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怎么回事?

人力资源管理师2022-06-20 02:31:21admin2

我来简短回答这个问题,不引用历史资料。

东汉末年,天下陷入战乱,各路诸侯为争夺地盘争斗不已。最后天下一分为三,成为三个国家,一是曹操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二是刘备建立的蜀国,三是孙权建立的吴国。这就是三国鼎立时期,时间也不长,四、五十年而已,后被晋统一

魏国宿臣司马懿的儿子孙子们架空了魏国皇帝,掌握了朝政大权,先发兵灭了蜀国,后取代曹魏自立建立晋国,最后灭了吴,统一了天下,因国都在西部洛阳,历史上称其为西晋。

西晋从第二任皇帝开始,又开始内乱,各位司马诸侯王为争夺大权长期乱战不已,国家迅速衰败,也只存在五六十年,就被匈奴人刘渊灭了国。

西晋被灭,洛阳西安等中原地区被游牧民族占据。大半以上汉族人迁往长江以南,拥立原皇室后人司马叡当了皇帝,建都今天的南京,历史称为东晋。晋分西东,两晋由此而来。

东晋势力在淮河长江以南,黄河以北汉族人发祥地落入匈奴、鲜卑、羯族、氐族、羌族人之手,他们又开始争夺地盘,划分势力范围,建国灭国比变戏法还快,历史上叫“五胡乱华”或“五胡十六国”时期。

北方五胡十六国动乱了一百多年,最后被鲜卑族拓拔部建立的魏国统一了,历史上称其为北魏。

北魏后来被权臣高欢、宇文泰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高欢后人取代东魏建立北齐,宇文家族取代西魏建立了北周。最后是北周灭了北齐,又重新统一了北方。从北魏到北周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方是北朝,和它对峙的南方叫南朝。北朝不断兴替,南方人也没歇着,同时在互动,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短命朝代。

北朝南朝天生对头,有机会就想灭了对方,大动作小动作不断,但谁也奈何不了谁。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四百年几乎都是乱世,战争不已,民不聊生,经济凋敝,文化摧残。

补充点后话:北周最后一位小皇帝的外公名叫杨坚,最后替自己的外孙当了皇帝,建立了隋朝,是为隋文帝。文帝挥鞭南下,策马过江,灭了南朝,结束了四百年(从黄巾起义开始)乱象,天下重新归于一统。

这段历史非常乱,但有一个大趋势是清晰的,即从大分裂走向大融合和大统一。

西晋虽然短暂统一,却止不住分裂的大趋势。所以,八王之乱后,继续分裂。那么,分裂的原因是什么呢?

原因就是地方做大而中央无力、豪族做强而朝廷无奈。所以,当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地方豪族问题。这里一定要加上地方。

因为隋唐也有豪族,但隋唐豪族并没有导致分裂。

最初的关陇贵族,就是左右隋唐两朝的军事贵族。这伙人跟朝廷是合一的。后来,关陇贵族和山东豪族逐渐发展成为两京阀阅,即央级豪族。豪族与朝廷还是合一的。

但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豪族,却都是从东汉发展过来的地方豪族。豪族不仅控制了地方上的土地和人口,而且在地方上就有强悍的影响力。

东汉的郡、县,基本控制在一个个的郡级、县级豪族手中。而推出州牧制度之后,这些县级和郡级豪族,又升格为州级豪族。黄巾起义之后,这些县级、郡级以及州级豪族,纷纷支持各自的军事代理人,搞起了兼并战争。

战争兼并的结果,就是大鱼吃小鱼,然后小鱼被吃掉、大鱼变鲨鱼。最后形成了三条大鲨鱼,也就是魏蜀吴三国。

而兼并战争一旦开启,就不是豪族能左右的了。因为三国一旦形成,豪族就控制不住曹操、刘备、孙权这些军事代理人了,而是反被这些军事代理人裹挟着继续兼并。

兼并的极限,就是三国归一。但三国归一,只是在军事上和道义上实现了归一。西晋司马家,控制了枪杆子,就是军队;卡住了位置,就是皇帝。但政治上和财政上呢?

政治上还是豪族说了算。司马家任用的官员,只能是豪族士大夫。任用寒门子弟就不行吗?曹操就是要用寒门子弟压制豪族士大夫。但曹操失败了。他也必须失败。汉武帝以后,地方豪族便已经向着知识精英和政治精英的方向发展了。

官僚制要实现文书行政。文书行政必须依靠知识精英。知识精英融入官僚制便升级为政治精英。而知识精英是要花钱才能培养出来的。这时候,只有豪族才有财力培养出知识精英以及升格的政治精英。所以,豪族和知识精英、政治精英,就是一伙人。皇帝和朝廷想用也得用,不想用也得用。这个趋势,在东汉以来,已经不可阻挡。

那春秋战国时代的游士呢?

最初的游士是没落的贵族。没落的贵族,既可以成为列国的政治精英,又可以成为民间的知识精英。但他们已经失去了土地,不是贵族,也不是豪族。后来,私学兴盛,无法跻身政治精英的没落贵族,又培养了一拨知识精英。比如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些人,都是知识精英。但当官了吗?没有,没有就只能一直是知识精英,然后就去招弟子、传学问。这股风气一直延伸到西汉中期。所以,皇帝和朝廷还是有人可用的。

但是,不平等是历史常态。财富要集中、知识也要集中。因为这些都是稀缺资源。最后,一定会集中到一拨人身上。而这拨人就是豪族。

司马炎为什么要去州郡兵?为什么又要大封司马王?不这么干,朝廷肯定干不过豪族、朝廷也肯定干不过地方。然并卵,司马王比豪族还厉害,自己家里搞起了武装械斗。

于是,统一只是小趋势,分裂才是大趋势。但是,八王之乱为什么没有演变成另一个汉末乱世,军阀割据而后三分天下、再后三国归一呢?

因为胡人问题又爆发了。

胡人问题也要追溯到汉武帝。汉武帝一边打匈奴、一边纳匈奴。但是,匈奴的人口体量太小,汉朝的体量太大,所以流入多少就能融合多少。但,这个政策是一直延续的。后来,匈奴人要么被打到西域以西,要么被纳入大汉中原。这就是胡人内迁。

但是,草原这片土地,不会成为无主土地。匈奴人走了、鲜卑人来了。同时,西北的羌人也开始闹腾了。豪族是内部癌变,不断汲取资源,于是国家没钱了。而胡人就是外部感染,不断消耗资源,于是国家更没钱了。当时,主要是镇压西北羌乱的开支和雇佣鲜卑军队的军费。

所以,与豪族问题相伴相生的,就是胡人问题。强汉很猛,匈奴干掉、羌人干服、鲜卑人也不敢造次。但是,打败胡人却不能杀光胡人。于是,胡人打不过就投降,投降了就内迁。

在东汉的时候,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但大汉各州郡的豪族和军阀太厉害,根本不给胡人造次的机会。到了西晋,天下重归一统。胡人问题就已经取代了豪族问题,成为国家必须关心的问题。

在平灭东吴之后,有大臣就像晋武帝司马炎建议,趁着军力尚强,直接把这帮胡人给收拾掉。但是,统一天下,已经让晋武帝司马炎志得意满了,所以他就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实际上,即便把胡人问题提上皇帝关注的程度,也没用。因为你不可能把胡人都杀光。

后来,又有了《徙戎论》,就是把胡人再给赶回草原。然而,这仍旧停留在建议的层面。对于胡人问题,从东汉到三国再到西晋,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

八王之乱的过程中,胡人问题正式爆发。而北方的豪族们已经完全扛不住胡人的进攻了。为什么扛不住了?因为豪族已经无法培植军事代理人了。军队都被司马王们拿去搞内斗了。所以,衣冠南渡、南北朝立,也就在所难免。

在南北朝之前,南方是东晋、北方是五胡十六国。那东晋在干什么?这家伙能不能力挽狂澜、收复山河?

就北方的一群胡人流寇来说,东晋还真有这个实力。一个祖逖带着自家兄弟、招揽北方百姓,就能把石勒这个胡人领袖挡在黄河过不来。所以,东晋如果能够做到知耻而后勇,然后集中资源、擎着王旗,那大概率能够扫平北方。

但,关键是这个集中资源,东晋心有余而力不足。祖逖北伐的时候,王氏豪族竟然造反了。造反的确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不是王氏豪族心不齐,而是其他豪族不答应。这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所以,东晋面临的最大问题,仍旧是豪族问题。

八王之乱前,西晋要军队有军队、要道义有道义,还能勉强压住豪族。而八王之乱以后,东晋则是要军队没军队、要道义没道义,完全压制不住豪族了。

所以,以南扫北完全不可能。

五胡、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十六国、城头变幻大王旗。乱的确是乱,但也是在最乱、最残酷的战争方式中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豪族问题和胡人问题。

豪族问题基本上是东晋的问题,因为衣冠南渡了。后赵石勒也搞九品中正制,他也要承认豪族的政治经济地位。但豪族却难以成什么气候,因为北方的豪族已经跑得差不多了。所以,北方的问题主要是胡人问题,更确切地说是胡汉融合的问题。

前赵、后赵,搞胡人压迫汉人的政策,但冉闵一出、胡人遭戮。于是,这个政策破产了。

慕容鲜卑和氐人羌人,搞得是胡汉融合政策,但前秦崩溃了。于是,这个政策也破产了。

北魏立国之后,搞得是胡人汉化政策,但六镇起义了。于是,这个政策还破产了。

北朝走到了死胡同。胡人压迫汉人、胡人汉人融合、胡人归化汉人,全玩一遍但全都破产。这就没法玩了。

于是,北魏分裂成了东西两魏。然后,北朝,在底层趋势上,还要解决胡汉融合的问题;而在表层趋势上,则是两魏的东西争霸。

此时的南朝呢?

南朝还在解决豪族问题。但是,皇帝却一直是新崛起的军事领袖。刘裕通过北府军取得了政权。但这个政权仍旧困扰于豪族问题。刘宋之后是萧齐、萧齐之后是萧梁、萧梁之后是陈朝。皇帝一直是带兵的将军,而大臣一直都是豪族。

这时候的南朝,就出现了军队与政治的分离。军队一直控制在皇帝和皇室诸王手中,政治却一直控制在豪族手中。

那钱呢?钱跟着政治走,一直在豪族手中。所以,皇帝有军队但没钱,豪族有钱但没军队。这就是另一个八王之乱以前的西晋。而在底层上,这也是一个汉末三国的逻辑,即:豪族是董事会,将军是CEO。不同的是,董事会以整个南朝为盘子,将军是南朝皇帝。

所以,南朝统一北方,完全不可能。首先是南朝自己解决不了豪族问题,于是资源无法集中。其次是失去了解决胡汉问题的机会,于是北方无法收复。

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在东边灭了南燕、占了山东,在西边灭了后秦、占了关中。然后呢?然后却死活搞不定胡汉杂居的北方天下。所以,怎么打过来的,就怎么被赶回去。

统一的任务,只能交给北方的西魏和东魏,也就是后来的北周和北齐。

西魏、北周一系,把商鞅变法和关中攻略又给玩了一遍。这就是秦战国的套路。但这个套路的商鞅变法,不是解决经济资源集中的问题,而是解决人口资源集中的问题,也就是胡汉两拨人要融合到一起。

西魏宇文泰,坚持走胡汉融合的路线。宇文泰有远见、有情怀、有大爱,所以走向了正确的道路。与其这么说,不如说他是被东魏和北齐给逼的。

这时候的关中已经胡汉杂居了,你不搞融合,那就等着这两拨人互看不爽、然后互相内斗。这时候的关中已经残破不堪,你不集中资源,肯定就被东魏和北齐给灭了。变法当趁好时光。但变法需要决心。而好时光却逼不出决心。所以,变法总是生发于忧患,但忧患却会将自己置于死地的时候。

但,胡汉融合这条路,不是已经被前秦证明失败了吗?前秦,一是步骤没走对;二是策略不得当。宇文泰却走对了步骤:

第一步搞胡化,实际上是鲜卑化,胡人恢复鲜卑姓氏,汉人也要取一个鲜卑姓名。

第二步搞融合,高层胡汉通婚,建立婚姻连带关系的关陇贵族同盟;底层府兵均田,把胡人和汉人混编成为关陇贵族的府兵。

通过这种制度建设,西魏、北周一系,实现了资源集中。在资源集中之后,关中的西魏和北周,就可以施展关中攻略了。而在侯景之乱后,南朝的萧梁政权,又把四川和荆州丢给了北周。于是,北周既有关中形胜、又有四川和荆襄的财富,完全就是一副吊打天下的局面。

在周武帝宇文邕时期,北周终于消灭了自己的老对手北齐,实现了北方一统。在杨坚篡位建隋之后,统一的步伐已经无法阻挡。

宇文泰通过胡汉融合而实现资源集中,那么这个发生逻辑是什么呢?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国家视角的问题。百姓已经有了,国家已经有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设计蓝图、建构秩序。如果国家的视角是均质化的、简单化的、汉人的,那胡人就融不进来,比如东汉和西晋。而如果国家的视角是均质化的、简单化的、胡人的,那汉人就融不进来,比如前赵和后赵。

而宇文泰的关中改革呢?你别管国家的视角是什么,你先忠于你所在的贵族。这个贵族就是新崛起的关陇军事贵族。国家的视角是简单化、均质化的,于是可以先往后退一步。而贵族的视角则是复杂化的、多元化的,于是可以向前进一步。国家关心胡汉的本位,关心所谓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贵族则是具体的人,是汉人还是胡人都无所谓,忠于你的开府大将军就行了。

这就是宇文泰改革的底层逻辑。

但是,豪族问题以及胡汉问题,彻底解决了吗?没有。胡汉融合只是暂时解决,但这是手段,目的是集中资源、建立强势政权。目的实现了,手段也就不重要了。而豪族问题,也只是以一拨关陇贵族压制了地方豪族。这也是手段,目的还是集中资源、强势政权。但是,这个政权已经足够强势了。因为他就是结束南北分裂的隋唐大帝国。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