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个人看法,还是偏同于木易观察友的观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古代三大哲学体系萌于殷周,成形春秋,又终历朝历代臻于固定的思想体系,其中儒家思想为中古时期的正宗哲学。核心以仁和礼为中心,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始终受主流意识的影响,屈原是我国古代爱国诗人,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面对楚国受奏国欺负,软禁国君,割让疆域的倔辱,并不受仁礼的束缚,力劝继位国君,操练兵马,激励将士,革新政治,变法图强,为国家报仇雪耻。这一主张被保守势为排挤打压,遭了个贬职放逐的结果。终因痛疾国势危殆,政治主张无法实现,自投汨罗江以死明志,誓死抗争。我国从古至今,朝代更选,沧桑变故,最终成为讫立于世界之林的强盛国家,没有像屈原等众多爱国志士的精神激励,何谈盛兴,富裕,统一,强大的民族和国家!
读先秦故事得出个结论,可能古代贤人最不珍惜的就是命。
尾声与女子相约,女子不来,尾声活活抱着柱子被淹死。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别人说这薇也是周薇了,两人就活活饿死。
介子推不愿作晋重耳的官,宁被烧死在绵山。后人以寒食节纪念他。
屈平仲不愿与世同醉,自沉汨罗。后人以端午节纪念他。
我觉得这些故事的伟大之处就是放在任何世代给任何人看见,都只能竖大拇指,说真爷们。要问我有什么看法?壮哉,屈夫子。悲哉,屈夫子。
以前作的一首诗回答了一个差不多的问题,忝列于下。
赋得同病相怜项籍屈平杂言。
吾不知乌江阔,吾不知汨罗深。
吾不知三户之国何得大夫与将军。
吾尝恨虞姬与渔父,不留青简有别音。
君不见座中娥眉诚堪妒,帐外楚歌讵可闻?
未必包羞不丈夫,想应顺势属凡人。
盛也矣,汨罗之汶汶,
世浊勿怨国无人,自有中华代代狂歌吊醒魂。
壮也矣,乌江之沉沉,
百战功垂笑傲死,曾埋大运葬强秦。
提到同病相怜就想到今年下半年中美文体两开花,不对,就想到了贾长沙的吊屈原赋了,然而贾谊已经写尽了他们是如何同病相怜的。我试写下项羽和屈原吧,他们一个自刎乌江,一个自沉汨罗,相同的病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细细想来他们都可以不死的,包羞忍耻过乌江,或者随波逐流(顺势)作外臣,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屈原死则说“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渔父的问话简直是逼死屈原的最后一根稻草。项籍死则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若虞姬不死,霸王的死志又怎会那么强烈。然而正是这一文一武一前一后的不为瓦全之病,或许可以让我们明白三户之国(楚虽三户能亡秦)必能亡秦的因由,看在他们那傻了吧唧的王的面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