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能不能从考书本硬知识改成考能力破冰?这个想法很创新2021高考有多惨,学以致用,把书本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又理论联系实践,拓展能力。今后应试考试可能被取缔,由能力破冰来代替,为国家培养真正的人才,高分低能的时代将过时。
高考通过笔试一考定终身,在考查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确实有难以克服的先天不足性。
高考作为大型选拔性考试,应体现其公平性、公正性和保密性。高考命题、考试、录取等工作环节都是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下进行的,高考的考试在严密组织、严格监考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防止了考生作弊现象的发生,高考成成绩真实有效,高考录取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向社会公布录取结果,确保高考录取公开、公正、透明。
高考试题以知识为载体,重点考察考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实验能力,高考笔试并没有只考课本硬知识而不考能力,“破冰”之说显然存在一定的误解。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考查考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耗费人力、物力,又很难操控,因此,很难确保考试结果的公平、公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考试操控技术的进一步的趋于成熟和规范,考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才有可能实现。
“穷人家的孩子,靠考大学改变命运,是越来越难了”你怎么看?
穷人家的孩子,靠考大学改变命运的难度,与富人的孩子是相同的。
穷人家的孩子参加高考,与富人家的孩子进同一个考场,回答同样的试卷,同样的标准阅卷,同样的分数线录取,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高考改变命运越来越难了?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近年每年千万考生高考,60%的考生被本科录取。录取的本科生中,既有富人家的孩子,也有穷人家的孩子。
我的结论是,穷人家的孩子靠高考改变命运,并没有越来越难。
我国1966年至1976年是由工、农、兵推荐上大学,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恢复高考。笔者是1977年生人,记得小时候村里的高中生都是让大家感觉了不起的人物,后来逐渐有人上了中专,专科,乃至本科。
邻居一位姓杨的伯伯家里生了5个孩子,3男2女,他们家4个孩子全都接受了高等教育,那时候他家的一位哥哥上大学时,我还在上初中,他寒暑假会来我们家玩,这位哥哥跟我亲哥年龄相差不大,记得他告诉我们,一个月国家会发28元钱,80年代的学生一个月节省点这笔钱足够日常开销了,村里的大人都说,考上大学就吃商品粮了,因为大学毕业后国家会包分配,村里的大学生真的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话说回来,那时候一个村一年很难有一个大学生,一年一度的高考揭榜后,都会引起很长时间的轰动。
因为大家对大学生的向往,加上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后农民的经济条件逐年好转,各家各户对学生的投资和重视逐渐提高,每年的大学生也逐渐增加,现在能记起来那几年的大学生,都已经在城市里有了正式工作,并且安家落户,他们回到农村时真的是光宗耀祖啊。
后来我上大学,2000年毕业时已经是双向选择,也就是国家不再包分配,因为大学生不再“物以稀为贵”,国营单位入职已经变得不再容易,当时好多同学就选择考研或者到私营企业就职,没有了铁饭碗。
再后来国家扩大普通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也是层出不穷,那几年甚至只要参加高考就会有学校接受,前提是交学费,毕业时能不能找到工作就全靠自己了。
时间来到2021年,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想到核心科技单位工作,就基本上锁定了一部分高校,从小学生开始,大家的起点就千差万别,简单来讲,穷人家的孩子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面对的人群都注定了他难以考上名校,更别提什么改变命运了。
这也许有点残忍,但是事实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命运的改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也是一样,但是大家不能因此而放弃努力,为了你的孩子站得比你高一点,你就必须咬牙撑着,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做父母的尽自己的力量,让他们有好的基础,接受好的教育,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是有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