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杀韩信,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火烧庆功楼,貌似兔死狗烹、卸磨杀驴,其实不能一概而论。事物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韩信
一、先说刘邦杀韩信
其实,韩信之死和刘邦没有多大的关系。
秦末汉初,群雄争霸。小混混韩信,开始跟着项羽捞世界。无奈出身低微,又没有什么功劳,没有人赏识他,也没有人会采纳他的建议。后来做了一个管仓库的小官,无法去施展自己的抱负。
这放在任何人,在任何时代的任何地方,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了。
韩信一看项羽处没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就跟了刘邦。在刘邦这里也不行啊!刘邦哪里认识韩信这样的无名之辈。人家身边围绕的都是经天纬地之才,都是些大人物。
就在韩信绝望的时候,萧何出现了。这就有了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成也萧何败萧何。
事情明摆着,韩信之死和萧何有很大的关系。
韩信跟着刘邦,破楚,灭魏,败赵,胜齐,一时间,好不威风。汉高祖刘邦,也因韩信的计谋而受益,建立了自己的西汉王朝,登上皇帝的宝座。韩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受封齐王。
赵匡胤
然而,有人说:韩信有夺皇权的野心。至于野心的真假与否?反正杀韩信的时候刘邦不在。
刘邦平叛去了,现场实施人是吕后和萧何。
是刘邦事先计划好的?还是刘邦在遥控?
好像都不是。
二、再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建隆二年的一天,赵匡胤把石守信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兴正浓时, 赵匡胤突然屏退侍从。他叹了一口气,口吐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里一直念及你们的功德。然而,当天子太过艰难,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
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赵匡胤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这话中有话呀!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赵匡胤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如果想要富贵,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朱元璋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赵匡胤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长远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姬,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这样不是很好吗?”
赵匡胤把话讲得如此明白,石守信等人还能怎么样呢?况且当时 赵匡胤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
石守信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赵匡胤呢?当然是欣然同意。
有人说:“杯酒释兵权”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反映。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使用和平手段,不伤及君臣和气,轻而易举地就解除了大臣的权力威胁,成功地防止了军变,对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影响深远。
又有人说:“杯酒释兵权”含有对内严防的性质,直接造成内政腐朽。在外患强烈的背景下,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权,武将频繁调动,致使宋朝对辽、西夏、金的作战连吃败仗,无力解决边患。军力衰弱,使两宋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三、后说朱元璋火烧庆功楼
1370年,朱元璋对当年追随自己建功立业的文人、武将论功行赏。
朱元璋还颁给他们一枚神物——铁券。持劵人或子孙犯罪,可以免死数次。
但是,铁券不是使人一次次复活的神药,而是引诱功臣加速犯错、加速自杀的速死铁牌。仗着有铁券,不少人迅速腐化变质。杀人放火、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甚至造刀枪、穿龙袍的都有。
朱元璋忧心忡忡,担心部下造反、江山不保,子孙后代会做别人的阶下囚。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无情地清洗。尤其对其子孙构成威胁的人,必须除之而后快。
于是,朱元璋决定,建造功臣楼。
这座楼,坐落在鼓楼岗的山坡上,楼身又宽又矮,看来很结实。窗户又高又小,看来很安全。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所有功臣前来赴宴。这一天,日头刚落,功臣楼里一片笙歌,灯烛辉煌。赴宴的功臣们互相恭喜、道贺,好不热闹。徐达心里记着刘伯温的临别赠言,哪有心思与众人寒暄。他举目望望楼顶,雕梁画栋,纵横相连。低头看看地面,方石成格,平滑如镜。忽然,他把耳朵紧贴墙壁,用手对墙敲了几下,觉得声音”咚咚”发嗡,他的脸“涮”的一下,白得像纸一样。这时,只听一声喝道:“皇上驾到!”百官肃立,躬身行礼。朱元璋昂然走进大厅,笑容满面,来到席前,忙叫免礼。
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正吃到兴头,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他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暗暗一惊,心想:好精明的家伙!我的机密已被他识破。徐达见皇上不言语,又说:“皇上如果执意,臣不敢违命,恳望日后妻儿老母得以照拂。”说毕,转身欲回。朱元璋忙说:“丞相随我来。”
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原来,朱元璋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导演了“火烧功臣楼”这出惨剧。
结语:历史上三起皇帝灭臣子的事件,相似又不尽相同。似乎君臣都有错,似乎又都没错。看你站在谁的角度说话了,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皇帝角度:历史环境、人的劣根性,决定了臣子在建功立业后的必然变质,忘记了艰难创业的初衷。贪图享乐、腐化堕落等等行为,严重地扰乱了皇权统治、社会秩序和百姓安宁,使得皇帝不得不下决心,铲除那些居功自傲和扰乱朝纲的家伙。作为皇帝,维护自己的基业,有错吗?
臣子角度:没有文官武将的九死一生,哪来的什么皇家江山?如此举世奇功,骄傲一下、享受一下、乱来一下……是不是也所谓?
千秋功罪,真的没法评说。要不,都推给了后人呢?后人再推给后人哈!(月满山)
<图片来自网络>
谢邀……这些问题都属于那古代政治与军事之间的较量!今天与古代相比较也就多了几个领域,我们一般学者了解一点可以,但尽量不要深谈…[祈祷][害羞]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