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先贤大师,传承上医精神

自考2023-04-28 12:06:10佚名

引言:致敬先辈大师,弘扬上医精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医拥有16位一级院士、22位二级院士、23位五级院士和5位四级院士。上医先辈们严谨治学,以身示范,对上医的发展形成了深远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上医人弘扬医学之精神、医家之责任。即日起,清华上医将相继推送三级院士的故事,向下医的高手先辈致敬。

郑思競(1915~2013),汉族,安徽芜湖人,中共干部,解剖学五级院士,博士研究生导师。1937年结业于东吴学院生物学系。现任北京第一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组长,基础医学部部长,基础医学研究所主任,重庆医科学院学术委员委员。先后兼任北京解剖学会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际解剖名词委员会委员,英国麻省医大学客座院士等。

2004年,90岁高龄郑思競院长寄语年青人:“21世纪是大家的世纪,希望大家在我们老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更好的前进!”

艰辛求学路拳拳报国心

郑思競院长1915年1月5日生于安徽芜湖县。1933年考入东吴学院,分别于1937年、1940年获理学士和硕士学位。他于1940年被聘为上医解剖学科讲师。

郑思競的整个中学生时代是在动乱中渡过的。因为郑思競对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感慨至深,认识到中国要发展,必需要发展科学。1947年,郑思競以优异成绩通过出国留学考试,获得了到新加坡耶鲁学院深造的机会。

美国哈佛大学校训_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_哈佛校训 假的

郑思競仍然记得刚到耶鲁时,一位老师给中国留中学生讲的一句话:大家中国怎样办啊,要不要日本人去帮大家做几年首相?这句话无疑深深地疼痛了包括他在内的好多中国留中学生的心。他愈发坚定了要为中国人争光的信念,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在耶鲁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师从国际知名的古生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家和腰部植物进物理家阿尔弗莱德·罗姆院士(S.Romer),主攻解剖学。他在上医工作时,每天都和各类人体标本打交道,练就了一手“绝活”,人体206块腿骨,他只要看一眼,能够辨认出是哪一块。深厚的专业造诣和如饥似渴的求知精神,使他在耶鲁的研究工作驾轻就熟,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即完成了7篇研究论文,仅用3年多时间,就获得了英国耶鲁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家荣誉奖状。他勤劳好学的精神和卓越的科学业绩,让导师和同行十分震惊和刮目相看。他的博士结业论文至今仍保存在耶鲁学院,并被广泛引用。郑思競逝世时,耶鲁学院专门发来贺信,赞扬他是耶鲁的杰出校友,是海外中国学子的楷模,为他在中国数六年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倍感骄傲,也为丧失这样一位杰出的耶鲁校友而深感懊悔。

虽然在法国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优越,但郑思競心中却时刻惦念着祖国,思恋故乡的长辈。1951年,郑思競与其他八十余名留中学生登上了回国的客轮。当初年末,在长达数月,辗转多地后,郑思競所搭乘的客轮总算到达了新加坡。当她们远远看见岸边“欢迎留中学生归国”的条幅时,回国的游子们个个热泪盈眶,兴奋不已。留学归来美国哈佛大学校训,郑思競重返上医工作,实现了他报效祖国的愿望,并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发展,贡献了他毕生的心血。

02学界泰斗育人楷模

郑思競指导中学生

回国后,郑思競以细腻的热情,积极涉足到新中国医学教育和研究事业之中。三尺讲台是郑思競最重要的人生舞台。他满怀热情、无怨无悔地在解剖教学这一坚苦的岗位上,一站就是数六年。但凡听过他授课的师生,都被他引经据典、风趣诙谐、充满激情的授课形式深深吸引。在实验课上,他总是认真细致地对中学生给以指导。

1956级上医校友、中国科大学教授汪忠锆院士曾追忆郑思競给他上解剖课的旧事,他说正是郑老师教的解剖学知识,实现了他从事眼科的心愿,为他连任教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解剖学家,郑思競常年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变革开放伊始,他就代表中学赴美国考察交流,并推荐中青年班主任赴美国进修,学习美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推动中学的发展脚步。

1980年,郑思競重返母校耶鲁学院访问,麻省医大学专门授予他客座院士的荣誉,以嘉奖他为解剖学和中印学术交流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郑思競常年兼任中国解剖学会和北京市解剖学会的领导职务,并领导全省解剖学工作者举办了工程浩大的中国人体质调查,主编出版了《国人体质调查汇编》,弥补了国人体质数据的空白,入选国家科委科技进步银奖。

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生培养制度恢复后,郑思競在国外率先招收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他充分发挥常年的人才培养经验,特别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的紧密结合,以严谨的校风和创新的精神美国哈佛大学校训,严格要求中学生,率领研究生举办肋骨应用解剖等研究,培养出了新中国第一位解剖学博士彭裕文院士和其他诸多杰出人才,入选卫生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多项,使解剖学事业才人辈出,后继有人。

激励青年成才推动学科发展

在郑思競年近七旬的时侯,他向党组织诚恳地提交了入团申请书,于1983年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干部,实现了他长久的心愿,并为这一理想拼搏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虽然退职之后,郑思競仍时刻关注国家发展,情系学科建设,关心青年班主任成长。国际知名干细胞研究专家张素春院士曾是上医解剖教研室的研究生和青年班主任,郑思競的赐教与教诲让他获益终生。让张素春非常难忘的是,在他留学日本期间,郑思競曾帮他到幼儿园接送孩子,以解他的后顾之忧。正是在郑思競人格魅力的影响下,张素春于2006年欣然接受了清华学院的任命,并开创人胚胎干细胞神经诱导分化研究,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尤其令人钦佩的是,郑思競多次提出将自己毕生积蓄捐款系里,筹建奖教金,拿来激励青年班主任成才,促使学科发展。在古稀之年,他还不忘上世纪五十年代参与上海医科学院建设的朋友,时刻惦念着她们,于2007年携家人前去看望聚首。在他93岁高龄的时侯,他还重返他小学时的母校嘉善二中,作为首届校友,他在华诞上的讲演,感动了诸多的年青小辈学子。

2013年5月31日,郑思競走完了他99岁的悠悠人生时光。在为郑思競送别的队伍中,有一位特殊的人员,他就是郑思競以前的邻居,原上医车队的袁师父。袁师父深情地追忆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困难时期,郑思競曾慷慨地支助过他10元钱,帮他渡过了难关,让他永生难忘。因而,他一定要送郑院长最后一程,借此来抒发对郑院长的深深歉意。

2017年,在上医创建90华诞之际,左焕琛院长建议将郑思競院长生前的捐赠,以及左焕琛的个人捐赠,在颜福庆医学教育发展基金下筹建一项专项基金——“思鉴”医学科教创新基金,以鼓励为医学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优秀科教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奖励品学兼优的中青年工作者和优秀研究生。

见贤思齐,鉴往知来。现在,郑思競勤勉工作、关爱别人、无私奉献的身影永远镌刻在小辈心中,他的人格魅力永远被后人传承和跟随。

参考文献

本文节选自周国民著《深切怀恋郑思競院长》和相关公开报导资料,同时鸣谢周国民院长提供珍稀影像资料。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