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录取工作渐次落幕“师范热”有切身感受(图)

考研2022-04-08 20:58:05佚名

随着高招录取工作渐次落幕,“师范热”这个现象逐渐浮出水面。

在天津、云南等一些省份,部属师范院校的专业组投档线飙升,华中师范大学录取线仅比北大、清华低13分,东北师范大学录取线甚至超过了浙江大学,非部属师范院校也水涨船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卢晓中告诉记者,他对“师范热”有切身感受。华南师大新校区坐落在广东汕尾,今年9月才投入使用。“此前招生时我们担心地方相对偏僻,会不会吸引不到优秀学子。今年录取情况一出,分数线继续稳定升高,大家都放心了,师范类招生情况真的很好。”

一方面是师范类招生录取的持续走俏,另一方面,今年2月,北京、深圳等地中小学校公布教师录取名单,不少北大、清华学子赫然在列。种种现象是否说明,从事教师行业正成为广大学子的从业优选?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向东告诉记者,今年的“师范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来自“优师计划”的第一把火。从2021年起,教育部每年在全国普通本科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万名左右的优秀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和地方师范院校承担招生及培养任务,采取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的方式,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定向培养优秀教师。

“‘优师计划’采取‘招生+培养’的方式杭州师范大学招生网2022录取分数线,集中师范院校最优质的师资力量向这部分生源倾斜,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胡向东告诉记者。

“师范热”是“优师计划”带来的“虚火”吗?“师范热”能否持续下去,让更多优秀学子放心投身教育事业?记者采访了师生代表。

师范“热”还是“师范温”

浙江师范大学大二学生潘炜浩告诉记者,他选择师范的原因是受到初中老师的影响。“老师耐心细致,他就像我们学生的主心骨一样,有他在我们就很安心,多大困难都能迈过去。他让我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潘炜浩说,“同时,高考分数居中的情况下,报考师范是比较稳妥的选择。”

福建师范大学大二学生舒洁表示,报考师范是“家庭会议的结果”。“从就业方面来说,教师职业稳定,前景好。读了这个专业之后,我越来越觉得当初的选择很明智。”舒洁说,她学习的是数学专业,数学的师范教育除了学习“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高等代数”等数学类的基础课程杭州师范大学招生网2022录取分数线,还要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课程,这让她觉得自己是“复合型人才”。“能文能武,能解难题能上讲台”,她觉得,这是师范类学生的显著优势。

胡向东认为,“师范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他认为,目前的热度还远远不够,“也许目前只能叫‘师范温’”。他还记得,数十年前,师范专业还和“农地矿油”等所谓冷门专业放在一起,不少地方师范院校需要降分录取。乃至今天,一些地方师范院校的乡村教育专业还时有“掉档”现象。江苏省小学特级教师张兴华也记得,自己刚刚参加工作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乡亲们介绍他时,会简称“就是那个‘小教儿’!”“这是方言中对小学教师的一种贬称。”张兴华说。当时,还有“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的传统观念。

卢晓中认为,今天,师范专业的面貌焕然一新,与党和国家对于教育、对于教师的重视分不开。“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同年,教育部、发改委等五部门出台《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这些对于在全社会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不断提升,对教师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胡向东总结:“近年师范类专业较之前报考热度有所增加,原因很明显,一是就业保障度高。教师的需求量相对稳定,基本不受就业形势的影响;二是教师待遇有保障,且有所增长,要求不低于公务员平均水平,这给报考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预期;三是未来对教师需求量还处于稳定的增长期,特别是在有就业吸引力的大城市,人口虹吸力强,学位需求大(如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四是过去教育发展有欠账,目前城镇学校大班额要改成小班,都需要更多的教师”。他预计,未来教师职业需求量还将持续增多。

优秀人才当老师是“内卷”吗

今天,当师范专业录取线升高,当优秀毕业生走进中小学的时候,另一种声音出现了,有评论认为,“博士、硕士教小学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和内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种观念是不对的。“教师这个职业确实需要同辈人当中最优秀的人才,和普通职业相比,教师不仅需要智力水平,还需要更多的耐心、信心和职业责任感。”储朝晖说。

他还记得40年前,刚走入师范院校的时候,给自己写下的几句“自勉”。“‘教育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生命,把教育办得更好是我的人生目标’。这40年我基本上遵循这几句‘自勉’,我希望有更多学生进入师范院校的时候能这样给自己定位。”储朝晖说。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认为,不要动辄用“内卷”来框定青年人的职业选择,而是要鼓励年轻人志存高远:“要从远景目标上考虑。目前,全社会都在尊师重教,优秀的人才当教师正逢其时。此前我看到一个新闻,深圳一位大学的科研老师认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去中学当教师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中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刻,基础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些高精尖‘卡脖子’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就是基础没有打牢。优秀的人才选择基础教育,无论是对行业发展,还是满足自己‘育英才的成就感’都是很必要的。”

胡向东告诉记者,教师职业的走俏,让不少综合性大学毕业生“拿两证”成了“标配”,这两证是学位证和教师资格证。记者注意到,正是看到了教师职业的需求量和热度,南京大学等综合性大学把“教育学院”更名为“教师教育学院”,着力培养“教育双学位”本科生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

尽管教师职业升温,但是胡向东也提醒,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从事教育行业。“比如,表达能力不太好的学生就不太适合当教师。教师需要时刻保持昂扬的状态和精神风貌,需要对学科的兴趣,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因此,在教师职业升温的时候,我们也希望教师资格的认定程序更严格,和现实需求相匹配。”

如何让师范的热度持续下去

师范教育的热度如何长久地保持下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洪成文认为,“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未来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会有热门冷门之分,而教师的需求则是恒定的,对于一部分学生家长来说,它可能一直‘恒温’。”

然而,无论如何,师范教育这把星星之火已经点燃了。专家们认为,这把火要烧出燎原之势还需要后续政策的不断发力。

顾明远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着力,“首先是进一步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其次是进一步扩大教育均衡,让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提高;再次是进一步提升教师待遇,让教师的幸福感大大增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幸福感提升后,也会让师范教育的热度进一步提升。”

卢晓中同样认为,师范教育的热度维系在“教师”身上。“好政策要用好。近年来从中央、教育部到地方,都出台了不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政策,要使这些政策得到切实实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用,达成政策目标,建立政策实施的督导评价机制必不可少。”卢晓中说,“同时,还要完善教师的相关政策体系。比如,建立健全教师荣誉制度体系,过去在教师荣誉方面是有制度、无体系,且由于‘政出多门’而致使各种荣誉制度过于分散,远未形成教师的国家荣誉制度体系。这种‘政出多门’状况也是导致教师荣誉过度与荣誉缺失并存现象的重要原因。而建立健全教师荣誉制度体系要着力促使各级各类荣誉内在的一致性和外在的相互衔接,从而克服荣誉设置和授予中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提升荣誉授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增强教师荣誉制度的社会公信力。”

胡向东认为,在师范生计划培养方面要进一步研究,免费师范生和“优师计划”学生都可以享受“两免一补”,同时免试获得教师资格证,还能在职攻读教育学硕士。“但是还应该注意到,在一些地方师范院校,今天还存在‘掉档’现象,如果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也能有教师资格证免试发放政策,也能有后续深造的政策,相信师范专业会越来越热。”胡向东说,“应该相信我们广大师范院校的培养水平,我们四年的培养课程十分系统全面,和普通的综合性大学培养计划完全不同,因此,我认为教师资格证认证方面可以向地方师范院校倾斜。”

(本报记者 姚晓丹)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