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信任和尊重的大臣,他向太宗提出很多治国理政的策略,是一位敢于直言的大臣。他帮助李世民成就了唐代著名的贞观之治,辅佐李世民成为秉彪青史的千古一帝。
他的用人之道在《全唐书》中有记载。有一次,太宗向魏征寻问用人之道。魏征说:用人可分四种。其一:有德有才者,是圣人。我们现在所说的,德才兼备的人,这类人非常难得。第二类:有德无才者,是君子。第三类:有无德者,是小人。这两类人,宁可用君子,不可用小人。第四类:无德无才是愚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谈到同样的问题。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
他们的共同观点,都是没有德才兼备的人,就用有德的人,他们多少能做点好事。与其用小人,还不如用愚人,小人恃才只能做坏事,祸国殃民。
古人的用人之道,为国为民着想。毛主席也多次谈论选拔干部,要做到德才兼备。
值得为政者借鉴。
毛主席是圣人,伟大,光荣,英明,人民永远怀念您!
老子与孔子都提倡以德养性,德才兼备,永远不落后,有无道理?
老子的道德,和孔子的道德,二个道德的意义和性质,完全不同,前者的道德是讲尊重自然,无为而治,后者的道德,则是给社会和秩序制定法则和审美标准,前者至善的,后者是有为扭曲的!
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古人都提倡“德”?而“德”还都摆在才前面。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以至于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是不是这么多年书都白读了?怎么一点儿长进都没有?可以说从小时候算起,除了尿炕的毛病改了,其他的该啥样还啥样。说个笑话,我想我这也算”至死不变,强矫哉”,反正打死都改不掉的臭毛病倒是一堆。
这里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个人读书如果不能应用到自身,书读了,没有任何体会,自身也没有任何改变,那这个书算是白读了。过去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现代人不太重视这个,就算谈起道德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触及实质性问题。
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道德也是能力的一种,而且是一种有决定性的能力,德的意思我就不详细解释了。简单来说就是遵从自己的良知,选择做正确的事。而一个有良知的人表现出来的特质就是诚实,正直,善良等等。我特别说明一下,并不是说诚实,正直等等表现就是有道德。有的有这样的表现只是做给你看。一个真正有德的人首先是不虚伪,不自欺欺人。
一个人德行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的眼界和器识,用现在话说,看一个人是不是那块材料,除了聪明与否,能干多大事儿和他的德行有直接关系。这就好比《天龙八部》里扫地僧的论述,佛法修为高的,才能修炼更多的绝技,修养不到,强行修习就会走火入魔。书读的到不到,弄没弄懂,懂了多少,到什么程度都和一个人的德行有关。还有一点,德并不是教条,也不是约束,而是一种自觉行为,说白了,你觉悟了才有德,装作一副道德高深的样子,那是虚伪,这个要注意。
所以一个人的学问修养高低并不是说他读了多少书,懂得多少东西,而是看他是否真的身体力行改掉自身的毛病,如果每天进步一点,毛病改掉一点,就明白一点儿,学问就增长一点儿。如果不重视德的培养,才就如无根之木,最终会枯死。德喻水,才喻火,德在上而水润下,才在下而火炎上,水火既济,阴阳合德方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