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不同?二战日本航母是木甲板你敢信?大商船给顶上加一层通场甲板江苏号航空母舰,要现在的舰载机去降落,估计直接就是挨了个超巨型大炸弹。那时螺旋桨飞机,几吨重,日本的舰载机起飞最大重量三吨出出头,速度跟喷气式战斗机也不是一回事,所以航母的强度也就不是一回事,那时大型商船原则上就都能改成航母,现代航母跟商船已经不是一棵科技树上的东西。
动力上,日本赤诚号,用十九台锅炉,蒸汽机堆出十三万马力,辽宁号四台蒸汽轮机二十万马力,特么的在赤诚号上当老鬼,得多么的绝望无助?现代航母里美国那些牛货姑且不谈,就拿咱们的辽宁舰跟二战日本航母比,我在想一个打他们一群,是不是非要出动舰载机?说起来倒是日本航母带的小飞机更多,可是辽宁舰上三座十八联红旗10,日本航母就没那条带的飞机够挨两轮的,这还没动那三座号称单个可以同时对付四十个目标的1130呢。
遗憾的是苏联设计时,船头上还有十二具反舰导弹发射器给拆了,要留在那里,不动用舰载机,都可以单挑联合舰队了,补给跟的上,顺带给尼米兹那边都一波带走,毕竟舰载雷达加上反舰防控导弹系统,拿到二战,是彻彻底底的外挂,这就是最大的不同。
现在总有很多网友拿日本二战时拥有二十多艘航母与中国到现在才有二艘航母作对比。其实这样对比是不对的,二战航母与现在航母不论从舰载机、弹射器还是排水量来说都无法与现代航母作对比。现代的一枚导弹都有可能让二战时的航母沉入海底。
第一、排水量
二战时期的航空母舰排水量普遍偏小,最大的日本信浓号航空母舰也没有超过7万吨。大部分舰队航母都是2至4万吨左右,很多护航航母排水量基本都徘徊在10000吨左右。而现代航空母舰呢。美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除了前几艘航母满载排水量不足十万吨,后续建造的满载排水量都超过十万吨。
第二、舰载机
二战时期的舰载机都是几吨重的活塞螺旋桨飞机,重量很轻,基本上推着就可以跑起来。二战日本的主力舰载战斗机零战,其全宽12.0m,全长9.06m,全高3.5m,机身空重1680 kg,机身全备重量2674 kg。再看一下现在的舰载机。就拿美军F18E来说,其长18.31米,翼展13.62米,高度4.88米。空重4139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为2132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9938千克。最高速度1.8马赫,升限1.5万千米。二战航母的舰载机不可比拟。
第三、弹射器
由于二战时期的航母舰载机都是几吨重的活塞螺旋桨飞机,起降距离非常短,加上舰队航母逆风航行的甲板风,所有只需要一条跑道就可以自己完成起降,因此二战时期的航母大多没有弹射器,飞机完全依靠自身动力起飞,只有少数护航航母才依靠液压弹射器(非蒸汽弹射器)起飞。现代航母需要起降中型或者重型舰载战斗机的最大起飞重量都在30吨上下,所以就需要蒸汽弹射器或者滑跃甲板的帮助。除了辽宁舰和库兹涅佐夫号以外,所有的中大型航母全部配备了蒸汽弹射器。目前为止,能造出弹射器的国家,只有美国和中国。
第四、斜角甲板
从航母出现直到50年代初,航母的飞行甲板都是直通甲板,防冲网把甲板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部供飞机起飞、停放用,后部则是飞机降落区。当防冲网放下时,前后两区合二为一。随着喷气式飞机的上舰,直式甲板的局限性就显露出来了。50年代初,英国提出了斜角甲板设想,经试验后证明它有许多优点,遂成为现代航母的标准甲板样式。斜角甲板分为两部分。舰前部直甲板为起飞区,后半部斜角甲板为着舰区,斜直相交处形成三角形停机区。斜式甲板的斜度以斜角甲板中线与航母首尾中线夹角来表示。斜角甲板的优点是着舰飞机未能钩住拦阻索时,可马上拉起复飞而不至于与前甲板停放的飞机相撞。另外,舰载机起飞和降落可同时进行。
第五、“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系统
二战后,英美航空母舰舰载机大量装舰。可是舰载机着舰时,要降落在短而窄的斜角甲板上,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果着舰点太靠前,飞机容易冲出舰甲板,甚至掉入海里;如果太靠后,飞机又可能与舰艉相撞。为了解决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英美海军只好挑选一些专职引导员在航母甲板上利用信号旗引导飞机着舰。这要求引导员既有丰富的指挥经验,又有很强的目测能力。1952年,英国海军中校格特哈特从女秘书对着镜子搽口红的动作中得到启发,设计出了早期的光学助降装置——助降镜。它是一面大曲率反射镜,设在舰尾的灯光射向镜面再反射到空中,给飞行员提供一个光的下降坡面(与海平面夹角为3.5~4度),飞行员沿着这个坡面并以飞机在镜中的位置修正误差,直到安全降落。60年代,英国又发明了更先进的“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系统,它在原理上与助降镜相似,也是在空中提供一个光的下滑坡面,但这提供的信号更利于飞行员判断方位,修正误差。美国于1960年在“富兰克林”号航母上正式安装了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