风险风波的重要性和不良影响,仍然保持慎重的工作心态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客观公平地发表审计意见。强化对稽核人员的后续教育,在重点增强审计技能的同时,努力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储备,缔造一批有高度责任心、既精通财务审计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审计队伍。强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考评,努力提升审计质量。
6、改进内部审计的方式,采取风险基础审计方式
风险基础审计是将审计风险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剖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剖析性复核的方式
除了对顾客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形成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剖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上去。风险基础审计根据下述基本模式进行审计决策,即:
详尽检测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测风险)
稽核人员首先研究确定审计风险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后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剖析性检测风险,最后按照各类风险水平参数估算详尽检测风险水平。按照确定的详尽检测风险水平及其他有关数据,运用统计抽样方式,即可确定详尽检测须要抽检的经济业务或记录的数目。近几年来,风险基础审计在世界各国已广泛使用,其缘由就在于它从审计打算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进而减少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增加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也应早日实现向这些审计模式的过渡,以提升审计疗效和质量。
7、加快有关审计法规制度建设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内部审计都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国际内部审计师商会也制订有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等。国家应抓紧制订、颁布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增加审计风险。在中国经济迈向世界的同时,内部审计还要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尽早地同国际惯例接轨,以筹谋长足的发展。
8、建立健全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首先,稽核机构应构建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尤其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可依照本单位实际情况筹建二级或五级复核制),降低或去除人为审计偏差,及时发觉和解决审计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以保证审计计划的顺利进行,增加审计风险。其次,要构建一套审计质量指标体系,以强化对稽核人员工作质量的考评,进而降低人为风险。
9、理顺稽核管理体制
稽核作为单位内设机构,其独立性是相对的。当前,要充分发挥稽核的经济民警作用,必须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变革,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及内部整治结构,推动国有企业法人与国家之间委托—受托关系的建设,着力实现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在规范法律、税收、货币、财政等经济运行调节手段的基础上,培植和发展国家、社会、企业内部、行业管理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理顺内部审计所依存的外部环境,提升国有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作用的重要性认识。
(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举措
目前,在审计机构内部其实已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这对于强化审计执法,提升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不可忽略,在当前审计工作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依然要把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置于第一位。所以,本人又提出以下控制审计风险的主要对策:
1、面对审计风险应采取剖析性对策
一是要对审计风险进行预测、控制和剖析。预测审计风险,搜集和整理审计风险资料,拟定控制审计风险方案,评估审计风险,剖析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控制举措,如配备合格的审计人员确定有效的审计范围,施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完善和健全各级岗位责任制等等。
二是有意回避,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非常薄弱,账证记录不全,会计核算存在过多的不确定诱因,审计环境不具备举办审计作业基本条件,审计风险非常大,且审计自身又未能有效控制时,对该单位不审或拒绝发表意见;也可以待其完整建账后,再举办审计工作。
三是自我保障,对审计推论的抒发持非常慎重的心态,详尽、清楚地说明实际审计的范围和事项,并只对此负责;防止使用绝对化的叙述。如对抽审的一些事项,有限定地发表意见,不作无限定的全面评价。
四是转移风险,分清风险形成的缘由,如涉及其他部门或人,与有关部门联系,通报情况,对其做出的被审计处理和评价根据的某种决策、规定,要求其承当一部份责任,因而把风险责任转移给有关部门和个人来承当。
五是承受风险,提升审计机关权威性和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有效地抗拒来自审计工作外部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降低行政和社会关系的干预,为审计人员撑腰,控制风险诱发的诱因,保证审计的独立性,提升审计人员的风险承受力,保证顺利完成各项审计任务。
2、控制审计风险应采取主动性对策
防范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人是决定诱因。为此,必须不断提升审计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在目前人员少、任务重的条件下,要要求每位审计党员都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有事业心和使命感,要排除一切外界干扰,要清廉自律、团结协作、服从大局,工作精益求精,吃苦耐劳;要重视案例剖析和理论研究,时常举办典型案例剖析会,不断总结增强;要不断学习和把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方式,如审计抽样技术、内控测试技术、工作底稿编制和审计报告撰写技术等;在审计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准则,使审计行为符合准则的要求;在审计机关内部构建质量标准体系,在现有考评标准的基础上,对审计质量工作全面进行量化和细化,拟定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审计质量认定标准;建立岗位责任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如筹建发觉案件线索奖、审计项目优秀奖和精品奖等,对于有过失行为,应追究其责任。
3、规避审计风险应采取技术性对策
审计业务有其技术方法。这儿重点是指项目管理、审计报告反馈意见、审计文书等能处理得当,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审计项目管理,应包括项目计划的编制、项目施行过程重点、难点、信息的控制。一个审计项目的确定关系到这个审计事项的成功与否,影响到审计的威信。选择审计项目,要注意实质性的问题,即对影响国计民生的、社会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单位和项目,要作为审计的重点,应挨个入手,立足查深查透。要构建项目主审负责制,明晰主审人员的权力和义务;对于每位项目的审计应在查深查透上下工夫,事实查深,问题查透,定性确切,责任落实;对于项目的每位问题,应做到“是哪些、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对于查违规违纪案件,一发觉线索就报告,一查到底,绝不手软;对于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要紧抓问题的实质,反映宏观问题,促使规范管理,以彰显审计的服务职能。注重对审计项目的反馈意见。审计报告是项目管理的重点,经过反馈处理的审计报告才具有审计意见、决定的根据作用。审计报告征询意见,不是方式,而是审计与被审计由对立的争辩达到相对统一的沟通,是达到客观公平的途径。书面反馈是规范的方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按照须要采取和被审计单位对话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局势的背景、动机、环境诱因,进一步阐述审计观点,更深入、更充分地交换意见,使矛盾冲突得到化解。审计文书是审计行为的载体。非常是审计意见、审计决定集中彰显了审计结果。有道是“口说无凭、有字为据”。审计文书是证据,文字必须认真推敲,言辞达意,力求无懈可击。
4、重新定义企业内部审计的本质和目的
笔者觉得,就其本质来看,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组成部份。其目标是为了提升企业价值,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帮助企业实现整体发展目标。企业内部审计的重新定义,将有助于重新认证企业稽核活动的性质,实现其工作中心的转移。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活动应该才能科学评级并有助于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整治体系。
5、强化稽核风险控制工作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
企业稽核除了要擅于发觉企业营运中存在的问题,更要提出改进建议。为企业领导提供决策根据。要通过与其他部门共同协作,充分发挥企业稽核的作用。稽核组织应当加强服务意识,对稽核项目质量的整体有效性进行检测和评价。通过加强质量意识保证稽核活动才能遵循相应的规范和程序。
6、对于风险的处置
本人觉得:对损失大、概率大的灾难性的风险要防止;对损失小、概率大的风险,可采取举措来增加风险量;对损失大、概率小的风险,可通过保险或协议条款将责任转移;对损失小、概率小的风险,可采取积极手段来控制。企业应该将审计关口前移,积极实行风险管理审计,辅助风险决策,促使风险管理,在防范风险中发挥中坚作用。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风险:值得关注的话题》,中国审计报,2003年4月29日
[2]《审计风险分类及互相关系研究》,审计文摘,2002年第6期,12—14[3]刘惠萍,论企业审计风险的动因及防范,财会峰会,2003年第11期[4]于云海,从管理层舞弊谈制度基础审计的改进,中国审计,2005年第03期,58—59[5]徐旭,探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中国经济晨报,2003年第02期[6]叶鹏飞,王奇飞,内部审计的沃土,财务与会计,2004年第10期,58
[7]JamesA。Hall,《,and》,South—,2000,128
[8]程新生,张宜,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总第1期,70—74
[9]周涤,工业企业审计风险动因剖析,财会通信,2005年第2期,56—57
[10]赵琳,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审计监督机制探究,财务与会计旬刊,2005年第2期,60—63
[11]刘一飞,论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山东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2]孙晓红,探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中国经济晨报,2003年9月11日
[13]包汉良,非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中国财经报,2004年9月23日
[14]田丽云,尹钩惠,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成因及其运作阐述,现代财经,2004年第8期第24卷(总第175期),24
[15]曹文火,新世纪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中国审计报,2004年1月29日
【内部审计的结业论文】相关文章:
1.央企内部审计创新思索的审计结业论文
2.院校内部审计的结业论文
3.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结业论文
4.企业内部审计结业论文
5.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之内部控制审计
6.新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7.强化高职高校财务内部审计的思索结业论文
8.刍议怎样建立高效的内部审计机构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