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有个段子,说中国民间美食界有四大天王,分别是诸葛武侯北伐、大明太祖讨饭、乾隆皇帝南巡、慈禧太后西逃,分别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为民间美食届的商家提供了炒作的平台八国联军进北京时间。前三人的活动路径都可以理解,唯独慈禧太后的西逃让人很费解,难道慈禧老太婆除了往西逃命外,她就没别的去处了么?
是的,从当时的时局来看,除了往西,她还真的没别的地方可以逃了……
首先是往北,也就是回东北老家。这是一条死路,真的会“死人”的路。
其实慈禧太后曾经往北逃过,就是英法联军进北京时,他随咸丰皇帝北逃承德。但那一次是咸丰皇帝的选择,当时慈禧是贵妃,跟着走而已,没有选择权。这一次八国联军进北京,已是今时不同往日了。因为当时沙俄势力已进入东北,并且还在东北修了中东铁路。而沙俄又是八国联军之一,派了十七万大军入侵中国东北。(是八国联军中派遣兵力最多的国家)
这十七万老毛子从三面入侵东北,把清军驻守东北的旗营兵全部消灭,硬是从黑龙江一路杀到了旅顺口。在当时,像张作霖、冯德麟这样的胡子(土匪)都没少跟俄国毛子干仗。那么这群祸害东北的老毛子是被谁赶走的呢?别惊讶,是被小日本赶走的。日本鬼子赶走了老毛子,然后他们留下来了。
因此,慈禧太后还敢再去承德,继而出关到东北,不仅回旋余地小很多,而且还有可能被沙俄活捉。搞不好就是一杯毒酒赐死!
那么往南呢?对不起,东南几省督抚已经与英国签订了东南互保。慈禧当时还不清楚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的目的,让她往南,她还没有那个胆子。
值得一提的是,东南互保是六月份签的,而慈禧是八月份出逃的。当时清政府要求南方各省勤王,南方督抚纷纷私下里和列强签订互保条约,都不奉诏。因此东南互保的内容,慈禧是知道的。但是当时北京已经失控了,慈禧拿这些南方督抚也没有办法。后来慈禧对互保的几个人恨得牙痒痒,想报复。只不过李鸿章、刘坤一(两江总督)、许应骙(闽浙总督)都在慈禧回銮前后去世了,逃过了一劫。
那么往东逃呢?别闹了,八国联军就是从东面来的,往东就是送死。这样算下来,慈禧就只有往西一条路可选了。
据记载,慈禧从德胜门逃出北京城,走的是居庸关、怀来,张家口一线,她在这里也停留了一些日子。很明显,她在考虑去哪,在想要不要去承德,毕竟去过一次。但后来想了想,还是决定去山西,继而再去西安,在西安重建统治中枢。在当时,去西安起码有两个好处。
第一、西安并不属于列强的势力范围,去了西安就有与八国联军谈判的资本。
第二、西安还有清军驻西北的旗营兵,虽然战斗力不强,但有也总比没有强。
巧合的是,当年甲午战争期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的迁都地点也是西安。维新派认为与其赔两亿两给日本,还不如迁都西安!跟日本人打持久战,还特么不信了,小日本他还能打到西安?结果这份上书被弃与一边,没有采纳。然而仅仅过了五年,慈禧太后就被赶到了西安。
这就是典型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嘛!当年若是跟日本硬气一点,打赢了战争,哪有后来的连锁反应,搞得戊戌变法、庚子国难一起扎堆的来。这当年不愿意到西安吃苦,后面还是要吃苦。逃不掉的命数……
不逃回东北的原因主要是此时10多万沙俄大军正在入侵东北,跑去送死吗。二是慈禧必须逃到一个能掌控局势的地方。
1891年2月,沙俄决定修建通向远东的西伯利亚铁路,同时开始规划一条穿越东北的支线铁路,以便更好的控制吞并东北。
1896年,沙俄借甲午战争之机通过借款等方式迫使清政府接受了沙俄在东北修建铁路的要求,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中东铁路。
中东铁路于1897年开工,义和团运动兴起后,沙俄将此视为入侵东北的良机,沙皇一方面派少量军队参加八国联军,一方面迅速抽调了13.5万大军以保护中东铁路的名义入侵东北,并大肆屠杀驱赶沙俄境内的中国人,制造了海兰泡惨案等事件。
慈禧逃离北京之时,沙俄军队正在东北烧杀抢掠,东北全境都处于沙俄威胁之下,慈禧要是逃回东北,正好羊入虎口。
另外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不同,此时清政府对地方督抚的控制能力已经大为下降,慈禧必须到一个相对安全,而且利于控制局面的地方。相比地处一隅的东北,西安地处腹地,可以辐射陕甘、四川等地,显然更合适。而且西安有潼关之险,后面还有四川可退,所以慈禧选择西逃西安也就不奇怪了。
入侵东北的沙俄军队
海兰泡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