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颀是什么样的人?

人力资源管理师2022-06-10 14:48:14admin2

“结识”李颀,源于他的一首送别诗《别陈章甫》,开头几句读书君挺喜欢: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离别本该充满愁绪,诗歌却不失轻快与旷达,《唐贤三昧集笺注》有云:读来神韵悠然,风骨超然。

看到有答友说李颀是绵阳三台人,想想家乡又隐藏着个诗人,还小小的激动了一下,无奈资料又显示他更可能是河北或河南人。

李颀性格疏放超脱,厌薄世俗,苦读多年,曾中进士,任职多年,未有升迁,晚年归于隐居。虽然这个履历并不光芒四射,但个人甚是中意啊!

从诗歌角度来说,李颀擅长五言、七言歌行体,以边塞诗成就为最高,而关键的是,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几位圈中大V皆有往来,诗名挺高。

《古从军行》是其最著名的边塞诗,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子: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实乃骨气老劲,乐府高语。

再看: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颀诗中风华可见一斑。

爱诗词,爱小说,我是读书灯下,欢迎留言评论,与我互动。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盛唐边塞诗人李颀

李颀是唐代诗人,和许多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杰出人物一样,他的生平资料没有流传下来多少。 他的生卒年不详,字、号也不详,大概是东川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李颀少年时家里本来还算富有,但他结交了许多富豪轻薄子弟,家产慢慢败光了。他醒悟过来,开始刻苦读书,经过十年苦读,终于在开元十三年考中了进士。考中后担任新乡县尉,但他性情耿直,不会巴结上司,所以任职多年,始终不能升迁。他后来索性辞官回乡,过起了隐居生活,潜心于修道炼丹。

李颀虽然一生没有从过军,也不曾游历边塞,却以边塞诗著名。他的边塞诗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格调高昂。比如这首《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能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那些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幽燕男儿,他们的结局只能是“未得报恩不得归”。当惯弹琵琶的“辽东小妇”唱起悲凉的《出塞曲》的时候,三军将士不禁泪如雨下。

李颀的代表作还有那首著名的《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首诗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了边地军人战争生活之苦。那无休无止的战争,换来的只是专供帝王享受的几样的“奢侈品”。以劳民伤财,无数冤魂为代价,所得战果只是那些西域小国进贡的毫不起眼的“蒲桃”,真是得不偿失。他批判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更难能可贵的是,李颀还写了“胡儿”,他们也是父母生养的,他们也饱受了战争的苦难。诗里充满了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

李颀还有一首送别诗也被后人所传诵,就是《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岁月流逝,年华易老。李颀和魏万是忘年之交,在临别的时候,他用自己当年经验教训告诫年轻的魏万:“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