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善意的举动为子孙后代带来了无穷福祉,刘继祖无疑是赚大发了。
朱元璋手封的侯爵固然很多,但是对江山没有半点功劳就被封为侯爵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朱元璋二姐曹国公主的丈夫李贞,一个就是刘继祖了。但是李贞和刘继祖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朱元璋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
先说说朱元璋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姐夫李贞的。
朱元璋还在家里放牛的时候,因为家里太穷,连吃的都没有,所以经常到自己二姐家蹭吃蹭喝。在哪个穷苦的年代,多一张嘴就是多一份沉重的负担,但是朱元璋的姐夫李贞从来都不小气,反而是经常主动帮助自己的小舅子。朱元璋后来出去闯荡江湖并发迹,但是李贞帮助过他这件事,朱元璋却一直都记着。
朱元璋的二姐后来死掉了,又因为战乱,李贞就带着儿子李文忠前去投奔红巾军,朱元璋很高兴,接纳了二人,还把李文忠的姓名改为朱文忠,并对他十分看重,把他培养成为了一名将军。
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大封诸侯,朱元璋很念旧情,把李贞封为恩亲侯。其实朱元璋早就打算好了,一旦开国就封李贞为侯爵,恩亲侯这个爵位就是为李贞准备的,可见朱元璋对李贞很看重。
后来,朱文忠因为征讨元朝余孽立了很大的战功,被朱元璋封为曹国公。但是天下哪有儿子比老子爵位更高的事情呢,所以朱元璋就干脆把李贞也封为曹国公,父子二人同时成为公爵,这在历史上也很少见。
朱元璋对于封爵其实是很谨慎的,因为他一生就没封过几个公爵,能被封为公爵的都是有大功劳的人物,甚至还有很多像刘伯温这样的有功之人都没有被封为公爵。这还不算完,李贞死后,朱元璋还追封李贞为陇西王,而且还给他上了谥号,叫做“贡献”,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李贞的评价是很高的。
不但如此,朱元璋还追封李贞祖上三代为王爵,让他祖上也跟着沾光。纵观整个明朝历史,能够享受朱元璋这么高待遇的人,除了徐达、汤和、常遇春等少数几个人之外,几乎就很难找到其他人了。
再说说朱元璋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恩人刘继祖的。
朱元璋家的穷,从他父兄的死就看得出来。史书中有一个很形象的词语来形容朱元璋家的贫穷程度,叫做赤贫。但凡叫赤贫的人,基本上就是穷人中的穷人了,穷到家里如果死了人,没有棺材寿衣,只能拿个破帘子卷了草草下葬的程度。
那一年,朱元璋的兄长、父母相继在一个月之内死去,朱元璋虽然没有能力为自己的亲人举办下葬仪式,但是他是个孝顺的人,所以他决定去找当地的地主帮忙。不过朱元璋首先找到的人不是刘继祖,而是地主刘德。
朱元璋家是刘德家的佃户,朱元璋父兄都在替刘德种田,朱元璋本人也在替刘德放牛。有困难找主户,这件事本来就是考验地主良心的事情,但是刘德显然不是什么喜欢做慈善的人,很果断地拒绝了朱元璋。其实刘德拒绝朱元璋,也是有其他缘由的,因为朱元璋小时候很混,带着自己的小伙伴把刘德家的牛被杀了吃掉,刘德对朱元璋的印象自然就不怎么好,所以不肯帮他。
刘德不肯帮忙,朱元璋也没太放在心上,这从后来朱元璋到家乡,虽然见到了刘德,但是并没有为难刘德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来。后来朱元璋又找了一些其他人,但是也没人肯帮他。
就在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时候,刘德的哥哥(也许是堂兄)刘继祖听说了这事,他主动找到朱元璋,说愿意赞助他把自己的家人给安葬了。
刘继祖也算是个富户,在他看来,把一块地皮送给朱元璋埋葬他的亲人,其实也不算个啥。但是朱元璋看来,因为刘继祖的帮忙,他得以给自己的父母兄长尽孝,所以朱元璋就一直把刘继祖的恩情放在心上。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的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下旨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刘继祖在1353年去世了),刘继祖的夫人娄氏为侯夫人。
朱元璋的圣旨当时是这么说的: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刘继祖,字大秀。
大意就是说,自己家里遇到了难事,刘继祖发仁惠之心帮助自己,自己不敢忘,所以封刘继祖为侯爵,夫人娄氏为侯夫人。朱元璋还说了很多赞誉刘继祖的话,这是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极少见的举动,可见朱元璋确实很感激刘继祖。
刘继祖这个侯爵是可以世袭的,虽然刘继祖已经死了,但是他的后人却因为刘继祖得到了实惠。据一些史书记载,刘继祖的后人一直享受明朝皇室优待,一直到明朝灭亡方才成为平民。
我不知道刘德后来在见到朱元璋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但我估计他肠子都要悔青了。不过刘德虽然没有帮助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在一次回凤阳的时候还是接见了刘德,朱元璋没有为难他,而且还赏赐了他很多田地,并免除了他家一些赋税和徭役。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其实还是念及旧情的,毕竟朱元璋全家曾经靠刘德生活了很长时间。
不过刘德得到的好处与刘继祖相比就差得太多了,这就足以说明,人还是要行善,能帮助人就帮一把,万一以后有人非要以涌泉相报呢。
这里顺便交代一下刘继祖的儿子刘英,其实刘继祖能够被封侯,我认为也许不完全是因为刘继祖的个人原因。前面我们说了,刘继祖在1353年去世了,那个时候朱元璋是红巾军的一个大头领,当时正在招兵,刘继祖的儿子刘英听说此事,就跟着自己的几个同乡去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收留了他,并让他跟着自己打仗。
再后来,朱元璋称吴王,让刘英回凤阳替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墓。朱元璋称帝之后,他父母的陵墓就变成了皇陵,朱元璋又让刘英专职负责皇陵的祭祀等事宜。刘英前前后后的表现还算不错,朱元璋很满意。所以我觉得朱元璋封刘继祖为侯爵,可能也是看到了刘英对朱家所做的贡献,这才决定封刘继祖为侯爵,并让刘英继承爵位,而且这也是朱元璋让自己父母得到荣耀的另一种方式。
朱元璋并不是一个随意封爵的人,李贞之所以能封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姐夫,也是当时朱元璋为数不多的亲人,而且还有一个能战善战的好儿子李文忠,朱元璋特别对待一下李贞,大臣们也不会说什么。但是朱元璋如果随意封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为侯爵,那么很多人将会不满。
别的不说,在洪武年间,够得上封公封侯的文臣武将不在少数,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完全按照功劳来封爵,所以导致很多人对自己的爵位不满,朱元璋一度对此很头痛,所以他是不可能随意就封刘继祖的,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直到洪武十一年才决定封刘继祖为侯爵的原因。
那么刘继祖配不配得上这个爵位呢,其实很难讲,不过刘继祖家确实自此以后成为凤阳当地的第一家族,子孙延绵不绝,富贵二百余年。
明太祖朱元璋这个人是最典型的开国皇帝,在他的眼中,明王朝的稳定与长治久安压倒一切!对于可能危及明王朝稳定和长治久安之人,朱元璋从来不会手软,更加不惜牵连数万人、大开杀戒,著名的“胡惟庸案”“蓝玉案”便是血淋淋的例证!但是,没有了政治的大前提之后,朱元璋却又展现出了温情的一面。
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封了两位没有寸尺军功的侯爵,一位是恩亲侯李贞,另一位是义惠侯刘继祖。恩亲侯李贞是朱元璋已故二姐——曹国长公主朱佛女的丈夫、追赠岐阳武靖王李文忠的父亲。朱元璋早年家徒四壁,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唯有这位二姐夫李贞家还有些余粮。因此,李贞夫妇时不时就会救济救济这位弟弟,而此举让朱元璋记了一辈子。
因为元末的战乱,李贞家渐渐也支持不下去了,这时候李贞带着儿子李文忠找到了在红巾军中刚刚发迹朱元璋。朱元璋二话不说,便收留了姐夫和外甥,而且还把外甥李文忠改为了朱姓,当亲儿子一般培养、重用,直到明王朝开元建国前夕才又改回了李姓。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同时也没有忘了姐夫李贞,先封李贞为恩亲侯,恩亲这个爵号几乎就是明着说:“这爵位就是专门给我姐夫留的!”不久以后,因为李贞的儿子李文忠受封曹国公的缘故,李贞也被小舅子朱元璋封为了曹国公!明初的公爵,除了这位曹国公李贞,那可都是独当一面的风云人物!不仅如此,李贞去世后,朱元璋更是破例给了这位姐夫封王的待遇,追赠李贞陇西王,谥“恭献”,并赐祖上三世王爵。这就更加不得了了,明初能够获得如此待遇的,只有徐达、汤和以及李贞的儿子李文忠等少数几位开国元勋!
接下来再说一说义惠侯刘继祖。刘继祖是朱元璋的同乡,算是当地的富户吧。朱元璋未发迹前家中赤贫,父兄去世后无处下葬。其实,最初朱元璋想到的并不是刘继祖,而是自己的东家刘德。朱元璋家是刘德家的佃户,朱元璋原本想着自己父兄为刘德家辛苦了一辈子,希望刘德能够看在这个份上给自己一块薄地安葬父兄。可这位刘德偏偏不是个喜欢助人为乐之人,一口便拒绝了!就在这个时候,刘德的哥哥(一说堂兄)刘继祖发了善心,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朱元璋这才得以让父兄入土为安。同样是一件小事,朱元璋也记了一辈子!
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朱元璋在原来那块荒地之上为自己父母兄长建起了气势恢宏的凤阳皇陵(即今明皇陵)。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记当初给自己这块地的刘继祖。彼时刘继祖实际上已经谢世多年,但是朱元璋仍然坚持要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这个义惠侯爵位是世袭罔替的!恐怕刘继祖自己都没有想到,当初自己一个小小的善举,居然给后世子孙换来了二百余年的贵族身份和荣华富贵!而对于那位“为富不仁”的刘德,朱元璋并没有“睚眦必报”,反而以德报怨,赏了刘德一部分土地并免除了其多年徭役、赋税。可是,这一切和世袭罔替的义惠侯爵位比起来算什么呢?不知道刘德四下无人时会不会为当年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呢?
现在提起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都是屠戮功臣等等。但是,对于亲人和没有政治利害冲突的外人,朱元璋还是非常人性的。身为帝王、九五之尊,能够不忘贫贱之时给自己伸出过援手的人,朱元璋比起陈胜之流不知道要强多少倍!