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找回年味?

人力资源管理师2022-06-12 07:58:19admin2

春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国人的意识里,过年是一年中最幸福、最喜庆的日子,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庆祝今年的收获,展望未来的幸福时刻。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关于春节,人们似乎不觉得那么期待和兴奋了。

对出生于60年代的人来说,少年时最渴望的幸福日子就是过年了。那时候虽然生活困难,可过年还是非常重要而且有仪式感的。腊八节一过就有年味了,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人们都就忙忙忙碌碌沉浸在过年的喜庆中。虽然说年货很简单可却很讲究,“穷富有三天年”,一切都在围绕着“过年”有条不紊的进行。打扫卫生,缝洗衣服、杀猪宰鸡,蒸馒头、炸油糕,写对联、剪窗花,全家上阵为过年做准备,直到除夕之夜以诚惶诚恐的态度摆供上香接来灶神、拜过长辈之后,才算进入了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到十五,人们都会穿最好的衣服,做最好的饭菜,用最挚诚的礼仪,出门拜年,走亲访友,看大戏、闹社火,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似乎生活从此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后来有了电视机,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又给过年增添了一些精彩,节日的味道更浓厚了。直至八十年代以后打工潮的到来,外出打工的人临近春节回家过年,摧生出了春运,人们过年的精力大多花在了穿山越岭、跨河过江的路上,回家过年的意义,团圆成了主题。

近几年网络普及,兴起了网上购物、手机拜年,过年变得更简单、“年味”更淡了。看看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乎吃饺子、放鞭炮、聊家常、享受春节的快乐呢?特别是年轻人一边自顾自地刷着手机一边感叹“过年真无聊”。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时的日子就过的很好,对于春节也就没有过多的期待。同时大家都面对工作竞争、子女教育、买房还贷等各种压力,没有更多的心思去张罗一年一度的春节。网络拜年方便省事,减少了很多走家串户的程序,丰富的网络文化也在吸引着人们,传统的闹社火、看花灯这些民俗活动已经难以激起人们的兴趣。不知不觉年味就慢慢的变淡了。

我觉得,我们不能单纯的把春节当作一个普通节日,“年味”还是应该丰盛一点好,不只是物质上的丰盛,还应该是文化上的丰盛。过年不应该只是一时的事情,不是一件任务,而是告别过去、走向未来的特殊时刻。一切生活的理想和信心都在这个时刻换发出来,能给人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激发起人们对新生活的向望。希望人们能唤醒春节文化,“年味”越浓越好。

还有20多天就要过年了,今年因故不能回老家过年,偏偏这个时候看到“年味”字眼……

更更要命的是现在恰巧听着毛不易的《东北民谣》:

……

锣鼓声声正月正

爆竹声里落尽一地红

家家户户都点上花灯

又是一年好收成

清泠泠的江水滔滔流了多久

像那游子一去不回头

……

真的,心里酸酸的,嘴里用变腔的声音哼哼着歌词,媳妇问我:怎这么了,没事吧?

我说:没事。泪已在眼眶里打转。

年味,我不记得已经品味不到多少年了,它好像只存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努力的回忆它的美好,可是它融化在乡愁里,越飘越远,我奋力的奔跑,却怎么也抓不住它……

一个“年味”,勾起了多少美好的回忆与乡愁。

小时候,最盼的是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放鞭炮,与小伙伴满街磕头拜年领取长辈的压岁钱。

当然,小孩子过年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有很多道道作为紧箍咒。虽然不记得很多老祖宗传下来的过年习俗细节,但是依然记得爸妈进入腊月就交待:进入腊月,草棒都有神,小孩子要规规矩矩,不要乱说话,不能乱动东西。比如年初一,洗脸水不能泼地上,必须要倒水桶里;不能梳头;初一零点后,吃饺子的同时,必须要吃点馍馍和鸡蛋,好像说是要壮腰等等,规矩好多,小孩子做错会被责骂。

进入腊月二十以后,妈妈就开始忙着蒸馍馍、菜包子,炒花生,炸丸子、焦叶子,做新衣服;爸爸会去称来半扇子猪肉、打扫房子。

而我最令小伙伴艳羡的是,我的三个舅舅都是做土鞭炮的,进入腊月我就会去舅舅们家去取他们早就准备好的鞭炮,足足有一大蛇皮袋子,心里那个美!

腊八要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要给灶王爷上供。

大年三十的事情更多了,中午我和发小把他和我家的春联贴完,贴到所有能贴的角落,粮囤上要贴“五谷丰登”;羊圈猪圈要贴“槽头兴旺”;自行车要贴“日行万里”,我家的泰山拖拉机和时风三轮车要贴“出入平安”;妈妈和两个姐姐负责包饺子,把院子撒上芝麻秸,门口放上拦门棍不漏财,中午下饺子前必须由我点燃一挂鞭炮。

下午四、五点钟,爸爸会带我去祖坟祭拜列祖列宗,我们土话叫“上林”。要烧黄纸、烧香、放鞭炮,爸爸烧纸时还要念叨:列祖列宗,拾你们的钱啦,别会过,该花花。

晚上,一家人吃年夜饭,挤在被窝看春晚,等着新年钟声敲响。之后我们小孩子会去睡一会。爸妈还要下饺子,下之前放家里最大的一挂鞭炮,饺子熟了,会叫我们起床。

初一,五点左右,爸爸妈妈会带着我们去和本家的叔叔、伯伯、婶婶、兄弟姐妹集合,一起去给村的长辈拜年,要磕头的,真磕。老人会说:白磕了(土话),白磕了。说着会去扶大伙,但大家没起来的。

初二,就开始走亲戚了,跟着大人骑着自行车,又冷又累也愿意,过了十五还走不完;初五接财神;初七送火神。

岁月匆匆,好多过年的习俗与规矩都已经刻意的简化或者遗忘掉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小时候馋的东西,现在吃起来也没滋没味。

初一拜年风俗还在,只是人们起的比以前晚很多,队伍也没有以前壮大,很多小孩子已经不参与了,只在家睡觉或者“吃鸡”。村里的上岁数的老人一年比一年少了,小时候要拜到中午吃饭,现在早早就结束了。去年还去拜年的老人,今年就不在了……

一年又一年啊……

我长大了,不再痴迷放鞭炮,三个舅舅都已不在人世,环保也不让随意放鞭炮了,永远再也放不了舅舅们亲手制作的鞭炮了……

村里的孩子早早就长了大个子,我不认识,更没有认识我的。碰到2个小朋友,问其爸爸的是谁,孩子在学校的防拐骗教育很到位,说不能告诉陌生人信息,问我是不是偷小孩的。

现在人们或者外出务工,或者城市定居。走亲戚,几乎没有留下吃饭的,放下礼品,寒暄几句,连杯茶都不喝,开着车一天恨不得走完好多家亲戚。过了初七,年轻人几乎全部返城,老人在儿女开车出门前会放一挂鞭炮。硝烟中,车子绝尘而去,只留下老人怅然若失的身影,直到目送车子拐歪看不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好多村子成了空心村,一些习俗无可奈何的被当成繁文缛节抛弃。

我们得到一些东西,自然也失去了一些东西。“年味”离我们越来越远,成为记忆,成为回不去的过去,连同我们的童年一起……

可是,无论如何发展,不要忘记了我们走出的老屋,不要忘记与发小一起玩耍过的沙土坑。

留住乡愁,不要忘了家里的老爹老娘,不要忘了我们的老根!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