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题!这里是曹雪芹的一处重要隐笔,暗示了贾宝玉与秦可卿之间的一段隐藏关系。
明清时期,年轻男女之间,必须严格遵守男女大防,不得随意接触。即使今时今日,女儿家也不会随便让人进入自己闺房。
但红楼梦作者却偏偏让秦可卿带贾宝玉到自己房间午睡,在那个年代,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不知廉耻。
作者为何要故意这么写?
因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贾宝玉和秦可卿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而书中不少情节,也印证了这一判断。
秦可卿剧照
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贾宝玉闻听噩耗,当场便喷了一口鲜血。
(贾宝玉)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得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觉得“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
从贾宝玉听到秦可卿去世的反应来看,贾宝玉与秦可卿之间,实是令人疑惑,叔叔辈听到侄儿媳妇死讯,何至于口喷鲜血这么严重,何况这侄儿媳妇还是宁国府那边的。此为其一。
贾宝玉剧照
其二,脂砚斋在脂批中,多称呼黛玉为“颦卿”,将宝钗唤作“宝卿”,其余女子也多以“卿”称之。
唯有将秦可卿,称呼为极亲热的“可儿”,这也证明贾宝玉与秦可卿之间的关系,绝不似表面看来那么简单。
其三,在“午睡”情节里,贾宝玉进入秦可卿房间后,其表现也极为奇特。
说着,大家来至秦氏房中。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宝玉便觉得眼饧髀软,连说:“好香!”
贾宝玉在这里的表现,如果非要用一个词形容,那只能是“意乱情迷”最贴切,
那宝玉才合上眼,便恍恍惚惚地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
接着贾宝玉睡着了,开始红楼书中最重要的“梦游太虚幻境”,而他睡着的时候,梦中梦到的还是秦可卿。
秦可卿剧照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贾宝玉对秦可卿的态度都不太寻常。
那秦可卿对贾宝玉,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原文对此有过详细描述。
有一嬷嬷说道:“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媳妇房里睡觉的礼?”秦氏笑道:“嗳哟,不怕他恼,他能多大了,就忌讳这些么?上月你没有看见我那个兄弟来了,虽然和宝叔同年,两个人若站在一处,只怕那一个还高些呢。”
从文中可见,秦可卿只当贾宝玉是个孩子,而此时的贾宝玉,确实也只是个孩子,因为这时他只有9岁。
儿时贾宝玉与林黛玉剧照
秦可卿死时,贾蓉20岁,贾蓉又大贾宝玉9岁,所以去世时贾宝玉大约11岁。而秦可卿从生病到去世,中间经历了约2年时间,所以文中贾宝玉入秦可卿房间午睡的年龄,只有9岁左右。
秦可卿只当贾宝玉是个孩子,但贾宝玉对秦可卿态度,却是不同寻常。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平和”的秦可卿,正是贾宝玉的初恋,或者说暗恋对象。
这一点在后文也得到了印证。
贾宝玉在游完太虚幻境后,并没马上返回,而是与秦可卿在梦中云雨了一番。
那宝玉恍恍惚惚,依警幻所嘱之言,未免有儿女之事,难以尽述。至次日,便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
从辈份上讲,贾宝玉是秦可卿的叔叔辈,二人年龄又相差甚大,毫无疑问,贾宝玉这番暗恋,是个不容于世的禁忌之恋。
秦可卿剧照
这似乎有些难以理解,尽管贾宝玉暗恋自己侄儿媳妇确实算是个难以说出口之事,但作者却把这点事连篇累牍地认认真真地写了一遍,有这个必要么?
还是有必要的,因为红楼梦是“大旨谈情”,“情”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和明线,贾宝玉这段情虽说是禁忌之情,那也是情。
而且这段暗恋,是后面贾宝玉和林黛玉生死之恋的前奏,宝玉和黛玉之间,不能突然之间就爱得昏天黑地,那样会显得太突兀。
所以贾宝玉对感情的认知,必须要有个自然的成长过程,他对秦可卿的暗恋,正是有这番作用在内。
贾宝玉剧照
从另一方面讲,这件事对作者本人来讲,也是比较重要的。
因为贾宝玉的原型就是作者自己,他对自己人生这段成长往事比较在意,他要浓墨重彩一番,也只能由他去了。
贾宝玉少年慕艾,暗恋秦可卿,并非什么大逆不道之事,谁都有过青春期,红楼梦作者,也是一样。
歌德曾作《少年维特之烦恼》,引为世界名著,曹雪芹也不遑多让,这一段,正是具有中国封建主义社会特色的“少年贾宝玉之烦恼”。
文/梦醒锦官城
文章推荐重磅深度大文:《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
《红楼梦》全书只有两次提到了贾宝玉的岁数:十三岁。
一次是在第二十三回,宝玉写罢《四时即事》后:“因这几首诗,当时有一等势力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云云;一次是在第二十五回,宝玉中了魇魔法后,癞头和尚在救治宝玉时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年矣!”
而贾宝玉在秦可卿床上梦游太虚幻境后竟然与袭人初试,暗示宝玉当时也是十三岁。
贾宝玉十三岁时在秦氏卧室午睡,而且于梦中警幻仙姑又把可卿许配给了宝玉,这样的描述寓意深刻,在所谓“淫”的表象下,隐藏着《红楼梦》的主旨立意,主观思想和正统观念。小说中这样描述:女娲氏炼石补天后剩下一块石头没有用,被弃置在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后被茫茫大士与渺渺真人幻化作“通灵宝玉”后,神瑛侍者下凡历劫时衔之而生。通灵宝玉上刻着八个篆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这其实是在演绎这样一个故事:女娲氏炼石补天,故意留下了一块头,好让它来管理人间凡尘,这就是卞和拣到的那块石头,先是被制成了和氏璧,后又被李斯受命于秦始皇制成了传国玉玺,在上面刻了八个鸟虫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也就是说,通灵宝玉其实象征的就是传国玉玺。所谓贾宝玉“衔玉而生”,乃是隐寓贾宝玉和通灵宝玉是一体的,是对传国玉玺的人格化。
秦可卿这个名字原本来自于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秦有客卿之官”;而醉骂秦可卿的焦大,其名是焦姓祖先之意,这个焦姓祖先即是茅焦,正是秦国客卿,刘向的《说苑.正谏》中记载了一个“茅焦劝谏秦王政”的故事,因此上,秦可卿之“秦”影射着秦王政,也就是秦始皇嬴政。
我们都知道,传国玉玺是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命人用和氏璧制作而成的,而嬴政继位秦王时是十三岁,这就是《红楼梦》中明里暗里,表示贾宝玉十三岁的原因。
正是因为传国玉玺始自于秦朝,才有了“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的诗句。书中贾宝玉在侄媳的床上午睡,梦游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将秦可卿许配于贾宝玉,正是对这两句诗或者说是对传国玉玺来源进行的演绎。
那么书中为什么要在“淫”的表象掩盖下,对传国玉玺进行如此的演绎和描述呢?
第一,因为清朝文字狱盛行,这样写才能把故事隐藏起来,才能够躲避文字狱;
笫二,小说的立意,作者的主观思想是“排满悼明”,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正统合法观念。自秦朝以后的历代王朝,都以得到传国玉玺而自命正统合法。而在作者的心目中,明朝才是正统合法的;来宁古塔的女真族,代替明朝建立满清王朝则是不具正统与合法性的。
生活于清朝初期来自于明朝的文人学者,大多都有这样的正统观念,与我们现代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观念是有很大差别的,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要求三百年前的作者。满清的祖先发源于东北的宁古塔,始名肃慎,尧舜之前就存在了,在一定意义上来讲,他们与古代那些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本来就属于华夏炎黄的子孙。但是,我们研究《红楼梦》,还是应该在尊从作者的原意之基础上进行研究,才是真正地尊重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